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国军子弟学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华民国国军子弟学校中华民国国军于1948年至1950年代在台湾自办的中、小学统称,大致可分为陆、海、空军级其他单位附设之子弟学校,其中以空军子弟学校数量最多,部分是随国民政府迁台而在台复校。国防部于1965年为减轻军中负担,通令三军自办的子弟学校移交地方政府接办[1]。因此,国军子弟学校至1967年皆改由县市政府接办,改为公立国民学校;之后于1968年因九年国民义务教育实施再改为国民小学,而海青初级中学则改为代用国中

学校列表[编辑]

陆军附设子弟学校[编辑]

陆军子弟学校原为孙立人将军及其配偶张晶英在1939年创立于贵州省都匀市,校名为“陆军新编第38师官兵子弟学校”,不久后改称“诚正小学”。在1948年迁台复校于高雄凤山,当时含初中部定名为“陆军总司令部附设诚正小学”。1958年2月,学校改由高雄县政府接办,改制为“县立凤山中学”、“诚正国民学校”。

现在校名 位置 设立年 原名 在大陆校名 邻近眷村
诚正国小 高雄市凤山区 1948 陆军总司令部附设诚正小学 陆军新编第38师官兵子弟学校 黄埔新村
凤山国中 高雄市凤山区 陆军总司令部附设诚正小学初中部

海军附设子弟学校[编辑]

在台湾最早设立的的海军子弟学校是1948年设立于马公市的“海军第二造船所员工子弟学校”,之后陆续改称“海军子弟学校第二分校”、“海军总司令部附设澎湖小学”,并在1965年改由澎湖县政府接办并迁至中山国小现址[2]。位在高雄左营的海军子弟学校原是在1948年由前海军总司令桂永清创立于南京市的“南京市海军青年子弟学校”。于1949年2月在高雄左营重新组校并先设小学部,全名是“海军总司令部附设高雄小学”,简称“海总附小”。之后在自立新村另设“海军子弟学校第一分校”,因此又被称为“自立分校”,现址位于明德国小西侧。海总附小于1950年增设中学部,1951年设立“海青初级中学”。海总附小在1966年8月改由高雄市政府接办且迁校于现址,并为了纪念创办人而命名为“永清国民学校”。1968年因九年国民教育实施,海青初级中学被征用为代用国中,于1979年改制为“私立海青工商”[3][4]

现在校名 位置 设立年 原名 在大陆校名 邻近眷村
中山国小 澎湖县马公市 1948 海军第二造船所员工子弟学校

海军子弟学校第二分校

海军总司令部附设澎湖小学

- 自强眷村
永清国小 高雄市左营区 1949 海军子弟学校

海军总司令部附设高雄小学

南京市海军青年子弟学校 左营海军眷村
海青工商 高雄市左营区 1950 海青初级中学
- 高雄市左营区 海军子弟学校第一(自立)分校 自立新村

空军附设子弟学校[编辑]

空军子弟学校原为中央航空学校校长周至柔在1934年创立于浙江省杭州市笕桥的“中央航空学校附设子弟学校”,在1946年共计列管16所空军子弟小学,在1948年有33所。空军部队在1948年随国民政府迁台后,在台湾各地设立15所空军子弟小学,之后正式名称定为“空军总司令部附设(地名)小学”,简称为“空小”,例如台北空小、新竹空小等。国防部在计划将自办学校移交地方政府后,空军总部在1966年4月7日正式公告台北怀生、桃园陈康、新竹戴熙、台中省三、嘉义志航、虎尾拯民、台南志开、冈山兆湘、笕桥、屏东鹤声、东港以栗、花莲铸强、宜兰南屏等校名,其皆来自空军先烈的名字;同年8月1日,新竹、虎尾、冈山、东港、花莲、宜兰等6校移交地方政府接办,1967年8月1日再将其他7校移交地方政府接办[1][5][6]

