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竇璡(?—633年),之推扶風郡平陵縣(今陝西省咸陽市秦都區)人,祖籍河南郡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隋朝、唐朝官員。

生平[編輯]

竇璡性情沉穩敦厚,擅長草書隸書,很是懂得音律,歷任潁川郡南郡扶風郡太守[1]義寧元年(617年),平涼的奴賊幾萬人包圍扶風郡,竇璡堅守,賊人幾個月無法攻克城市,賊軍糧食吃完。丘師利派他弟弟丘行恭率領五百人背著糧食、牽著牛、拿著酒到奴賊的軍營,奴賊的首領深深施禮,丘行恭揮刀把奴帥殺死,對賊眾說:「你們都是良人,為什麼奉奴為主,讓天子都說你們是奴賊?」大家都跪拜在地說「願意侍奉您!」丘行恭就率領這些人和丘師利在渭北一同謁見李世民[2][3][4]。義寧元年十二月,薛舉派遣自己的兒子薛仁果進攻扶風郡,唐弼占據汧源抵抗薛仁果。薛舉派遣使者招降唐弼,唐弼就殺死李弘芝向薛舉請求歸降。薛仁果乘唐弼沒有防備,襲擊並攻取了汧源,收編了唐弼的全部部眾。唐弼率領幾百名騎兵逃到扶風郡請求投降,竇璡殺死了唐弼[5]李淵平定京城後,竇璡於義寧元年十二月丁酉(618年1月22日)獻出扶風郡歸附,李淵任命竇璡為戶部尚書上柱國,封燕國公[6][7]。義寧二年(618年)正月,李淵任命竇璡為左元帥李建成的左元帥府掾[8]。之後竇璡歷任禮部尚書武德元年六月甲戌朔(618年6月28日),李淵接受禪讓建立唐朝,竇璡再任戶部尚書[9]。竇璡之後跟隨秦王李世民平定薛仁杲,獲賜錦袍。很快竇璡出任益州行台僕射,鎮守益州,當時蜀中還有很多盜賊,竇璡屢次出兵將盜賊討伐平定。竇璡在蜀中與鄜州大都督府長史皇甫無逸不和,屢次請求回朝。唐高祖徵召竇璡回朝,半路又詔令竇璡回到益州。竇璡不得志,就在路邊山上題字,用來申訴鬱積。有使者到益州,竇璡在臥室中宴請他,並贈送薄有花紋的絲織品。皇甫無逸將此事上奏,竇璡被定罪免官[10][11]。不久,竇璡出任秘書監,封鄧國公。貞觀初年,竇璡出任太子詹事,之後出任將作大匠貞觀五年(631年),唐太宗李世民命令竇璡修建洛陽的宮殿,竇璡在洛陽宮殿中開鑿池塘造起假山,雕飾很華麗,徒費功力,唐太宗大怒,立即下令毀掉,竇璡被定罪免官[12],恰逢酆王李元亨娶竇璡的女兒為王妃,竇璡很快就恢復官職,加右光祿大夫。貞觀七年(633年),竇璡去世,朝廷贈予禮部尚書,諡號。竇璡很通曉音樂,武德年間與太常少卿祖孝孫接受詔令制定正聲雅樂[13][14],竇璡討論出處典故,撰寫《正聲調》一卷,流傳於世[15][16]

其他[編輯]

竇璡大哥竇抗的住所位於長安城的延康坊,開皇十年(590年)時,竇抗舍宅立為靜法寺,寺西有木浮圈,是竇璡為母親成安公主修建,重疊綺麗,高一百五十尺,都是砍伐竇抗園中梨樹取的木材[17]

竇璡是一名佛教徒,為父親安豐公竇榮定,母親成安公主各抄寫《妙法蓮華經》一部,用搴池內白蓮花的葉子搗成汁製成紙張,在自己心臟的位置刺出血,用血作為墨汁書寫佛經,竇璡一直不允許此事外傳,該佛經於惠詳撰寫《弘贊法華傳》時期仍存在[18]

