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椅仔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2001:b400:e279:8565:6972:1e27:33f3:76ce留言2020年10月22日 (四) 13:47 →‎儀式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椅仔姑
漢字 椅仔姑
白話字 Í-á-ko͘
臺羅拼音Í-á-koo

椅仔姑,或稱椅子姑[1]三歲姑三姑,是臺灣傳說中已故的一名三歲女童魂魄,過去人們會在上元節上巳節中秋節的夜晚,以類似扶乩方式用椅子向她問事求卜。

傳說

臺灣相傳此女是被嫂嫂家暴虐待至死的三歲女童,因死時仍坐於竹椅上,故爲後人喚作椅仔姑[2]。臺灣民間認為椅仔姑與燕巢阿秀姑娘、臺南陳姑娘皆是專門保護養女的守護靈,生前都是別人家的養女或童養媳 ,皆受盡虐待而死,差別在椅仔姑是受虐並打死,埋在猪舍;「阿秀姑娘」與「陳姑娘」則是不願被養父母賣到妓院,只好跳水自殺[3]

「阿秀姑娘」是清乾隆鳳山縣燕巢人,自幼為童養媳,年紀輕輕即聰明貌美,養父曾試圖強姦未果,養母則想把阿秀嫁給自己的癡呆、殘障兒子,阿秀打算跟男友私奔,遭到愛上自己男友的養姊揭發。養父母得知之後,想要把她賣到妓院,阿秀最終跳湖自殺,並以時常顯靈幫助受虐的養女童養媳而著名。據傳阿秀的男友也投水殉情。

「陳姑娘」是清光緒臺南府人,被養父母虐待後還賣到妓院,途中脫逃,雖有蘇家新婚夫婦想加以搭救,但養父母依然不肯罷休,陳姑娘不堪痛苦,最後只好跳河自殺,不久附身到蘇家新娘身上,蘇家到東港請來王爺神與陳姑娘談判,最後為陳姑娘立廟才結束此案。

華人地區類似的傳說與儀式有廣東福建、臺灣鹿港習俗,是在中秋節用菜籃為扶乩道具的籃姑[4][5][6]、閩南習俗在中秋節用飯匙作扶乩道具的姑仔[7][8]等等。學者認為這類皆是由廁神紫姑習俗所演變而來[9]

戲說台灣》在2011年將椅仔姑的傳說改編拍為同名戲劇。

儀式

台灣日治時期台北市依舊可見到此儀式[1]。台灣人主要是在農曆正月十五上元節、三月初三小清明、八月十五中秋節晚上進行,因為椅仔姑是一個亡靈,被視爲忌諱,但這些日子被認為是好日子,所以幾乎不會有人開口批評。鈴木清一郎認為此等儀式有追悼亡者之含意在內,不過主要還是遊戲的成份。[10]

儀式稱為「迎椅仔姑」[9]、「關椅子姑」[1]、「關椅仔姑」[9]等。一說閩南語的「關」,可指陰陽間的關卡,是進入陰間,人與鬼神聯絡之意[11];另一說,朱介凡認為「關」同於觀神的「觀」[9]。也有人稱「關(觀)三姑」,但池田敏雄在《民俗臺灣》表示有臺灣人把兩者弄混,經他詢問過臺北萬華老婦,「關三姑」與「關椅仔姑」的儀式與用途並不同,前者是問陰間事,後者是占卜[12]三姑在「關三姑」是作為地府嚮導,是引導活人靈魂入地府探望親友的角色[13]。福建的文獻也記載「觀三姑」是種觀落陰[14]

連橫在《雅言》記載:「中秋之夕,小兒女集庭中,兩人扶一竹椅,上覆女衣一襲,裝義髻,備鏡奩、花米、刀尺之屬;焚香燒紙,口唸咒語,以迓紫姑(臺人謂之:椅仔姑)。至則其椅能動,問以吉凶則答;如聞呼嫂聲,則神忽止。或曰:紫姑,某氏女,為嫂所虐,殺而埋諸豬欄,故向是處以迓;聞呼嫂而驚走也。」

