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喬治·赫尔曼·“貝比”·魯斯 (英語:George Herman "Babe" Ruth, Jr. ,1895年2月6日—1948年8月16日),是美國棒球運動員,為該國職棒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二刀流 選手,同時擔任投手 及外野手 ,生涯中期逐漸固定以打者出賽。带领波士顿紅襪取得3次世界大賽 冠軍,带领纽约洋基 队取得4次世界大賽冠軍,被譽為「棒球之神」。在美国在线于2005年举办的票选活动《最伟大的美国人 》中,贝比·鲁斯被选为美国最伟大的人物第14位。
1936年,貝比魯斯入選棒球名人堂 ,為最早入選的五人之一。
早年生活 [ 编辑 ]
1895年,貝比魯斯出生於美國東部 巴爾的摩市。儿时的鲁特讲德语 。因家境不好,他的父母為了沉重的家計拼命工作,以致沒有多餘的心思和時間去教育和照顧小貝比魯斯,無人管教的小貝比魯斯不知不覺學會了許多不好的行為,如偷東西、打架等,求學時期,他被退學五次,直到第六次入學,遇到一個有愛心的老師瑪沙耶斯(英語:Matthias) 之後,才真正改變了他的一生。瑪沙耶斯用愛心感化了貝比魯斯,使他終於下定決心改掉過去所有的惡習。面對不愛唸書的貝比魯斯,瑪沙耶斯便轉從運動方面去發掘、探索他的潛能,進而發現貝比魯斯在棒球方面的天賦,便教他勤奮苦練棒球。使得貝比魯斯從一個整天無所事事的小混混,變成一個熱愛棒球的熱血少年。
貝比魯斯的出生地
由於貝比魯斯的臂力很好,一開始的守備位置是捕手 。但貝比魯斯是個左撇子 ,而以前左撇子的棒球手套還沒有量產,所以面對對手的盜壘,他必須先將手套脫下再將球傳向二壘。儘管如此,他還以他驚人的臂力將對手封殺,有一天,貝比魯斯那一隊的投手 總是讓對方擊出安打,貝比魯斯在沒有預先通知的情況下登上投手丘 擔任投手,完全沒當過投手的貝比魯斯,投出來的球速卻很快、很刁鑽。此後貝比魯斯便轉行當投手 。
大聯盟生涯 [ 编辑 ]
貝比魯斯最初是以投手 身分與巴爾的摩 金鶯隊 簽約,但金鶯隊 於1914年發生財政問題,便將他轉賣給波士頓 紅襪隊 ,繼續擔任投手 ,因為其優秀的成績與防禦率,當時的貝比魯斯成為紅襪隊 的王牌投手。
1920年紅襪 將他以十萬美金的價格賣給洋基 。由於當時洋基隊已經有多位優秀的投手,貝比魯斯便轉任外野手 並展露在全壘打方面的天份,因此也創下不少紀錄。1935年被洋基賣到波士頓勇士 ,並在該年結束後宣佈退休,並留下不少紀錄,其中714全壘打直到1974年才被漢克·阿倫 打破。
1936年成為首批入選棒球名人堂 的5人之一。1998年運動新聞將他排百大棒球員的首位。1999年由球迷選入世紀球隊。紐約 洋基隊 也將他的3號背號給永久退休。2006年被貝瑞·邦茲 打破左打者最多全壘打紀錄。
貝比魯斯於1914年在波士頓紅襪 投球時的照片
晚年到病逝 [ 编辑 ]
貝比·魯斯從波士頓勇士隊 退休之後五年,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戰爭的初期,貝比·魯斯的醫師即告誡他,必需注意自己的身體。貝比·魯斯不情願地接受了醫師建議,先是減少酒量,又取消了慰勞南太平洋 美軍部隊的預定行程[1] 。
貝比魯斯出席自己的背號退休儀式
1946年 ,貝比·魯斯開始感覺左眼疼痛,以及吞嚥困難。同年11月,貝比·魯斯到紐約的法國醫院檢查,結果顯示他的顱底和頸部有一個無法手術的惡性腫瘤 ,貝比·魯斯經診斷罹患了鼻咽癌 [2] 。貝比·魯斯的名氣使他能夠進行實驗性治療,他是醫療史上第一批同時接受抗癌藥物和放射治療 的癌症患者之一[3] 。他減掉了80磅(36公斤),於隔年2月出院,前往佛羅里達 休養。1947年大聯盟球季開幕時,他回到了紐約和洋基球場,當時的大聯盟主席 哈皮·錢德勒 宣布1947年 4月27日 為大聯盟的貝比魯斯日,其中最重要的慶祝活動是在洋基體育場舉行。一些前隊友和其他貴賓向貝比·魯斯發表了講話,貝比·魯斯本案也向近60,000觀眾簡短地致詞。由於才結束癌症的療程,他致詞時語調緩慢、沙啞而低沉[4] 。
與此同時,在二戰後快速發展的癌症療法,特別是化學療法 的研究,給貝比·魯斯帶來希望。但醫生尚未告訴貝比·魯斯罹患癌症,以免他傷害自己。醫師使用葉酸 的衍生物進行治療[5] ,貝比·魯斯可能是史上第一個使用這個療法的癌症患者[5] 。在使用新療法之後,貝比·魯斯的癌症得到了顯著改善,以至於醫療團隊能在一次上介紹了他的病例,但沒有使用他的名字。
家庭生活 [ 编辑 ]
貝比魯斯1915年與他第一任妻子海倫的合照
根據某些說法,貝比魯斯是在波士頓的一家咖啡店裡遇到第一任妻子海倫·伍德福德(Helen Woodford,1897-1929),她是一名女服務員,他們於1914年 10月17日 結婚,在兩人都還處於青少年的時期。 [6] 。雖然貝比魯斯後來都聲稱,兩個人是在馬里蘭州 的埃尔克顿 (马里兰州) 市結婚,但記錄顯示,兩個人是在埃利科特城 的天主教堂完婚的[7] 。1921年 ,他們收養了一個女兒桃樂西·魯斯(Dorothy Ruth,1921–1989),之後貝比魯斯與海倫在1925年 分居,原因據說是貝比魯斯在婚姻中不斷出軌,並且長期冷遇海倫[8] 。他們最後一次以伴侶身份共同出現,是1926年 的世界大賽 [9] 。
