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挪比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Arnobius

亞挪比烏Arnobius,亦稱Arnobius of Sicca,?—約330年),基督教護教者,享盛名於戴克里先時(284年 - 305年)。根據耶柔米的《編年史》(Chronicle)記載,亞挪比烏在皈依之前是 Sicca Veneria(位於羅馬帝國阿非利加省,今突尼西亞 Le Kef 城,是當時阿非利加省的一個基督教中心)著名的修辭學家,他皈依的原因是他做的一個夢。但亞挪比烏現存的著作對這個夢輕描淡寫,因此這可能是出於耶柔米對這個夢的重視。據耶柔米的記載,為了消除當地主教對他基督信仰是否熱誠的疑慮,他寫作了(約於303年,參見 IV:36)七卷護教著作。耶柔米(De Viris Illustribus, lxxix)稱之為 Adversus Gentes(意為「反對異教徒」),但在僅存的抄本(9世紀)中,題為 Adversus Nationes(意為「反對異教徒」)。耶柔米的引用和保留下來的這部論著是有關亞挪比烏僅存的史料。

很少有跡象表明這部著作曾被主教們所修改,這一作品反映了他初信的熱誠和樸素的觀點。亞挪比烏是基督教信仰活躍的辯護者,他熱心於維護基督教,更甚於基督教的正統原則。有非議認為基督徒招致了古羅馬諸神的忿怒。亞挪比烏在第一卷中否認人們在基督教建立後遭到了更大的災禍,即使如此,這也不是因為基督教徒。他承認異教神的確存在,但認為他們都服從基督教的上帝;他認為人的靈魂(卷二,14 - 62)並非上帝所創造,而是由某個中間神的作為;以本性而言靈魂並非不死,但可以因為恩典而不死。亞挪比烏引證基督教的迅速傳播,在開化蠻族時的影響,及其與哲學的和諧一致,來維護一神論和基督教(deus princeps, deus summus)的正確性,並闡明基督的神性。在第三至五卷中,他猛烈抨擊異教神話和偶像崇拜。他認為那是充滿矛盾,並且是不道德的。他為證明這一點,他收集了許多關於偶像崇拜的方式,神廟,偶像,希臘羅馬宗教習俗的罕見材料。對歷史學家和神話學者而言,這些材料有很大價值。

亞挪比烏受到柏拉圖盧克萊修影響很大。

《反對異教徒》[編輯]

《反對異教徒》是為回應戴克里先對基督徒的迫害而創作的,是關於異教徒迫害基督徒有理的論點的反駁。[1] 亞挪比烏是 "被稱為非洲風格的冗長而粗糙的實踐者",[2] 他是一位積極為基督教信仰辯護的人,他對基督教的辯護比完全正統的教義更認真。他的書是由羅馬的抱怨所引起的,講述基督教徒給古羅馬帶來了眾神的憤怒。因此,他認為異教徒的神是真實的存在,但從屬於至高無上的基督教上帝;在諾斯底主義的信念中,他確認人類的靈魂(第二冊,14-62)不是上帝的作品,而是一個中間人的作品,從本質上講不是不朽的,但能夠把不朽作為一種恩典。他甚至說,對靈魂不朽的信仰會消除道德約束,並對人類生活產生不利影響。[3] 亞挪比烏從未明確指出他的異教對手,其中一些人可能是被拆穿的稻草人,[4] 他通過舉出一神論和基督教(deus princeps, deus summus)的迅速傳播、其對野蠻人文明的影響以及其與最佳哲學的一致性,捍衛並闡述了一神論和基督教的正確性,以及基督的神性。他將柏拉圖基督教化,駁斥了異教的偶像崇拜,認為它充滿了矛盾,是公開的不道德行為,為了證明這一點,他的第三至第五卷中充滿了從可靠來源(例如,科尼利厄斯-拉貝奧)收集的奇特信息。他的第三至第五冊中充滿了從可靠來源(如科尼利厄斯-拉貝奧)收集的有關偶像崇拜形式、廟宇、偶像和他那個時代的希臘-羅馬崇拜習俗的好奇信息,讓歷史學家和神話學家謹慎地感到高興,但所有這些都被阿諾比烏斯拿出來供基督徒嘲笑。第六和第七冊處理祭祀和圖像崇拜問題。

在《反對異教徒》第二冊第4節中,亞挪比烏給出了後來被稱為帕斯卡爾賭注的論點的第一個已知版本,[5] 即在對宗教有疑問的情況下,他辯稱人們應該致力於宗教,因為這樣做有回報,不這樣做則有風險。

那麼,既然未來的性質是這樣的,它不能被任何預期所掌握和理解,那麼,在兩件不確定的、懸而未決的事情中,寧可相信帶有一些希望的事情,也不相信根本沒有希望的事情,這不是更合理嗎?因為在一種情況下,如果所說的即將到來的東西被證明是徒勞無益的,那就沒有危險;在另一種情況下,如果時間到了,被證明所宣佈的東西沒有任何虛假,那就會有最大的損失,甚至是救恩的損失。

亞挪比烏的作品似乎是在他剛信主時寫的,因為他並不具備非常廣泛的聖經知識。他對《舊約》一無所知,只知道《新約》中基督的生活,而他沒有直接引用《福音書》。他受盧克萊修的影響很大,也讀過柏拉圖。他關於希臘和羅馬神話的論述分別基於亞歷山大的亞里斯多德的《勸勉》,以及屬於上一代並試圖恢復新柏拉圖主義的科內利斯-拉貝奧。

《反對異教徒》在巴黎僅存於一份九世紀的手稿中(在布魯塞爾有一份糟糕的副本)[6] 法國手稿中還包含了馬庫斯-米努西烏斯-費利克斯的《奧古斯都》[7]

參考資料[編輯]

  1. ^ F. Young; M. Edwards; Paul M. Parvis (2006). Historica, Biblica, Ascetica Et Hagiographica. Peeters Publishers. pp. 33–. ISBN 978-90-429-1882-5. Retrieved 11 March 2013.
  2. ^ Revilo P. Oliver, reviewing George E. McCracken (tr.), Arnobius of Sicca: The Case Against the Pagans (Westminster, Maryland: newman Press) 1949, in The Classical Journal 46.4 (January 1951:201).
  3. ^  One or more of the preceding sentences incorporates text from a publication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4. ^ "Arnobius Adversus Genera: 'Arnobius on the Genders'" The Classical Journal 42.8 (May 1947:474-476) p. 474.
  5. ^ J. Franklin, The Science of Conjecture: Evidence and Probability Before Pascal, Baltimore 2001, pp. 249-50.
  6. ^ Codex Parisinus, lat. 1661. Concetto Marchesi, Arnobii adversus nationes libri vii (Corpus Scriptorum Latinorum Paravianum) Turin, 1953.
  7. ^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Modern translations of the Octavius come from a 9th century manuscript in the Bibliotheque Nationale in Paris which contains the seven books of Arnobius』 (284-305) Adversus Nationes along with an 8th book—the Octavius."--http://www.iep.utm.edu/minucius/

參考文獻[編輯]

  • Michael Bland Simmons, Arnobius of Sicca: Religious Conflict and Competition in the Age of Diocletian 1995.
  • Philippe Borgeaud, Mother of the Gods: from Cybele to the Virgin Mary, Johns Hopkins 2005 ISBN 0-8018-7985-X.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