王國墦《臺北市歲時紀》紀錄台北市人會將小竹椅四足朝上,再將飯匙畫上人的眼、耳、筆、舌,簪以紅花綁在椅上,以竹篾為圈,上加紅彩,前覆空水桶,上置胭脂、水粉、香花、水果、剪刀、尺等物[9]。小竹椅是代表該名女童[13]。兩女子分提四個凳腳,輕輕同聲以臺灣閩南語反覆咒唱某歌謠,直到感到椅子沉重時,便是椅仔姑降臨。觀眾可問事,椅子就會以敲擊表示回答,但人們不可說到「嫂」字,不然就會離去[9]。也有地方是需要三位少女,兩位扶椅,一位唱咒,並且傳說三位少女不是處女的話,那麼三姑的亡靈就不會來,椅子也不會搖擺,因之女性們在作此術時,也在考驗貞操[3]

《南洋商報》報導台灣人在上元節用一小竹椅上紮一件少女的衣服,另置以一個盛滿的水桶,以兩名少女扶椅至豬圈或廁所,燒香與紙錢,招請椅仔姑,然後回到庭院,互念某歌謠,直到椅子搖動,就可問事,但只問年歲而已[15]。這類似山東莒县上元節習俗,也同樣到豬圈以竹椅迎紫姑[16]

閩南的「观三姑仔」多用飯匙作為道具。雲霄縣的「观姑仔神」,在中秋節,少女們紮一草人,用飯匙為臉、白綾黑巾為衣帽,一邊燒香、焚紙錢,一邊吟唱:「姑仔姑仔來,白白衫銀鈕排,烏烏巾仔坎目眉……日時燒香姑仔知,暝時燒香請姑來。」,然後圍觀者向其問自己的年齡,飯勺便會按其歲數,叩頭幾下;此時,青少年男子常紮人稱「草姑丈」的一大草人,故意沿街大喊:「草姑丈來了!」讓儀式失效[17]

東山島的「观姑仔」,是在中秋節時,由女童們拿著一把椅子,椅子上插著一支木頭飯匙,上糊畫有女童臉孔的白紙,代表「椅仔姑」,前擺供脂粉、花朵、水果等。圍觀的姑娘們反復哼唱《觀姑仔歌》:「日時燒香欲姑知,暝時燒香請姑來,椅仔姑,椅仔姐,姑仔要來緊緊來,暝這暗,月斜西。檳榔姑,檳榔姐,猶憐花,少男女。憐花細,姑仔今年才三歲。三歲姑,會坐土,四歲姐,會坐椅,姑仔,咱厝有清茶清果子。好花點姑揷,好粉點姑抹,八月十五夜,請阮姑仔來問聖。問要聖,問要定,問要點煙有名聲。淺淺巾仔紅荷包,白白衫仔紅領豆,前人叫,你不听,後人叫,拖腳做你行。」,等三姑的靈體到達後,飯匙會叩頭作答[7]

歌謠

用來招喚椅仔姑的歌謠在臺灣各地略有不同,有些及提椅仔姑是三歲,並且描述穿著、祭品。

文獻 歌詞
《三峽鎮志》[18] 三歲姑,四歲姐,阮兜有檳榔心,也有番薯藤,好食不分恁,分阮三姑較親;親落親,親豆藤,豆藤白波波,一條路仔通奈河,行到奈河橋,腳也搖、手也搖。
《台湾童謡》[19] 椅仔姑,請妳八月十五來坐土,土腳起,鉸蓮花,繡蓮子,蓮子燴 ,姑仔今年妳幾歲?三歲三,穿白衫,滾烏邊,穿繡裙,繡荷包,荷包腰肚圍,穿色褲滾青邊,也有花,也有粉,也有胭脂給妳姑仔點口唇,也有鉸刀尺,也有花粉鏡,姑仔神那到,梏三下水桶來顯聖。
《歌謠與生活》[2] 椅仔姑、椅仔奴,請妳三姑來坐土,土土椅,繡蓮花、蓮花子,今年姑仔是幾歲?三歲三,穿白衫,黑領罩,白手巾仔,繡腰包,腰包賴著錢,腰包錢足多,色褲滾青邊,也有花,也有粉,也有胭脂,點嘴唇,也有檳榔心,荖藤葉,好食嘛分妳食,分妳三姑來就身。
《臺灣民間文學集》[20] 椅仔姑、椅仔奴、請恁姨仔姑仔來坐土。土脚起、加蓮花、綉蓮子。蓮子過、今年姑仔幾歲?三歲三、穿白衣、白衣鳥領罩、綉裙綉縖包。縖包都々圓、色褲緄靑墘。也有花、也有粉、也有梹榔靑、也有荖葉籐、好食不分恁、分阮三姑仔較是親。