海倫·伍德福德1929年 1月在麻薩諸塞州 沃特敦 (馬薩諸塞州) 一場火災中罹難,享年31歲。當時她住在愛德華·金德 (Edward Kinder) 的房子裡,愛德華·金德 (Edward Kinder) 是一位牙醫,她一直以「金德夫人」的身份與他一起生活。他們的養女桃樂西後來出版一本傳記《我的父親,貝比》(《My Dad, the Babe》)[10] ,她聲稱自己是貝比魯斯的親生孩子,生母是胡安妮塔·詹寧斯(Juanita Jennings),她是貝比魯斯的情婦[11] 。胡安妮塔於1980年向桃樂西和桃樂西的繼妹朱莉婭·魯絲·史蒂文斯(Julia Ruth Stevens),承認了這一事實,當時胡安妮塔已陷入重病[4] 。
1929年 4月17日 (第一任妻子海倫過世後三個月),貝比魯斯和女演員兼模特兒 克萊爾·梅里特·霍奇森 (Claire Merritt Hodgson,1897-1976) 結婚,並收養了女兒朱莉婭 (1916-2019)[12] ,這是雙方的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婚姻[13] [14] 。克萊爾與海倫很不一樣,她遊歷豐富,受過良好教育,並,就像米勒·哈金斯 在球場上對他所做的那樣[4] 。
有一種說法是,朱莉婭和桃樂西是貝比魯斯與隊友盧·賈里格 關係長達七年的裂痕的原因,但這不是兩人的錯。起因是1932年 時,賈里格的母親批評克萊爾:「很遺憾她沒有給 桃樂西穿得像她給自己女兒穿的一樣漂亮。」當評論不可避免地被貝比魯斯知道時,他憤怒地告訴格里格告訴他的母親不要管那麼多。反過來,賈里格對貝比魯斯批評他母親感到憤怒。據說兩人在1939年 7月4日 盧·賈里格感謝日,於洋基體育場和解之前從未在場外說話,也就是格里克從棒球退役後不久[15] 。
雖然貝比魯斯在職業生涯中,大部份時間都是已婚狀態,但當洋基隊共同老闆提林海斯·哈斯頓(Tillinghast L'Hommedieu Huston)要求他私生活應該低調、節制時,貝比魯斯說:「我保證喝酒時會放輕鬆一點,也會早點上床睡覺,但不少為了你、5萬或25萬美元放棄女人,她們太有趣了。」[16] 根據洋基隊雇來跟踪他在芝加哥的一名偵探報告說,貝比魯斯曾一晚和六個女人廝混。賓恩·波迪 (Ping Bodie)是貝比魯斯第一個洋基隊的室友,但他說自己並不是「我真正的室友其實是他的行李箱」[17] 。
在 1922 賽季開始之前,貝比魯斯以每年 52,000 美元的價格簽下了一份為期三年的複數約,並可選擇續約兩年。他在1922 賽季的表現令人失望,部分原因是他酗酒和熬夜。 1922 賽季結束後,他被要求簽署一份帶有道德條款的合約,貝比魯斯必須完全戒酒,並且在未經球隊許可的情況下,在訓練和比賽期間不得熬夜超過凌晨 1:00,貝比魯斯也被禁止任何會損害他打棒球能力的行為或不當行為[18] 。
貝比魯斯魔咒 :源於1918年波士頓紅襪 獲得世界大賽 冠軍後,該隊老闆為解決個人財務問題,竟將陣中王牌巨星貝比魯斯 高價賣給宿敵的紐約洋基隊 。這本來不過是一件商業上的行為,但波士頓紅襪隊卻在未來的八十六年內與世界大賽冠軍無緣,直到2004年才再度封王。坊間流傳八十幾年前,當貝比魯斯獲知自己被紅襪隊賣掉的時候曾經說過:「我詛咒紅襪隊在我死後一百年內永遠拿不到總冠軍」。
全壘打預言 :1932年的世界大賽 ,貝比魯斯於第三個打席,伸手指指向中外野露天看臺。下一球便將投手投的球打向手指指的看臺方向擊出全壘打。
全壘打之星 [ 编辑 ]
貝比魯斯是美國棒壇最偉大的球員,也是永遠的傳奇英雄。事實上,當時的年代所發展的棒球是屬於小球文化的比賽,在1900年代到1920年代更是被稱為棒球的死球時代 。當時球不只彈性差,而投手 又被允許投口水球,加上本壘板距離較現代棒球短,所以打出長打是很困難的一件事。這使得打者陷入非常不利的情況,故打者通常只將球打向防守的空隙,他們認為揮大棒期望值太低、風險又太高。然而,直到貝比魯斯的全壘打 表現才使大家了解到巨砲的全壘打 效應,為棒球帶來新的世代。
1919年當時仍在紅襪隊 擔任投手的貝比魯斯,就已經開始創造歷史。當年以單季29支全壘打 打破紀錄,1920年、1921年又連續打破大聯盟單季全壘打紀錄,1927年更創下單季151場比賽擊出60支全壘打的紀錄。曾6度拿下打點王、12度奪下全壘打王,其中四個球季打點超過150分、四個球季全壘打超過50支、十個球季全壘打超過40支,這些至今仍是大聯盟紀錄。
相關條目 [ 编辑 ]
^ Wagenheim (1974) , pp. 252–253
^ Maloney, William James; Weinberg, Mea A.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Babe Ruth's head and neck cance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 July 2008, 139 (7): 926–932. ISSN 0002-8177 . PMID 18594078 . doi:10.14219/jada.archive.2008.0279 .
