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不列颠号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1年2月11日 (四) 15:29 (补救3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8)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不列颠号
皇家醫療船-不列颠号
经历
國籍British Blue Ensign 英国
船東白星航运公司
(White Star Line)
建造廠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
(Harland and Wolff),贝尔法斯特北爱尔兰
安放龍骨1911年11月30日
下水1914年2月26日
服役1915年12月23日
結局1916年11月21日於希臘凱阿島附近四英哩處的凱阿水道英语Kea Channel 被德軍潛艇發射魚雷擊沉。
母港英格兰利物浦
性能参数
排水量53,000 英吨
艦長269.11米(882.90英尺)
艦寬28.65米(94英尺)
吃水10.58米(34.70英尺)
動力24台雙端及5台單端鍋爐。兩台往復式三脹蒸汽機及一台低壓蒸汽輪機(不可反轉)。
速度當產生15,000匹馬力於蒸汽機與產生16,000匹馬力於蒸汽輪機時,船身外部雙3葉螺旋槳及單4葉螺旋槳各別以每分鐘75轉(3葉)與每分鐘165轉(4葉)一共總輸出約為50,000匹馬力,即為服務船速 : 21 節。 當產生17,000匹馬力於蒸汽機與產生18,000匹馬力於蒸汽輪機時,船身外部雙3葉螺旋槳及單4葉螺旋槳各別以每分鐘83轉(3葉)與每分鐘173轉(4葉)一共總輸出約為59,000匹馬力,即為極限船速 : 24 節。
載重容積待補
船員1215人

皇家醫療船-不列顛號(英語:HMHS Britannic),隸屬於白星航運。是白星公司奧林匹克級郵輪的其中一艘,也是奧林匹克號泰坦尼克號的姐妹艦,是三艘奧林匹克級郵輪中最龐大者。

建造史

二十世紀初期,英國有兩家輪船公司在做英國與紐約航線的生意——冠達航運白星航運。到了1907年左右,白星航運開始感到不支。冠達航運的嶄新船隊盧西塔尼亞號茅利塔尼亞號搶走了白星航運大部分的生意,還計畫推出更大更豪華的阿奎塔尼亞號。白星航運東主布魯斯·伊斯梅意識到,如果沒有新的船隻來與冠達航運競爭,白星航運就非得關門倒閉不可。於是伊斯梅在母公司國際商業海洋公司的支持下,著手計畫建造三艘比冠達航運的船隻還要長一百呎的遠洋客輪[1][2]

第一艘命名為奧林匹克號(RMS Olympic),第二艘命名鐵達尼號(RMS Titanic),第三艘命名不列顛號(RMS Britannic),計畫用於跨大西洋航線。 據傳,不列顛號計劃中的名稱為“濟甘提克號”(Gigantic),意思為巨大的(Gigantic),在鐵達尼號沉沒後改名為不列顛號 (Titanic在英語上與Gigantic都有相似意思,利用改名避免乘客容易將兩艘船關聯一起)。它也是白星航運在同一造船廠建造的奧林匹克級蒸汽船的第3艘船。

歷史

不列顛號在1911年11月開始建造(使用建造奧林匹克號的船台),並於1914年2月26日下水,然後就在貝爾法斯特的造船廠緩慢艤裝。一戰的爆發進一步拖慢了她的艤裝工程。1915年她作為醫療船投入服役,並冠上「皇家醫療船」(His Majesty's Hospital Ship,簡寫HMHS)的前綴。當時該船被稱為「永不沉沒之船」。因為採用雙層防水鐵壁,並比鐵達尼號多裝一組水密隔艙,被認為堅固不已。

觸雷沉沒

1916年11月12日晚上從英國南安普頓出發,英國命令查爾斯·巴特勒(Charles·Butler),要他指揮這一隻巨輪到中東運送英國傷兵回國。在11月19日經過那不勒斯補充物資。 11月21日,再次返回地中海,前往利姆諾斯島。上午8點,它抵達希臘的基亞島水域。德國的U73號潛艇正在附近游弋,尋找目標。在8點12分,右舷突然傳來一聲巨大的爆炸聲。船身抖動了一下。餐廳裡,醫生和護士們奉命在接到船長的棄船命令之前留在原地。

情況似乎可以控制。U73號放置的水雷在第一道水密牆附近爆炸,一號和二號水密艙開始進水。而且海水還沿著消防信道進入了四號水密艙。情況似乎還可以挽救。但是不幸的是,魚雷爆炸後,破壞了油壓控制系統,船上5號和6號水密艙之間的密封門無法關閉。船首開始向下沉。雪上加霜的是,為了通風,許多離海面比較近的舷窗都沒有關閉。海水在這裡找到了入口。意識到這些情況後,巴特勒船長下令迅速靠岸,在附近的基亞島衝灘擱淺。附近的英國軍艦也趕來救援。水進得似乎比船跑的速度要快。

