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大圳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桃園大圳 | |
---|---|
![]() | |
桃園大圳的廣豐出水口(八德介壽路旁)
| |
概要
| |
隸屬單位 | 桃園農田水利會 |
創立者 | 張令紀與五十嵐大輔 |
灌溉區域 | ![]() |
興建時間 | 1916年(大正5年) |
完成時間 | 1928年(昭和3年) |
攔取水源 | 大漢溪 |
桃園大圳,原稱八塊厝中壢附近埤圳,為台灣日治時期重要水利工程之一,由總督府日籍韓裔的技師張令紀設計,興建幹線及12條支線串連埤塘。[1][2]
1913年(大正2年),桃園發生嚴重旱災[3],1916年(大正5年)動土,1924年(大正13年)竣工[3],翌年5月22日舉行通水式,1928年(昭和3年)各蓄水池與給水幹線的工程正式完工。灌溉區域涵蓋桃園市大溪區、八德區、桃園區、中壢區、楊梅區、新屋區、蘆竹區、觀音區、大園區。
路線[编辑]
主幹道[编辑]
自石門水庫後池堰起,與大漢溪平行抵達大溪埔頂地區,後與台4線至大溪僑愛地區後轉為地下水道,至八德大湳廣豐新天地旁回到地上,後沿桃德路200巷、國際路一段414巷、413巷、茄苳路725巷、永豐路374巷、381巷、華康街181巷抵達台1線,續沿龍山街、內定一街穿越中壢工業區抵達中山高,後沿大圳路、大圳路一段、大圳路二段、大圳路三段穿越台31線,續沿忠富路至台66線,過中山東路一段後向西南,終於社子溪旁。
支線[编辑]
桃園大圳共有十二條支線,分別為
第一支線[编辑]
第二支線[编辑]
第三支線[编辑]
第四支線[编辑]
第五支線[编辑]
第六支線[编辑]
第七支線[编辑]
第八支線[编辑]
第九支線[编辑]
第十支線[编辑]
第十一支線[编辑]
第十二支線[编辑]
主要設施[编辑]
取水口[编辑]
早期[编辑]
早先桃園大圳的取水口位於現今石門水庫依山閣一帶,引大漢溪(大嵙崁溪)的溪水灌溉。[3]
後期[编辑]
1953年(民國42年)桃園乾旱,大嵙崁溪水位不足,促使石門水庫興建,水庫完工後同時建構了石門大圳灌溉系統,並將桃園大圳的取水口遷移至石門水庫後池堰西北側。[3]
歲修[编辑]
為維持大圳的灌溉及供水功能,桃園大圳於每年11月起至翌年的1月停水、進行圳道及沿線圳路的歲修,自1996年起,桃園農田水利會利用停水期間舉行大圳健行。
地名[编辑]
圖庫[编辑]
相關條目[编辑]
參考來源[编辑]
- ^ 水利史重大發現!桃園大圳設計者應是日籍韓裔技師張令紀. ETToday. [2019-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9).
- ^ 林煒舒:八田與一不是桃園大圳的設計者. 蘋果新聞網. [2019-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9).
- ^ 3.0 3.1 3.2 3.3 Tony. 桃園平鎮 .平鎮綠色廊道.石門大圳. 大紀元時報. 2012-12-11 [2016-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6) (中文).(简体中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桃園台地水圳灌區分佈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延伸閱讀[编辑]
- 桃園水利會灌區埤塘發展史. 農田水利入口網.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2012-01-01 [2016-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5).
外部連結[编辑]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桃園大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