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桐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Jimmy-bot留言 | 贡献2020年10月21日 (三) 04:47 (机器人: 尚未清空的已重定向分类(Cat:澳洲植物群Cat:澳洲植物))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血桐
血桐的葉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蔷薇类植物 Rosids
目: 金虎尾目 Malpighiales
科: 大戟科 Euphorbiaceae
属: 血桐属 Macaranga
种:
血桐 M. tanarius
二名法
Macaranga tanarius
異名
  • Ricinus tanarius L.[2]

血桐學名Macaranga tanarius),別稱流血桐毛桐山桐子橙桐橙欄紅合兒樹大冇樹帳篷樹[3][4][5],為大戟科血桐屬植物[3]。血桐的英文名稱Elephant's Ear ,源自於血桐的葉形狀似小象的耳朵[6][7][8][9]。而當血桐的樹幹表面受損時,流出的樹液及髓心週圍經氧化後會轉變成血紅色,狀似流血一樣,故而得名[6][7][10][11][12]

血桐的葉可作為動物的飼料,而木材則可供作建材、火柴及火柴盒之用[9][13]

分佈

原產於中國廣東台灣,現分佈於中國大陆台灣日本琉球群島泰國緬甸越南馬來西亞印尼澳洲北部等地,模式種採自於印尼爪哇[13]。多生長於沿海低地次生林灌木林之中,亦常見於路旁荒地上[8][14]

形態特徵

血桐是一種常綠喬木植物,高約5-10,樹冠濃密呈傘形。幼嫩枝葉及托葉均披黃褐色柔毛,嫩葉有時無毛,小枝粗壯,披白霜無毛。卵圓形或近圓形,單葉叢生,紙質或簿紙質,頂端漸尖,基部鈍圓,全緣或具淺波狀小齒,表面無毛,背面密生顆粒狀腺體,長約17-30厘米,寬約14-24厘米;葉脈9-11條,由葉柄著生處生出,呈掌狀分佈,側脈8-9對,沿脈序披柔毛;葉柄連接至葉的底部,盾狀著生,長約14-30厘米;托葉長三角形或闊三角形,膜質,稍後凋落,長約1.5-3厘米,寬約0.7-2厘米。單性,雌雄異株[7],雌雄花均沒有花瓣,包於花苞片之內;雄花為圓錐花序,綠色,花序軸無毛或披柔毛,長約5-14厘米;苞片卵圓形,頂端漸尖,基部兜狀,邊緣流蘇狀,披柔毛,長約3-5毫米,寬約3-4.5毫米;苞腋具花約11朵;萼片3枚,疏生柔毛,長約1毫米;雄蕊4-10枚;花藥4室;花梗近無毛,長不及1毫米;雌花為圓錐花序,綠色,花序軸疏生柔毛,長約5-15厘米;苞片卵形葉狀,頂端漸尖,基部呈柄狀,披柔毛,長約1-1.5厘米;雌花花萼2-3裂,披短柔毛,長約2毫米;子房近脊部具數枚軟刺;花柱2-3枚,稍舌狀,疏生小乳頭,長約6毫米。蒴果,綠色,密披顆粒狀腺體及數枚長約8毫米的軟刺,表面有2-3條縱溝,3室,每室內有一顆種子,長約8毫米,寬約12毫米;果梗披微柔毛,長約5-7毫米。種子近球形,黑色,直徑約5毫米。[4][5][8][12][13][14]

参考文献

  1. ^ DC.Prodr.英语Prodromus Systematis Naturalis Regni Vegetabilis, 1866
  2. ^ Macaranga tanariu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USDA
  3. ^ 3.0 3.1 CFH物种信息卡中國自然標本館
  4. ^ 4.0 4.1 植物查詢[永久失效連結]嘉義植物園
  5. ^ 5.0 5.1 血桐[永久失效連結]植物資料庫
  6. ^ 6.0 6.1 惜樹靈人樹木保育計劃長春社
  7. ^ 7.0 7.1 7.2 [1][永久失效連結]樹木谷
  8. ^ 8.0 8.1 8.2 賞樹日記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自然網
  9. ^ 9.0 9.1 生物小百科-植物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綠色力量
  10. ^ 赤的疑惑:血桐樹木谷
  11. ^ 中大樹木計劃[永久失效連結]香港中文大學
  12. ^ 12.0 12.1 樹木逐棵捉 Archive.is存檔,存档日期2012-07-23長春社
  13. ^ 13.0 13.1 13.2 中國植物志[永久失效連結]第50-51頁
  14. ^ 14.0 14.1 《香港野外樹木圖鑑》. 黎存志、葉彥、葉國樑、魏遠娥、廖家業. 漁農自然護理署. 2008年3月: 第312-313頁. ISBN 978-988-99377-3-7.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