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沙大橋

坐标23°48′23″N 120°29′01″E / 23.806392°N 120.483627°E / 23.806392; 120.483627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0年9月28日 (一) 13:21 (补救1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7)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沙大橋
中沙大橋
坐标23°48′23″N 120°29′01″E / 23.806392°N 120.483627°E / 23.806392; 120.483627
承載 中山高速公路
跨越濁水溪
地點 中華民國臺灣彰化縣溪州鄉雲林縣西螺鎮
官方名稱中沙大橋
其他名稱濁水溪橋
维护单位交通部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
设计参数
桥型預力空心基椿及預力樑
全长2,345米(7,694英尺)
宽度23米(75英尺)
高度24米(79英尺)
最大跨度35米(115英尺)
历史
开通日1978年10月31日
统计
通行费高速公路電子收費
地圖
地图

中沙大橋橫跨台灣彰化縣溪州鄉雲林縣西螺鎮,全長跨越2,345公尺,橋下跨越的為濁水溪上游三公里處。1978年建成時為台灣第一長橋,至2004年才由福爾摩沙高速公路龍井交流道南至烏日交流道北的高架橋(約25公里)所取代。

名稱

原訂名濁水溪橋,現名「中沙」二字的「中」是指中華民國,而「沙」則是指中華民國當時的邦交國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由於沙烏地阿拉伯以無息貸款予中華民國三千萬美元,使此橋得以興建,因此完工後奉行政院核定命名為中沙大橋來表彰紀念[1][2][3][4],並在南邊的西螺服務區南站設有時任行政院院長孫運璿題字「友誼永存」紀念碑。

工程、歷史、近況

中沙大橋於1976年4月開工,該橋本身也為中山高速公路上的一環,同時也是該路興建施工時最艱難的一段,也因如此,中山高速公路全線完工後的通車典禮也選擇在此橋舉辦,橋與整段高速公路一同完工(1978年10月31日)、一同正式啟用。

中沙大橋的橋樑是使用預力空心基椿預力樑的設計手法,但該橋完工已40餘年,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後進行防震補強工程,2007年隨中山高速公路員林至高雄路段擴寬工程後也完成了拓寬與改建工作。

参考文献

  1. ^ 趙既昌先生簡歷. [2015-08-29] (中文(臺灣)). 
  2. ^ 存档副本. [2007-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4). 
  3. ^ 【白嘉莉傳奇】《大社會·會大咖》東森傳播 2009.10.02播出
  4. ^ 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全線通車紀念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交通部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工程局,中華民國67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