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起居舍人令狐德棻建議唐高祖修訂前朝的史書,唐高祖認為有道理。武德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623年2月1日),唐高祖詔令中書令蕭瑀、給事中王敬業、著作郎殷聞禮編修北魏史,侍中陳叔達、秘書丞令狐德棻、太史令庾儉編修北周史,兼中書令封德彝、中書舍人顏師古編修隋朝史,大理卿崔善為、中書舍人孔紹安、太子洗馬蕭德言編修南梁史,太子詹事裴矩、兼吏部郎中祖孝孫、前秘書丞魏徵編修北齊史,秘書監竇璡、給事中歐陽詢、秦王文學姚思廉編修南陳史。接受詔令後,歷時數年,史書最終沒能完成而停止了[19][20][21][22]

家庭[編輯]

父母[編輯]

兄弟姐妹[編輯]

  • 竇抗,唐朝光祿大夫、左武候大將軍、陳容公
  • 竇慶,隋朝上柱國、南郡太守、陳國公
  • 竇憲,隋朝安康郡公
  • 竇氏,嫁隋朝上柱國、使持節、秦州諸軍事、秦州總管、潭州總管、左武衛大將軍、河北郡開國公張辯
  • 竇氏,嫁隋朝大將軍、鄭瀛二洲刺史、朔夏二州總管、秦川郡開國公李繪

子女[編輯]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新唐書·卷095》,出自《新唐書

參考資料[編輯]

