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京报馆

坐标39°53′28″N 116°22′50″E / 39.89106°N 116.380676°E / 39.89106; 116.380676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1年2月17日 (三) 03:21 (补救2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8)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京报馆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西城区魏染胡同30号
分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民国
编号3-105
认定时间1984年5月24日

京报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骡马市大街魏染胡同30号,是中华民国初年《京报》馆的旧址。[1][2]

历史

《京报》是北洋政府时期在北京出版的有很大影响的报纸,邵飘萍任社长。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邵飘萍连续多日在《京报》上发表时评《勖我学生》、《外交失败第一幕》、《速释学生》等文。5月4日,他在《京报》上发表的《勖我学生》中写道:“学生因外交问题一致奋起,以促朝野人士之觉悟,此青年界之生气,国家前途之好现象也。”邵飘萍和李大钊罗章龙等人密切来往,并经他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4月24日,邵飘萍被张翰举从俄国驻北京大使馆骗出而遭张作霖拘捕,两天后遭到张作霖杀害。同一天,《京报》被封,终期2275号。1983年5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向邵飘萍后人颁发烈士证书,邵飘萍被批准为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2]

京报馆原址位于宣武门珠巢街,1920年迁到魏染胡同的此处。1984年,京报馆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

京报馆旧址坐东朝西,为一栋近代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外墙为灰色,占地面积876平方米,临街的立面采用西洋式砖壁柱装饰,大门处加设古典柱式门廊。[2]

京报馆现已为民居。一面墙上还留有清晰的“营业室”三个大字。此处早年的住户大多是从上海的一家报馆来的。[2]

参考文献

  1. ^ 上世纪90年代的京报馆,中国青年报2012年09月12日,08版. [2014年1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2月5日). 
  2. ^ 2.0 2.1 2.2 2.3 2.4 红色地图:京报馆旧址,千龙网,2011-05-11. [2014-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