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墙
成都古城墙 | |||||
---|---|---|---|---|---|
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 |||||
地址 |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锦江区 | ||||
分类 | 古遗址 | ||||
时代 | 唐-清 | ||||
认定时间 | 1985年、2022年 | ||||
|
成都城墙,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是自周赧王四年(前311年)秦国蜀郡郡守张仪按首都咸阳建制修筑秦成都城墙以来,各朝代所修筑的护卫成都的城防建筑的总称。成都2300余年城址不变,市内曾发现过各朝代城墙遗址,如唐宋罗城城门遗址等。但目前通常所称的“成都城墙”一般是指尚有残存墙段可寻的明清成都府的城墙,由皇城、少城、大城三道城池组成,包括城墙、城门、瓮城、角楼、敌台、护城河等多道设施。
明清成都城墙始建于洪武四年(1371年),李文忠在宋元成都城的基础上重修了府城(即大城)。而后成都城墙历经增修,其中尤以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四川总督福康安主导的重修最为彻底,重修后成都城墙有“冠于西南”[1]之誉。1912年后成都少城城墙被逐步拆除。1958年成都市决议拆除城墙,大城绝大部分墙段被毁,而后1968年成都皇城又被拆除以修建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目前明清成都城墙仅保存有10残段,其中以北较场及西较场墙段为最长,长度均大于200米。
历史
[编辑]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灭明夏政权。曹国公李文忠在宋元成都城的基础上用砖石增筑新城,延续千年城址未变的传统,比唐宋罗城略小。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谕旨“蜀之为邦,在西南一隅,羌戎所瞻仰,非壮丽无以示威”,开始修建蜀王宫(即成都皇城),并在皇城外又修建了一道长九里、高一丈多的萧墙。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凉国公蓝玉为迎接朱元璋十一子蜀王朱椿就藩,再次督修成都城。明代成都城内(皇城)、中(萧墙)、外(大城)三城相套的格局就此奠定[2],其中大城全场20余里(约11余公里),开五个城门,每个城门都建有城楼,门外均筑有瓮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废除了延秋门(小西门),仅余四门。此后成都城墙在宣德、崇祯年间两次培修。
布局
[编辑]明代成都城由具有内(皇城)、中(萧墙)、外(大城)三城相套的格局。而后至清代皇城与大城格局大致保留,但萧墙不存,又在大城偏西位置修筑少城(满城),少城与大城由一道反“C”型的城墙分割。明清成都大城保留了成都城就河流水势而建的传统,因而并非正南正北,与正南正北走向有约30度的偏角。所以成都的东门实际在城东南、西门在城西北,北门在城东北,南门在城西南。成都皇城居于大城正中,为张显皇权尊严,为正南正北的规整长方形。成都城墙的角度至今影响了成都市老城区内的道路走向,大城范围内的街道大多与正南正北走向有约30度(或60度)的偏角,而接近核心区的原皇城附近街道则转为正南正北(或正东正西)走向。
皇城
[编辑]皇城(即原明蜀王府)周长五里(约3公里),城墙包砖,高三丈九尺(约12.5米),高度甚至超过了明代成都大城城墙(高三丈四尺)[3]。东南西北依次设体仁、遵义、端礼、广智四门,城外有护城河(即御河)围绕。皇城的大致范围处于今成都老城中心天府广场以北,由东华门街、东御河沿街、西御河沿街、西华门街、蜀都大道所围合的矩形内。皇城外另设一道一丈五尺(约4.5米)的萧墙,萧墙周长九里(约5公里),大致范围处于今成都老城中心由顺城大街、西玉龙街、羊市街、东城根街、西御街、东御街所围合的矩形内,南临金河[3]。与大城不同,成都皇城及萧墙为正南正北朝向。明代时皇城内建有承运门、承运殿、圜殿、存心殿等建筑,后均毁于明末战火,清代改明蜀王府为贡院,在皇城内复建有明远楼、致公堂等建筑。