在不列顛號仍以20節速度行駛的同時,人們開始放下救生艇。船後部的情況比較混亂,一些人擅自放下了救生艇,結果其中的兩艘被不列顛號的大型螺旋槳推進器吸了進去,救生艇及約20名船員均遇難死亡。螺旋槳也損壞了,慢慢停下來。巴特勒船長意識到沉沒不可避免,下令棄船。仍在機艙內忙碌的鍋爐工聽到汽笛的尖嘯,紛紛扔下手頭的工作,沿著唯一可用的四號煙囪的檢修管道匆忙逃生。 9點7分,不列顛號右傾沉沒,被魚雷擊中後還不到一小時。沉沒之前,船上曾經發生了一次猛烈的爆炸,導致海水更加洶湧灌進船艙。因是正是工人更換的時候,所以防水門被打開。沉沒位置是37°42'05“N,24°17'02“E,大約400英尺(122米)的海水之下。沉沒時間大約是57分鐘左右。死亡人數的三十人中,只有五人是溺斃。

2016年11月YouTube推出不列顛號的沉船過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改編電影

2000年製作一部錄影帶電影,叫作不列顛號。

做為遠洋定期船的設計

由於是在戰爭期間改建為醫療船,且作為醫療船沈沒,許多不列顛號的設施從未安裝到船上。較引人注目的是,白星航運計畫在所有頭等艙裝設獨立的衛浴設備,這在當時是一項創舉,即使是不列顛號的兩艘姐妹艦,不少頭等乘客也要使用公共衛浴設施[3]。同時,兒童的需求在不列顛號的設計中也受到注意,因而計劃在小艇甲板設置遊戲間[4]

和姐妹艦一樣,不列顛號的設計包括了貫通小艇甲板至F層甲板的主樓梯,但是不列顛號的主樓梯被重新設計的更加豪華,許多裝飾也與姐妹艦不同。而被重新設計的還有在鐵達尼號才添加的巴黎咖啡廳,並在A層甲板設置陽台咖啡廳。

基於鐵達尼號的事故,不列顛號的水密隔艙與姐妹艦顯著不同,當中包括了加寬的雙層船體、在發動機室內添加一個額外的隔艙、15道水密隔艙有6道延伸至B層甲板(其他隔艙延伸至D層甲板),令她能在類似事故中保持漂浮。此舉令船體重量上升了2000噸,為了保持航速還添加了一組18000匹馬力的蒸汽渦輪發動機[5]

除了船體內部的不同外,不列顛號最明顯的外觀特徵是與姐妹艦完全不同的救生艇吊艇架。這種吊艇架可以同時與六艘救生艇相連,並可以電力降下救生艇;如果船身向一側傾斜,還可以將對側的救生艇搖到另一側下水,令可獲救人數提高。白星航運的計畫,是安裝八組(左右各四組)新型吊艇架,並攜帶超過60艘救生艇。不過在1915年服役時,不列顛號只攜帶了55艘救生艇,每艘定員75人,即使如此救生艇容量也比她的定員(本艦做為醫療船定員3309名、兩艘姐妹艦的設計定員3547名,包括船員在內)還要多[6]

戰爭補償

不列顛號的沉沒被英國視為戰損。作為補償,1919年凡爾賽條約簽訂後,德國的漢堡-美洲航運將當時仍在建造中的俾斯麥號(SS Bismarck)交給白星航運。

新船在1922年3月完工,並重新命名為至尊號(RMS Majestic),4月10日(鐵達尼號啟航後十年)抵達南安普敦,5月11日服役,與奧林匹克號(RMS Olympic)[註 1]、荷馬號(RMS Homeric)組成白星航運1920年代的三巨頭。至尊號的噸位比不列顛號高出8000噸,並保持排水量最大的遠洋定期船直到1935年才被超越[7]

相关图册

參考文獻

  1. ^ "Annual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er of Navigation to the Secretary of Commerce and Labor"(pp. 395-399). Annual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er of Navigation. 1903-06-30 [2018-06-29]. 
  2. ^ Bartlett 2011,第26頁.
  3. ^ Chirnside 2011,第227頁.
  4. ^ Chirnside 2011,第225頁.
  5. ^ Chirnside 2011,第220頁.
  6. ^ Chirnside 2011,第224頁.
  7. ^ Chirnside 2011,第107頁.

註釋

  1. ^ 在白星航運的跨大西洋「快速服務」船隊中,只有奧林匹克號安然度過戰爭並繼續服務同一航線。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