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道教/人物
外观
孙思邈(541年或581年—约682年),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醫師與道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為药王,許多華人奉之為醫神。
据新唐书载,他从小勤读书,精通百家学说,善于谈老子、庄周之道,擅长阴阳、推步,妙解数术,孙思邈从小多病,“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周围的百姓都很贫苦,很多人因为没钱治病而死去,因此他从小就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十八岁之后就“志于学医”,最后终有所成。相传,孙思邈曾经作过唐太宗的御医,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以高官厚爵與之,都被他婉拒,上元元年他称病退隐山中,唐高宗以良马賜之。
孙思邈著有《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共三十卷,二百三十二门,已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孙思邈将道教内修理论和医学、卫生学相结合,把养生学也作为医疗内容。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只要“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孙思邈还对炼丹、服食以求长生成仙的道教方术作了探索。
临终时,孙思邈遗嘱“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並遗有大量的医书,人尊其為「孫藥王」。在陕西耀县药王山,有祭祀孫思邈的药王庙。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今台灣仍有祭祀孫思邈之廟宇,並稱之「孫天醫」,每年農曆正月初四為其祭典,稱之為「孫天醫真人聖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