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槐山矶驳岸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0年5月10日 (日) 01:32 (补救0个来源,并将1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槐山矶驳岸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分类古建筑
时代
编号7-1216-3-514
认定时间2013年

槐山矶驳岸,又称槐山矶石驳岸,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槐山西麓的长江江岸上,是长江仅存的古代航运建筑设施。该建筑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此后曾有多次修葺。该驳岸全长247米,由上至下共分三层纤道,以供古时船只拉纤停靠。2013年,槐山矶驳岸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槐山矶附近的金口自古即为长江上的贸易集散地,但槐山矶周围的长江江面水流湍急,且暗礁密布,船只难以上行和停靠[1]:268,甚至有时有船只倾覆。为保障长江行船安全,明朝嘉靖年间,官府出资修建槐山矶驳岸[a][4]:402,以供过往船只拉纤和停靠[3]:65。因整体由花岗岩砌筑,故又称槐山矶石驳岸。清代道光年间,当地乡绅曾出资修葺该驳岸[2]:210。此后中华民国时期,该驳岸也曾被修葺。1997年至2002年,当地政府拨款修缮该驳岸,除驳岸最南端和最北端早年被毁外,其余部分保存完好[5]

1982年8月,槐山矶石驳岸被列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211。2013年,槐山矶驳岸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

结构

槐山矶驳岸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金口镇槐山西麓的长江江岸,是长江上仅存的古代航运建筑设施。全长247米,由方条形的花岗岩砌筑。整条驳岸平均高度7.5米,最高处9.3米。由上至下共分为三层台阶,上面建有纤道。最顶层宽5米左右,高2.3米;中层宽2至2.3米,高2.3米左右;下层台阶宽2至2.3米,高3米左右。根据江水缓急程度不同,不同的位置设置有嵌入墙体的牛鼻式缆石,共计222块,下层还凿有撑篙繫纜的轴窝。中层和下层的中部各建有一个排泄山洪用的券顶式涵洞,高1.8米,宽1.3米。最上层的顶部装有花岗岩栏杆,栏杆全长约226米,两个相邻的栏板之间立有一根望柱。[7]:55[2]:210[4]:403[1]:268

注释

  1. ^ 民间传说该驳岸为一名寡妇出资修建,故该驳岸又有“寡妇矶”一说[2]:210,但也有说法认为“寡妇矶”一名是因为船只遇险后,船夫的妻子在槐山矶寻人、哭泣、祭祀而得名[3]:66

参考文献

  1. ^ 1.0 1.1 祁金刚. 江夏溯源. 武汉: 武汉出版社. 2008-10-01: 427. ISBN 978-7-5430-4090-8. 
  2. ^ 2.0 2.1 2.2 2.3 中共江夏区委金口街道办事处工作委员会,政协江夏区文史学习委员会 (编). 金口史话. 武汉: 武汉出版社. 2009-05-01: 332. ISBN 978-7-5430-4246-9. 
  3. ^ 3.0 3.1 武汉市江夏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 江夏区志 1980-2004. 武汉: 武汉出版社. 2007-12-01: 767 [2018-01-23]. ISBN 978-7-5430-3817-2 –通过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数字方志馆. [永久失效連結]
  4. ^ 4.0 4.1 涂文学. 江夏史话. 武汉: 武汉出版社. 2004-03-01: 413. ISBN 7-5430-2911-1. 
  5. ^ 吴建刚. 沧桑槐山矶驳岸. 中国文物报. 2016-4-29: 4. 
  6. ^ 我省新增3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荆楚网-湖北日报(武汉). 2013-05-06 [2018-01-23] (中文(中国大陆)). 
  7. ^ 武汉市江夏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 2008 江夏年鉴. 武汉: 长江出版社. 2008-12-01: 360. ISBN 978-7-80708-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