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堡圳
坐标:23°48′00.1″N 120°39′27.1″E / 23.800028°N 120.657528°E
八堡圳 | |
---|---|
![]() | |
![]() 八堡一圳 | |
概要 | |
其他名稱 | 施厝圳、濁水圳 |
官方名稱 | 八堡圳 |
隸屬單位 | 彰化農田水利會 |
創立者 | 【施世榜】、【林先生】、【黃仕卿】 |
灌溉區域 | ![]() |
興建時間 | 1709年 |
完成時間 | 1719年(清康熙58年) |
攔取水源 | 濁水溪 |
興建費用 | 95萬兩[1] |
八堡圳取水口 | |
---|---|
八堡圳取入口制排水門 | |
左側引水道分成五閘、八閘之取水口,五閘是流回濁水溪與莿仔埤圳,八閘是原本可流入右側渠道,但現已封閉;右側渠道為八堡圳,其水源引自集集攔河堰所截濁水溪水。 | |
位置 | 彰化縣二水鄉鼻子頭段小段25-1、24-44地號(舊地號,重測後為彰化縣二水鄉八堡圳段248、246地號) |
建成时间 | 日昭和年間 |
官方名称 | 八堡圳取水口 |
類型 | 登錄等級:歷史建築 登錄種類:水利設施 |
參觀費用 | 免費 |
詳細登錄資料 |
八堡圳,或稱八保圳,位於臺灣的彰化縣,最早建於1709年,1719年完工,是臺灣最早開鑿的水圳,也是至今臺灣最古老的埤圳之一。由於該圳是由施世榜籌款所建,故原名「施厝圳」,又因取濁水溪之水灌溉八堡農田,所以也叫做「濁水圳」,但常被稱為「八堡圳」。
一般將八堡圳與臺南通垺圳和新竹隆恩圳,一起並稱為「臺灣三大古老埤圳」。
沿革[编辑]
所謂「堡」,清治時期原稱之為「保」,乃當時的自治單位,用以輔助地方政務(州、縣、廳)。數個村落(稱為「庄」)為一堡。八保圳即因灌溉八保得名,包括:東螺東堡、東螺西堡、武東堡、武西堡、燕霧上堡、燕霧下堡、線東堡、馬芝堡。日治時期保、堡固一稱為「堡」,故八保圳改稱「八堡圳」迄今。而昔日八堡,大致為今彰化縣北部與中部的大部分。
八堡圳開鑿初期,引水入圳屢遭失敗。相傳後來有一位老翁來見施世榜,給予水利圖說;施世榜照其方法重行開鑿,並以「土工法」施工後,果然成功。圳成之後,老翁拒絕受酬,並不示姓名,只自稱「林先生」;後人仰其恩德,在二水圳頭建林先生廟以茲紀念。
紀念[编辑]
二水鄉每年舉辦的「跑水節」就是紀念林先生、施世榜、黃仕卿這三位建立八堡圳的有功人士。
- 施世榜(1671年10月25日-1743年1月2日),字長齡,清代台灣重大水利工程-八堡圳的開創者。
- 林先生有「台灣大禹」之尊稱,與八堡圳同留台灣水利史。
引水源頭[编辑]
過去只在濁水溪邊的「香圓腳水門」引入水源,經引水道至「八堡圳取入口制排水門」,在集集攔河堰興建後,改由濁水溪集集攔河堰北端進水口取水,經新的引水道至新的「八堡圳制分水門」再入原水道。[2][3]
今入八堡圳後分八堡一圳幹線長33公里,有支線14條、分線24條;八堡二圳幹線長29公里,有支線17條、分線19條。[4]
相關條目[编辑]
腳註[编辑]
- ^ 張素玢,〈濁水溪的歷史難題〉,《臺灣史研究》18:4,頁169。
- ^ 顏宏駿. 〈中部〉八堡圳源頭塌堤 二期稻等嘸水. 自由時報. [2015-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3).
- ^ 村中好堡團隊. 八堡圳水圳:利用簡介. 彰化縣大村國中. [2015-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3).
- ^ 張炎銘. 八堡圳改善完成及跑水節. 水利署電子報 (經濟部水利署). 2014-10-10, 91 [2019-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3).
外部連結[编辑]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八堡圳 |
- 集集攔河堰\北岸聯絡渠道\北岸八堡圳空拍(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經濟部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 集集攔河堰管理中心
- 八堡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郭弘斌:八堡圳(施厝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二水跑水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