^ Montville (2006) , pp. 357–358
^ 4.0 4.1 4.2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1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5.0 5.1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montville360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Creamer (1992) , pp. 84, 100
^ Shoken, Fred. Babe Ruth, Elkton, and the Battle of Waterloo . The Baltimore Sun. January 3, 2012 [June 15, 2017] . (原始内容存档 于October 23, 2017).
^ Creamer (1992) , p. 281
^ Creamer (1992) , p. 336
^ Pirone, Dorothy; Martens, Chris. My Dad, The Babe: Growing up with an American Hero . Boston: Quinlan Press. 1988: 250 . ISBN 978-1-55770-031-5 . OCLC 17652057 .
^ Dorothy R. Pirone, 68, Babe Ruth's Daughter . The New York Times. May 20, 1989 [May 21, 2014] . (原始内容存档 于April 4, 2019).
^ Goldstein, Richard. Julia Ruth Stevens, Babe Ruth's Daughter, Dies at 102 .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9, 2019 [March 11, 201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March 10, 2019).
^ Wiessner, Christian. Baseball says goodbye as Yankee Stadium retired . Reuters (Thomson Reuters ). September 22, 2008. (原始内容存档 于July 26, 2012).
^ Kerasotis, Peter. Home, at the Other House That Ruth Built .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10, 2014 [March 18, 2014] . (原始内容存档 于March 18, 2014).
^ Creamer (1992) , p. 415
^ Lieb, Fred. Baseball As I Have Known It . New York: Cowar, McCann and Geoghagen. 1977: 158 [November 26, 2015] . ISBN 978-0-8032-7962-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May 10, 2016).
^ Menand, Louis. How Baseball Players Became Celebrities . The New Yorker. May 25, 2020 [May 26, 2020]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1-10) (英语) .
^ 1922 Babe Ruth Signed Contract Addendum Limiting His Drinking, Late Nights . Heritage Auctions logo The World's Largest Collectibles Auctioneer: 5. [August 31, 2018] . (原始内容存档 于September 19, 2015).
參考資料 [ 编辑 ]
外部連結 [ 编辑 ]
20世紀
1900年代
1910年代
1920年代
1930年代
1940年代
1950年代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21世紀
球團 球場 文化 退役號碼 管理層 世界大賽冠軍 (27) 美國聯盟冠軍 (40) 小聯盟球隊
投手 捕手 一壘手 二壘手 三壘手 游擊手 左外野手 中外野手 右外野手 指定打擊 總教練 行政人員/棒球開拓者 裁判 斜體字 代表該名球員已被選入名人堂,但尚未舉行入選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