伏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伏恭(前6年—84年),叔齊琅邪郡東武(今山東省諸城市)人,東漢經學家、司空

伏恭是伏生之後,漢光武帝大司徒伏湛伏黯之子。伏黯以明《齊詩》著稱,伏恭孝順,事繼母甚謹,幼傳父學,繼承父伏黯明《齊詩》,改定章句,省減浮辭,定為二十萬言,作《解說》九篇。爲郎。

光武帝建武四年(28年),授劇縣(今山東壽光南)令,視事十三年,青州因他惠政公廉舉為尤異。建武十七年(41年),伏恭被召到洛陽,參加太常試經,考儒家經典,伏恭名列第一,拜經學博士。遷常山郡(今河北元氏縣西北)太守,在常山敦修學校,注重傳授學問,因此北方冀州盛行伏氏學。

漢明帝永平二年(59年),代梁松太僕。兩年後代馮魴拜為司空。漢章帝建初二年(77年)冬行饗禮,尊為三老。在司空位九年,因病上書辭官;期間辟用王景。元和元年(84年)去世,年九十歲。[1][2]

註釋[編輯]

  1. ^ 資治通鑑·漢紀》
  2. ^ 後漢書·孝明皇帝紀》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後漢書·卷79下》,出自范曄後漢書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東觀漢記

參考資料[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