  1. ^ 《北史·卷六十一·列傳第四十九》:慶弟璡,亦工草隸,頗解鐘律。歷位潁川、南郡、扶風太守。
  2. ^ 《舊唐書·卷五十九·列傳第九》:初,原州奴賊數萬人圍扶風,郡太守竇璡堅守,經數月,賊中食盡,野無所掠,眾多離散,投行恭者千餘騎。行恭遣其酋渠說諸奴賊共迎義軍。行恭又率五百人,皆負米麥,持牛酒,自詣賊營。奴帥長揖,行恭手斬之,謂其眾曰:「汝等並是好人,何因事奴為主,使天下號為奴賊?」眾皆俯伏曰:「願改事公。」
  3. ^ 《新唐書·卷九十·列傳第十五》:後原州奴賊圍扶風,太守竇璡堅守。賊食盡無所掠,眾稍散歸行恭。行恭遣其酋說賊共迎高祖,乃自率五百人負糧持牛酒詣賊營。奴帥長揖,行恭手斬之,謂眾曰:「若皆豪桀也,何為事奴乎?使天下號曰奴賊。」眾皆伏,曰:「願改事公。」行恭乃率其眾,與師利迎謁秦王於渭北,拜光祿大夫。
  4.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四》:先是,平涼奴賊數萬圍扶風太守竇璡,數月不下,賊軍食盡。丘師利遣其弟行恭帥五百人負米麥持牛酒詣奴賊營,奴帥長揖,行恭手斬之,謂其眾曰:「汝輩皆良人,何故事奴為主,使天下謂之奴賊?」眾皆俯伏曰:「願改事公。」行恭即帥其眾與師得共謁世民於渭北,世民以為光祿大夫。璡,琮之從子也。
  5.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四》:薛舉遣其子仁果寇扶風,唐弼據汧源拒之。舉遣使招弼,弼乃殺李弘芝,請降於舉,仁果乘其無備,襲破之,悉並其眾。弼以數百騎走詣扶風請降,扶風太守竇璡殺之。
  6. ^ 《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三》:初,弼遣使詣帝歸款,投狀扶風郡,而為薛舉所圍。帝遣援兵往扶風,未至,弼黨在郡城外為舉所圖。弼遂被郡守竇璡所殺。俄而璡及河池郡守蕭瑀,相繼歸京師。於是拜璡為戶部尚書、上柱國,封燕國公。
  7.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四》:乙未,平涼留守張隆,丁酉,河池太守蕭瑀及扶風漢陽郡相繼來降。以竇璡為工部尚書、燕國公,蕭瑀為禮部尚書、宋國公。
  8. ^ 《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三》:於是以世子為左元帥,秦王為右元帥,左右二府諸軍十餘萬眾,引於滻水之北。仍以尚書蕭瑀為相府司馬,劉文靜為左元帥府長史,尚書竇璡為掾,殷開山為右元帥府長史司馬,又拜屈突通為上柱國,封蔣國公、檢校行軍左右虞侯事,軍士以下僚佐等,皆選知名者為之。
  9.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五》:六月,甲戌朔,以趙公世民為尚書令,黃台公瑗為刑部侍郎,相國府長史裴寂為右僕射、知政事,司馬劉文靜為納言,司錄竇威為內史令,李綱為禮部尚書、參掌選事,掾殷開山為吏部侍郎,屬趙慈景為兵部侍郎,韋義節為禮部侍郎,主簿陳叔達、博陵崔民幹並為黃門侍郎,唐儉為內史侍郎,錄事參軍裴晞為尚書右丞。以隋民部尚書蕭瑀為內史令,禮部尚書竇璡為戶部尚書,蔣公屈突通為兵部尚書,長安令獨孤懷恩為工部尚書。
  10. ^ 《舊唐書·卷六十二·列傳第十二》:俄而又告無逸陰與蕭銑交通者,無逸時與益州行台僕射竇璡不協,於是上表自理,又言璡罪狀。高祖覽之曰:「無逸當官執法,無所迴避,必是邪佞表自理,又言璡罪狀。高祖覽之曰:「無逸當官執法,無所迴避,必是邪佞之徒,惡直醜正,共相構扇也。」因令劉世龍、溫彥博將按其事,卒無驗而止,所告者坐斬,竇璡亦以罪黜。
