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薑母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2402:7500:4ce:b482:d0da:3d2c:7da1:953a留言2021年2月2日 (二) 09:17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薑母鴨
閩南語名稱?
全漢 薑母鴨
全羅 Kiuⁿ-bó-ah

姜母鸭这道美食发源于中國閩南地區,而后传至國外,是台灣福建地區的一道传统的名小吃,通常用番鴨製作。它既能气血双补,同时搭配的鸭肉有滋阴降火功效。美食中的药膳滋而不腻,温而不燥,适合于秋季和冬季食用。薑母鴨自1980年代後才流行於台灣冬令進補沿襲至今的火鍋食譜,根據網路調查,現已成為冬季前五大食用鍋物之一[1]。店家提供煮熟鴨肉(飼養6~7個月,5~6台斤的公紅面番鴨)、老閩南語薑母)、米酒芝蔴油中藥藥材包,共同熬煮於顧客桌上瓦斯爐電磁爐炭爐,食後通體暖暢,頗受歡迎。

功效

薑母鴨在烹調時會加入老薑川芎當歸等材料,因為在中醫的說法中「鴨肉」補陰、甘冷、滋陰補虛,屬於甘冷食材,適合「虛火上炎」的體質食用,在醫學上,鴨肉的鐵質含量比牛肉高,且具豐富的維生素A及不飽和脂肪酸。 若冬天容易手腳冰冷,也可藉由薑母鴨的「活血」功效促進血液循環。[2][3]

參考資料

  1. ^ 沈婉玉. 天氣變冷了想吃鍋 台灣人最愛這個鍋. [2019-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4). 
  2. ^ 吳燕玲. 冬令進補,怎麼補才恰到好處?. [2019-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1). 
  3. ^ 倪曼婷. 自由時報-鴨肉補鐵 不輸牛豬. [2019-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