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集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1.172.97.249留言2020年4月10日 (五) 07:01 →‎譯本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巴利聖典

    律藏    
   
                   
經分別 犍度 附隨
               
   
    經藏    
   
                                
長部 中部 相應部
                     
   
   
                           
增支部 小部
                           
   
    論藏    
   
                             
法集
分別
界論
人施
設論
論事 雙論 發趣論
                       
   
         
 

法集论》(Dhammasaṅgaṇi),为《巴利文大藏经》中七论藏之一,又作《法聚論》,南传上座部佛教典籍。是整理經典中的法数名目。本論被覺音尊者(Buddhaghosa)列為南傳巴利七論的首位,可視為阿毗達磨論書的先驅,和《分別論》都是阿毗達磨的基礎著作。書中所列舉的論本母屢被其他論書引用,如《分別論》、《界論》、《雙論》及《發趣論》等。同時覺音尊者的《清凈道論》曾詳細解說書中的主要論目。

法集论,分为四品,为对诸法进行分类阐述[1],其概要如下︰

一、心生起品︰說明三界和出世間的八十九心、與之相應的心所法。

二、色品: 將一切色法分類為一種色聚至十一種色聚,再逐一廣說。

三、總說品: 列舉諸法,並依據論母、經母以解說一切法。

四、義釋品: 說明論母的法數名目。

譯本

  • 英譯本A Buddhist Manual of Psychological Ethics。Mrs C.A.F. Rhys Davids英譯。巴利聖典協會1993年出版第三版。[2]

參考文獻

  1. ^ 郭良鋆.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 10页. ISBN 7500421907 (中文(简体)). 
  2. ^ Translations. Pali Text Society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