有些並沒提椅仔姑是三歲。

文獻 歌詞
《臺北市歲時紀》[9] 椅仔姑,椅仔姐,請汝姑姑來坐椅,坐椅定,坐椅聖,若有聖,水桶頭上來作聖。
《臺北縣誌》[9] 椅仔姑,椅仔姐,請妳三姑來坐椅,坐伊定,坐伊正,坐正正,好名聲,剪刀尺,好粉鏡,請汝鵠三下,來作聖。
《南洋商报》[15] 椅仔姑,椅仔姐,請您姑姑來坐椅,坐椅定,坐椅正,正正有名聲,水桶頭扣三下來作聖。

參考

  1. ^ 1.0 1.1 1.2 葉肅科. 《日落臺北城:日治時代臺北都市發展與臺人日常生活(1895-1945)》. 台灣: 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1993-09-01. ISBN 9789575962623 (中文(臺灣)). 
  2. ^ 2.0 2.1 楊麗祝. 《歌謠與生活: 日治時期台灣的歌謠采集及其時代意義》. 台灣: 稻鄉出版社. 2000. ISBN 9789867862150 (中文(臺灣)). 
  3. ^ 3.0 3.1 劉昌博. 《台灣搜神記》. 台灣: 黎明文化. 1981-03 (中文(臺灣)). 
  4. ^ 劉志文. 《廣東民俗大觀》. 中國: 廣東旅游出版社. 2007-01-01. ISBN 9787806538333 (中文(中国大陆)). 
  5. ^ 福建省诏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诏安县志》. 中國: 方志出版社. 1999-12. ISBN 9787801225412 (中文(中国大陆)). 
  6. ^ 尤增輝. 《鹿港斜陽》. 台灣: 大漢出版社. 1979 (中文(臺灣)). 
  7. ^ 7.0 7.1 东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东山县志》. 中國: 中华书局. 1994-02. ISBN 9787101013306 (中文(中国大陆)). 
  8. ^ 云霄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云霄县志》. 中國: 方志出版社. 1999. ISBN 9787801225436 (中文(中国大陆)).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朱介凡. 《中華諺語志》. 台灣: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9-08-01. ISBN 9789570500042 (中文(臺灣)). 
  10. ^ 鈴木清一郎. 《臺灣舊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 台灣: 台湾日日新報社. 1934 (日语). 
  11. ^ 陳正之. 《民俗思想起-消失中的常民生活文化》. 台灣: 臺灣省政府. 2000. ISBN 9570271698 (中文(臺灣)). 
  12. ^ 陳艶紅. 《『民俗臺灣』と日本人》. 台灣: 至良出版社. 2006. ISBN 9789577863515 (日语). 
  13. ^ 13.0 13.1 吳瀛濤. 《台灣民俗》. 台灣: 眾文圖書公司. 1970 (中文(臺灣)). 
  14. ^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编辑委员会.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福建卷》 上卷. 中國: 中國ISBN中心. 1996. ISBN 9787507601091 (中文(中国大陆)). 
  15. ^ 15.0 15.1 羊羽. 台灣的元宵節. 《南洋商报》. 1971-03-01 [2015-05-12] (中文(新加坡)). 
  16. ^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 《馬晋封作品紀念展》. 台灣: 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0-08-01. ISBN 9570264322 (中文(臺灣)). 
  17. ^ 雲霄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雲霄縣志》. 中國: 方志出版社. 1999. ISBN 9787801225436 (中文(中国大陆)). 
  18. ^ 王明義. 《三峽鎮志》. 台灣: 臺北縣三峽鎮公所. 1993 (中文(臺灣)). 
  19. ^ 陳金田. 《台湾童謡》. 台灣: 大立出版社. 1982-09 (中文(臺灣)). 
  20. ^ 李獻璋. 《臺灣民間文學集》. 台灣: 臺灣新文學社. 1936-06-13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