  11. ^ 《新唐書·卷九十一·列傳第十六》:又有告無逸交通蕭銑者,時無逸與行台僕射竇璡不協,因表自陳,並上璡罪。有詔劉世龍.溫彥博按之,無狀,遂斬告者而黜璡。
  12. ^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三》:九月,上修仁壽宮,更命曰九成宮。又將修洛陽宮,民部尚書戴胄表諫,以「亂離甫爾,百姓凋弊,帑藏空虛,若營造不已,公私勞費,殆不能堪。」上嘉之曰:「戴胄於我非親,但以忠直體國,知無不言,故以官爵酧之耳。」久之,竟命將作大匠竇璡修洛陽宮,璡鑿池築山,雕餙華靡,上怒,遽命毀之,免璡官。
  13. ^ 《舊唐書·卷七十九·列傳第二十九》:武德七年,始命孝孫及秘書監竇璡修定雅樂。
  14. ^ 《新唐書·卷二十一·志第十一》:武德九年,始詔太常少卿祖孝孫、協律郎竇璡等定樂。
  15. ^ 《舊唐書·卷六十一·列傳第十一》:璡,字之推,抗季弟也。大業末,為扶風太守。高祖定京師,以郡歸國,歷禮部、民部二尚書。從太宗平薛仁杲。尋鎮益州,時蜀中尚多寇賊,璡屢討平之。時皇甫無逸在蜀,與之不協,璡屢請入朝。高祖征之,中路詔令還鎮。璡不得志,遂於路左題山,以申鬱積。有使者至其所,璡宴之臥內,遺以綾綺。無逸奏其事,坐免官。未幾,拜秘書監,封鄧國公。貞觀初,授太子詹事。後為將作大匠,修葺洛陽宮。璡於宮中鑿池起山,崇飾雕麗,虛費功力,太宗怒,遽令毀之。坐事免。會納其女為酆王妃,俄而復位,加右光祿大夫。七年卒,贈禮部尚書,諡曰安。璡頗曉音律,武德中,與太常少卿祖孝孫受詔定正聲雅樂,璡討論故實,撰《正聲調》一卷,行於代。
  16. ^ 《新唐書·卷九十五·列傳第二十》:抗弟璡,字之推,性沈厚。隋大業末,為扶風太守。唐兵起,以郡歸,歷民部尚書。從秦王平薛仁杲,賜錦袍。尋鎮益州,時蜀盜賊多,皆討平之。與皇甫無逸不協,數相訴毀,因請入朝,至半道,詔還之。璡內憂恐。會使者至,璡引宴臥內,厚餉遺。無逸以聞,坐免官。未幾,授秘書監,封鄧國公。貞觀初,遷將作大匠,詔脩洛陽宮,鑿池起山,務極侈浮,費不勝算。太宗怒,詔毀之,免其官。以酆王納璡女為妃,復位。卒,贈禮部尚書,諡曰安。璡有巧思,工書。武德中,與太常少卿祖孝孫受詔定雅樂,是正鐘律雲。
  17. ^ 《唐兩京城坊考·卷四》:東南隅,靜法寺。(隋開皇十年,左武候大將軍、陳國公竇抗所立。寺門拆抗宅柴戟門所造。西院有木浮圈,抗弟璡為母成安公主建,重疊綺麗,崇一百五十尺,皆伐抗園梨木充用,其園本西魏大統寺,周武帝廢佛教,以共寺賜抗為宅焉。
  18. ^ 《弘贊法華傳》:司空陳容公竇抗。早出中衢。宿知寶所。雖貴極台輔。而凝心妙覺。爰舍淨財。立靜法寺。莊嚴輪奐。將美天宮。其弟璡。行盡色難。志窮惡道。奉為考安豐公。妣成安公主。敬造法花金剛般若。各一部。乃妙思神[示*栗]。幽情獨悟。每菡萏將發。澡雪身衣。自搴池內白蓮花葉。潔淨曝干。搗以為紙。於是。嚴飾道場。躬自抄寫。刺心取血。用以為墨。斯事振古罕儔。理多祥瑞。而璡謙損慎密。不許外傳。使後代無聞。惜哉。其經。緘之寶藏。於今尚在。
  19. ^ 《舊唐書·卷七十三·列傳第二十三》:德棻嘗從容言於高祖曰:「竊見近代已來,多無正史,梁、陳及齊,猶有文籍。至周、隋遭大業離亂,多有遺闕。當今耳目猶接,尚有可憑,如更十數年後,恐事跡湮沒。陛上既受禪於隋,復承周氏歷數,國家二祖功業,並在周時。如文史不存,何以貽鑒今古?如臣愚見,並請修之。」高祖然其奏,下詔曰:「司典序言,史官記事,考論得失,究盡變通。所以裁成義類,懲惡勸善,多識前古,貽鑒將來。伏羲以降,周、秦斯及,兩漢傳緒,三國受命,迄於晉、宋,載籍備焉。