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之戰 (618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邙山之戰又稱偃師之戰,是618年(魏永平二年、隋皇泰元年、唐高祖武德元年),瓦崗軍首領李密與搶先在洛陽發動宮廷政變成功的王世充邙山(今河南省洛陽市北)一帶的作戰,戰後瓦崗軍大敗瓦解,李密投奔唐朝

李密向隋皇泰主楊侗稱臣,與宇文化及作戰時,每獲勝都派遣使者向楊侗告捷,抓住殺害隋煬帝的於弘達也及時獻上,以求恩寵。楊侗召李密入朝議事,部隊抵達溫縣(今河南省溫縣東北),王世充殺元文都等,在東都洛陽發動了攻變。李密入東都的計劃被打破,只仍駐紮在金墉城(今河南省洛陽市東)。618年九月,瓦崗軍久戰疲勞軍心不穩,攻打宇文化及時傷亡很重,未得到休整。王世充抓住時機,於是挑選精鋭兵馬兩萬餘人,馬兩千餘匹,屯兵通濟渠(今河南省孟州市境內)南,在渠上架起三座橋,以便與瓦崗軍決戰。李密留王伯當守大本營金墉城,親領精兵出偃師(今河南省偃師市東),在邙山南陣迎戰王世充。在商議作戰時,裴仁基提出建議,乘洛陽空虛,率精兵逼近東都,使王世充奔命疲勞,將其擊破。魏徵提出以逸待勞之策,李密都不採納,卻採納多數將帥的主張,速戰速決。王世充軍到達後,立即派出數百騎兵在偃師城北攻打瓦崗軍將單雄信。瓦崗軍驍將裴行儼、孫長樂、程咬金等十餘人都遭到重創。當時,李密初勝宇文化及,輕視王世充,不設壁壘。王世充夜間派二百騎兵潛入北邙山,埋伏在溪谷之中。第二天凌晨,動員部隊衝鋒,未等瓦崗軍成列,搶先發起猛攻。李密戰敗,其部將裴仁基、祖君彥等數十人被俘,李密帶領殘兵萬餘人逃到洛口倉(今河南省鞏義市北)。王世充圍攻偃師,守將鄭頲的下屬士兵暗中叛變,把城池獻給王世充。李密正準備退守洛口倉城,其長史邴元真卻已暗中派人給王世充送信,勾結王世充的部隊前來偷襲。李密察覺此事以後,表面若無其事,準備在王世充部隊半渡洛水時,突然襲擊。由於內奸的作用,等到王世充軍已渡過洛水時,李密的報警人員卻還不發號,貽誤戰機,讓王充偷襲成功。李密力不勝敵,帶領行人馬逃向虎牢關(今河南省滎陽市西北),邴元真把洛口倉城獻給了王世充。北邙之戰,王世充共俘降瓦崗軍十餘萬人,瓦崗軍將佐數十人被俘,陳智略、張童仁、單雄信等投降。李密率殘餘部隊逃到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南)後,還企圖南阻黃河,北守太行山,東連黎陽,以圖進取。但是,這時將領沮喪到極點,認為大勢已去,難以恢復。在進退維谷下,李密率殘部二萬人進入關中,投降了唐朝。其他將帥和州縣首領多歸附於王世充。北邙山的大敗,使瓦崗軍瓦解。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