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 (西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李密 (晉)

李密(224年—287年),又名,字令伯三國蜀漢犍為郡武陽縣(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人。蜀汉西晋官员。在晉官至汉中郡太守

生平[编辑]

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思念父母的李密因而得病,只因祖母劉氏抚养才得長大成人。李密虽从小境遇不佳,但十分好学,师从于谯周门下,專攻《春秋左氏傳》,亦博览五经,亦有涉獵其他書籍,才思敏捷而有辯才,譙周門人將陳壽與他比作孔子門生子游子夏[1][2]。早年曾任蜀益州從事、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及太子洗馬,更曾經數次出使東吳,並得東吳君臣稱許[3][4]

對於撫育他成人的祖母,李密亦以盡孝見稱,劉氏患病時他都會盡心照顧,衣不解帶,膳食和湯藥都先嚐過才給劉氏吃,期間亦不免擔心得哭泣哀嘆。炎興元年(263年),蜀漢亡,鄧艾因其名聲而請他任自己的主簿,又寫信招他見面,但李密都一概不應。及至後來州郡(比如益州刺史董榮)再來徵命,李密仍然為了奉养祖母,而拒絕出仕,只在有閒暇時講學授徒。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太子,下诏徵召李密入朝當太子洗马,李密於是作《陳情表》向晉武帝陳述因由,其言辭懇切,感人至深,終得晋武帝恩许,不再逼召他出仕,更賜他奴婢二人,又命郡縣資給劉氏的膳食[5][6]

後來劉氏去世,朝廷待李密為其守喪後再召李密出任太子洗馬。李密到洛陽後,與張華見面時曾言及蜀漢後主劉禪及丞相諸葛亮,他將刘禅在蜀地的成敗比喻為如同齐桓公,其言談亦得張華稱善[7]。後轉尚書郎及河內溫縣是晉皇室河內司馬氏的故鄉,而諸王路過溫縣時都會向縣府索要物品,令當地官民都感困擾。李密上任後,上引漢高祖劉邦過故鄉沛縣時禮敬老幼,不要當地供給物品的往事嚴正拒絕要求。最終日後諸王過縣都不敢再這樣做,但李密的正直公正就只有隴西王司馬泰對其敬重友善,其他貴族外戚都忌憚他。另一方面,李密討厭他的從事,曾經和人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正以慶父比從事。從事將這事上奏司隸校尉,不過因著李密治縣勤勉,都不怪罪。李密後轉益州大中正。因著自己的才能,李密常常也想升入朝廷中樞內,然而他於朝中無援,還是未能如願,只改任漢中太守。李密在晉武帝為他於東堂舉行的送行宴會中受詔賦詩,但卻在末段將不滿之情溢於詩句中,寫:「人亦有言,有因有緣。官無中人,不如歸田。明明在上,斯語豈然!」晉武帝聞而忿怒,因此被都官從事上奏免去其官職。後李密於家中去世,享年六十四歲。[8][9]

性格特徵[编辑]

李密除了為祖母盡孝而知名外,《華陽國志》亦記載李密性格正直誠實,且李密與王崇壽良陳壽李驤杜烈幾位蜀漢舊臣都有深交,入晉後亦被視為梁益二州才俊的代表。不過除了王崇外其餘五人間的關係都不能夠維持至終,在壽良、李驤及陳壽互相批評對方之時,李密亦公允地評價他們的得失並且嚴厲批評他們,又常常說:「吾獨立於世,顧景為疇,而不懼者,必無彼此於人故也。」

著作[编辑]

李密作品已知有《述理论》十篇,內容為論中和仁義儒學道化之事,但已遗失,其作品流传至今的仅有《陈情表》和《赐钱东堂诏令赋诗》一章。

其《陳情表》一文,安子順將之列為抒情文三大傑作之一,認為「讀李密《陳情表》而不流淚者,其人必不孝」。

子女[编辑]

李密有六子,被稱為「六龍」[10]

  • 李賜,汶山太守
  • 李興,官至太傅參軍
  • 李盛碩,寧浦太守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晉書·卷088》,出自房玄齡晉書

參考資料[编辑]

  1. ^ 《晉書·李密傳》:「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時年數歲,感戀彌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劉氏,躬自撫養。……而師事譙周,周門人方之游夏。」
  2. ^ 《華陽國志·卷十一·李密傳》:「治《春秋左傳》,博覽五經,多所通涉。機警辯捷,辭義響起。」
  3. ^ 《華陽國志·卷十一·李密傳》:「本郡禮命,不應。州辟從事、尚書郎、大將軍主簿、太子洗馬。奉使聘吳。吳主問蜀馬多少,對曰:『官用有餘,民間自足。』吳主與群臣汎論道義,謂:『寧為人弟。』密曰:『願為人兄。』吳主及群臣稱之。」
  4. ^ 《晉書·李密傳》:「少仕蜀,為郎。數使吳,有才辯,吳人稱之。」
  5. ^ 《晉書·李密傳》:「蜀平,泰始初,詔徵為太子洗馬。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遂不應命。乃上疏曰:『……』帝覽之曰:『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乃停召。」
  6. ^ 《華陽國志·卷十一·李密傳》:「大同後,征西將軍鄧艾聞其名,請為主簿,及書招欲與相見,皆不往。以祖母年老,心在色養,拒州郡之命。獨講學,立旌授生。武帝立太子,徵為洗馬。詔書累下,郡縣相逼。密上疏,武帝覽之,曰:『密不空有名也。』嘉其誠款,賜奴婢二人,下郡縣供其祖母奉膳。」
  7. ^ 《晉書·李密傳》:「後劉終,服闋,復以洗馬徵至洛。司空張華問之曰:『安樂公何如?』密曰:『可次齊桓』華問其故,對曰:『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次問:『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與語,故得簡雅;大誥與凡人言,宜碎。孔明與言者無己敵,言教是以碎耳。』華善之。」
  8. ^ 《華陽國志·卷十一·李密傳》:「徙尚書郎、河內溫令。敷德陳教,政化嚴明……中山諸王每過溫縣,必責求供給,吏民患之。密至,中山王過縣,徵芻茭薪蒸。密引高祖過沛,賓老幼,桑梓之供,一無煩費。『伏惟明王,孝思惟則,動識先戒,本國望風,式歌且舞;誅求煩碎,所未聞命』。後諸王過,不敢煩溫縣。隴西王司馬子舒深敬友之,而貴豪憚其公直。密去官,為州大中正。性方亮,不曲意勢為者,失荀、張指,左遷漢中太守。諸王多以為冤。一年去官,年六十四卒。
  9. ^ 《晉書·李密傳》:「出為溫令,而憎疾從事,嘗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從事白其書司隸,司隸以密在縣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內轉,而朝廷無援,乃遷漢中太守,自以失分懷怨。及賜餞東堂,詔密令賦詩,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緣。官無中人,不如歸田。明明在上,斯語豈然!』武帝忿之,於是都官從事奏免密官。後卒於家。」
  10. ^ 《華陽國志·李密傳》:「密六子皆英揵秀逸,號曰『六龍』。長子賜,字元碩,州別駕,舉秀才,汶山太守。少與東海王司馬元超友昵,每書詩往返,雅有新聲。少子興,字雋碩,太傅參軍。幼子盛碩,寧浦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