自有魏南徙,乘機撫運,周、隋禪代,歷世相仍。梁氏稱邦,跨據淮海;齊遷龜鼎,陳建皇宗,莫不自命正朔,綿歷歲祀,各殊徽號,刪定禮儀。至於發跡開基,受終告代,嘉謀善政,名臣奇士,立言著績,無乏於時。然而簡牘未編,紀傳咸闕,炎涼已積,謠俗遷訛。餘烈遺風,倏焉將墜。朕握圖馭宇,長世字人,方立典謨,永垂憲則。顧彼湮落,用深軫悼,有懷撰次,實資良直。中書令蕭瑀、給事中王敬業、著作郎殷聞禮可修魏史,侍中陳叔達、秘書丞令狐德棻、太史令庾儉可修周史,兼中書令封德彝、中書舍人顏師古可修隋史,大理卿崔善為、中書舍人孔紹安、太子洗馬蕭德言可修梁史,太子詹事裴矩、兼吏部郎中祖孝孫、前秘書丞魏徵可修齊史,秘書監竇璡、給事中歐陽詢、秦王文學姚思廉可修陳史。務加詳核,博採舊聞,義在不刊,書法無隱。」瑀等受詔,歷數年,竟不能就而罷。
  20. ^ 《新唐書·卷一百二·列傳第二十七》:又建言:「近代無正史,梁、陳、齊文籍猶可據,至周、隋事多脫損。今耳目尚相及,史有所馮;一易世,事皆汩暗,無所掇拾。陛下受禪於隋,隋承周,二祖功業多在周,今不論次,各為一王史,則先烈世庸不光明,後無傳焉。」帝謂然。於是詔中書令蕭瑀、給事中王敬業、著作郎殷聞禮主魏,中書令封德彝、舍人顏師古主隋,大理卿崔善為、中書舍人孔紹安、太子洗馬蕭德言主梁,太子詹事裴矩、吏部郎中祖孝孫,秘書丞魏徵主齊,秘書監竇璡、給事中歐陽詢、文學姚思廉主陳,侍中陳叔達、大史令庾儉及德棻主周。整振論譔,多歷年不能就,罷之。
  21. ^ 《唐會要·卷六十三》:武德四年十一月,起居舍人令狐德棻,嘗從容言於高祖曰:「近代已來。多無正史。梁陳及齊。猶有文籍。至於周隋。多有遺闕。當今耳目猶接。尚有可憑。如更十數年後。恐事跡湮沒。無可紀錄。」至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詔:「司典序言。史官紀事。考論得失。究盡變通。所以裁成義類。懲惡勸善。自有魏至乎陳隋。莫不自命正朔。綿歷歲祀。各殊徽號。刪定禮儀。然而簡牘未編。紀傳咸闕。炎涼已積。謠俗遷訛。餘烈遺風。泯焉將墜。顧彼湮落。用深軫悼。有懷撰次。實資良直。中書令蕭瑀。給事中王敬業。著作郎殷聞禮。可修魏史。侍中陳叔達。秘書丞令狐德棻。太史令庾儉。可修周史。中書令封德彝。中書舍人顏師古。可修隋史。大理卿崔善為。中書舍人孔紹安。太子洗馬蕭德言。可修梁史。太子詹事裴矩。吏部郎中祖孝孫。前秘書丞魏徵。可修齊史。秘書監竇璡。給事中歐陽詢。秦王府文學姚思廉。可修陳史。」綿歷數載。竟不就而罷。
  22. ^ 《全唐文·卷二·修魏周隋梁齊陳史詔》:司典序言,史官記事,考論得失,究盡變通,所以裁成義類,懲惡勸善,多識前古,貽鑒將來。伏犧以降,周秦斯及,兩漢傳緒,三國受命,迄於晉宋,載籍備焉。自有魏南徙,乘機撫運,周隋禪代,歷世相仍,梁氏稱邦,跨據淮海,齊遷龜鼎,陳建宗礻方,莫不自命正朔,綿歷歲祀,各殊徽號,刪定禮儀。至於發跡開基,受終告代,嘉謀善政,名臣奇士,立言著績,無乏於時。然而簡牘未編,紀傳咸闕,炎涼已積,謠俗遷訛,餘烈遺風,泯焉將墜。朕握圖馭宇,長世字民,方立典謨,永垂憲則。顧彼湮落,用深軫悼,有懷撰次,實資良直。中書令蕭瑀、給事中王敬業、著作郎殷聞禮、可修魏史;侍中陳叔達、秘書丞令狐德懋、太史令庾儉,可修周史;兼中書令封德彝、中書舍人顏師古,可修隋史;大理卿崔善為、中書舍人孔紹安、太子洗馬蕭德言,可修梁史;太子詹事裴矩、兼吏部郎中祖孝孫、前秘書丞魏徵,可修齊史;秘書監竇璡、給事中歐陽詢、秦王文學姚思廉,可修陳史。務加詳覈,博採舊聞,義在不刊,書法無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