现在校名 位置 创设年 原名 校名缘由 在大陆校名 邻近眷村
怀生国小[注 1] 台北市中山区 1949年 台北空军子弟学校 陈怀生,大陆侦察殉职 中央航空学校子弟学校 正义东村,邻近空总
陈康国小 桃园市大园区 1951年 桃园空军子弟学校 陈康,殉职 - 建国8、9、11村,邻近桃园机场
载熙国小 新竹市北区 1949年 新竹空军子弟学校 吴载熙,大陆侦察殉职 上海空军子弟学校 空军眷村
省三国小 台中市北区 1947年 台中空军子弟学校 张省三,殉职 空军第三飞机制造厂附设子弟小学
汝鎏国小 台中市大雅区 1950年 台中空军子弟学校公馆分部 吴汝鎏,抗日烈士 - 忠义新村,邻近台中机场
拯民国小 云林县虎尾镇 1949年 虎尾空军子弟学校 叶拯民,大陆侦察殉职 南京空军子弟学校 建国眷村,邻近虎尾空军基地
志航国小 嘉义市西区 1949年 嘉义空军子弟学校 高志航,抗日烈士 - 建国二村
志开实小 台南市南区 1948年 台南空军子弟学校 周志开,抗日烈士 - 水交社眷村
兆湘国小 高雄市冈山区 1949年 冈山空军子弟学校 王兆湘,大陆侦察殉职 - 冈山多个眷村,邻近空军军官学校
鹤声国小 屏东县屏东市 1948年 屏东空军子弟学校 林鹤声,殉职 -
以栗国小 屏东县东港镇 1949年 东港空军子弟学校 周以栗,大陆侦察殉职 -
铸强国小 花莲县花莲市 1948年 花莲空军子弟学校 温铸强,殉职 防空学校附设子弟小学
南屏国小 宜兰县宜兰市 1949年 宜兰空军子弟学校 李南屏,大陆侦察殉职 -
笕桥国小 高雄市弥陀区 1949年 二高空军子弟学校 纪念中央航校旧址 - 二高新村
粹刚国小[注 2] 台北市松山区 1958年后 航校子弟小学 刘粹刚,抗日烈士 昆明市粹刚国小 松山新村

联勤附设子弟学校[编辑]

联勤总部在小港、罗东的被服厂有设立附属子弟学校,供被服厂员工子女就读,其学杂费全免。联勤司令部附设宜兰罗东小学位于罗东镇的厂区内(今罗东林业文化园区南侧),设立于1952年,然而在1959年即废校[8]。联勤总部附设高雄小港小学设立于1950年,位于当时高雄县小港乡,而小港被服厂原为1928年成立的青岛被服厂。联勤司令部附设高雄小港小学在1958年由高雄县政府接办,更名为“青山国民学校”。

现在校名 位置 设立年 原名 在大陆设施
青山国小[9] 高雄市小港区 1950年 联勤总部附设高雄小港小学[10] 青岛被服厂
废校 宜兰县罗东镇 1952年 联勤总部附设宜兰罗东小学[10] 南京被服厂

国防部情报局附设子弟学校[编辑]

国防部情报局附设子弟学校设立于1952年,原称“立人小学”,于1954年改称“雨声小学”以纪念戴笠,于1965年由阳明山管理局接办。

现在校名 位置 设立年 原名 在大陆校名
雨声国小 台北市士林区 1952年 立人小学

雨声小学[10]

重庆市立人小学

其他[编辑]

备注[编辑]

  1. ^ 台北空小原址是空总旧址旁的怀生国中,怀生国中在1969年兴办,于是怀生国小在之后迁入中山区现址。
  2. ^ 粹刚国小原为空军子弟学校,在之后由台北市政府接办(年代不明),由于校地仅800多坪,且西侧部分教室被划为计划道路用地,学校空间有限,加上校舍经台北市养工处勘查为危险校舍,台北市政府便计划将其并入北侧邻近的民生国小。民生国小在1968年完工后,粹刚国小学生便逐渐转入民生国小,而粹刚国小校舍于1973年被拆除[7]。 原校地在1975年设立台北市立启明学校,现为台北市立图书馆启明分馆。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AFESA. 中華民國空軍子弟學校沿革─概述. 2008-02-10 [2021-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5). 
  2. ^ 中山校史. 澎湖县马公市中山国民小学. [2021-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5). 
  3. ^ 朱研. 軍旅情事 海軍子弟學校. 高雄画刊. 2002-11 [2021-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2). 
  4. ^ 康, 曼德. 海軍眷村文物的故事. 2018: 236. 
  5. ^ 李桂馨. 中華民國空軍子弟學校 蓽路藍縷成立迄今75年. 自立晚报. 2009 [2021-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5). 
  6. ^ 王, 俊秀. 黑蝙蝠之鏈. 联经出版公司. 2011. 
  7. ^ 臺北市議會公報 第四卷第八期 (PDF). 台北市议会. 1972 [2021-10-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0-05). 
  8. ^ 羅東鎮志 第八篇教育篇 (PDF). 罗东镇公所. 2002: 438 [2021-10-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8-04). 
  9. ^ 學校沿革. 高雄市小港区青山国民小学. 
  10. ^ 10.0 10.1 10.2 教育廳簽為准國防部函請補助三軍子弟小學教員研究補助費一案轉請建核示遵案. 档案管理局. 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