方位 | 明代名称 | 清代名称 | 清代俗称 | 20世纪初的成都皇城端礼门 |
---|---|---|---|---|
东 | 体仁门 | 东华门 | - | |
西 | 遵义门 | 西华门 | - | |
南 | 端礼门 | - | 皇城洞子 | |
北 | 广智门 | 厚载门 | 后子门 |
大城
[编辑]清代成都大城城墙周长22里(约13公里),设有4座城门,分别为迎晖门(东门),江桥门(南门),清远门(西门),大安门(北门),每个城门都建有城楼,门外筑有瓮城。成都大城的大致范围为今由锦江、府河、西郊河三条原成都护城河所围合的范围。另外金河自西向东贯穿整个成都城,因而在东西两侧各设有水西门(今通惠门附近)、水东门(今东门大桥附近)以方便船只进入成都城。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为方便市民进出,成都又陆续开通了4座新门。4座新门分别为1913年开通的通惠门(新西门)、1914年开通的武成门(新东门)、1937年开通的复兴门(新南门),以及1938年开通的存正门。
方位 | 明代名称 | 清代名称 | 清代城楼名称 | 清代俗称 | 20世纪初的成都迎晖门(东门) |
---|---|---|---|---|---|
东 | 迎晖门 | 迎晖门 | 博济楼 | 东门 | |
西 | 清远门 | 清远门 | 江源楼 | 西门 | |
南 | 中和门 | 江桥门 | 浣溪楼 | 南门 | |
北 | 大安门 | 大安门 | 涵泽楼 | 北门 |
少城
[编辑]清代少城,即满城,由年羹尧在唐宋少城的遗址上兴建于1721年(清康熙六十一年),以驻防留在成都的八旗兵及其家属。满城东、南、北三面城墙为新建,西面城墙则与大城共用,周长约2.7千米,城墙高约4.3米。满城内道路仿照北京胡同形制,以正中长顺街为仅有的南北主干道,另有多条东西向的小街道贯穿,整体路网形似一条蜈蚣。成都将军的将军衙门,坐落于长顺街南口。
方位 | 清代名称 | 清代俗称 |
---|---|---|
东南 | 受福门 | 大东门 |
东北 | 迎祥门 | 小东门 |
南 | 安阜门 | 小南门 |
北 | 延康门 | 小北门 |
现存墙段
[编辑]名称 | 地址 | 长度 | 厚度 | 高度 | 年代 | 保护现状 | 图片 |
---|---|---|---|---|---|---|---|
北较场城墙 | 青羊区北较场西路与武都路交界处 | 300米 | 15米 | 9米 | 清 | 外墙包砖于1958拆去,仅余夯土,1996年收集老城墙砖重包 | |
存正门城墙 | 青羊区北较场子后街中段 | 30米 | 8米 | 清 | 现存城门洞建于1938年,以利于日军轰炸时黄埔军校的防空疏散 | ||
迎曦上街城墙 | 锦江区东安北路娇子苑楼盘内 | 40米 | 15米 | 8米 | 清 | 结构较为完整,存有上下城墙的石梯台阶。现处于私人楼盘景观中 | |
西较场城墙 | 青羊区锦里西路民居与成都军区后勤部大院之间 | 200米 | 清 | 部分墙段上面已经修建房屋,为成都保存最长的原状清代城墙 | |||
水西门城墙 | 青羊区通惠门路3号锦都三期五单元门口 | 清 | 保存较完整,现处于私人楼盘景观中 | ||||
青莲上街明城墙 | 锦江区青莲上街38号对面 | 出地面约3米 | 明 | 为原明城墙的东南角,保存有马面 | |||
下莲池街城墙 | 锦江区下莲池街4号院和12号院内 | 20余米(12号院) | 约4米 | 清 | 几幢住宅楼建在残墙之上 | ||
王家坝后街城墙 | 锦江区王家坝后街 | 清 | 王家坝后街便建于城墙上,比附近高出约3米 | ||||
同仁路城墙 | 青羊区同仁路与实业街、小通巷交叉口 | 30米 | 9米 | 清 | 实业街口墙段内有建于1930年代的防空洞 | ||
东较场城墙 | 锦江区華星路猛追灣游泳池旁 | 清 |
参考文献
[编辑]- ^ 嘉庆《华阳县志》卷十,“城池”,嘉庆二十一年刻本
- ^ 成都古城墙变迁研究,唐成超、何磊、杨昌平,《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4卷(增),2009年。
- ^ 3.0 3.1 田凱. 第七章: 时间维度上的城市重建:城市景观变迁与城市记忆. 《清代地方城市景观的重建与变迁——以17-19世纪成都为研究中心》. 巴蜀书社. 2011. ISBN 9787807529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