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澎湖縣馬公市寺廟列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澎湖縣馬公市寺廟列表,收錄臺灣澎湖縣馬公市地區各類型的道教寺廟為主,根據不同信仰系統或主祀神祇進行分類。

以地域劃分

[编辑]

四大古廟

[编辑]

首見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澎湖通判周于仁在《澎湖志略》中的敘述,當時在媽宮街水師協營(即澎湖防衛司令部前身)附近有所謂四大古廟,分別是:澎湖天后宮澎湖水仙宮(臺廈郊會館)、紅木埕武聖廟東甲北極殿

闔澎公廟

[编辑]

闔澎公廟泛指祭祀圈涵蓋全澎湖群島境內的村民,普遍定義下的闔澎公廟多建於清代,具備官祀性質[1]:40,其中澎湖天后宮、媽宮城隍廟澎湖觀音亭由於香火興旺,遂有「闔澎三大古廟」之稱。[1]:25

現存闔澎公廟共計11間,分別是:澎湖天后宮、媽宮城隍廟、澎湖觀音亭、紅木埕武聖廟、澎湖三官殿澎湖水仙宮(臺廈郊會館)、祠壇澎湖福德祠施公祠陰陽堂文澳城隍廟[1]:27-49

三甲七保

[编辑]

清領時期以後,專指以澎湖媽宮社為中心,包含周遭聚落代表的十間宮廟。分別是闔澎三大公廟:澎湖天后宮、媽宮城隍廟、澎湖觀音亭,媽宮社三大甲頭廟(角頭廟):東甲北極殿、南甲海靈殿北甲北辰宮,郊區火燒坪社的靈光殿(今光榮里)、後窟潭社的威靈殿(今重光里)與西衛社的宸威殿(今西衛里),外加紅木埕武聖廟[1][2]

媽宮三甲七保
角頭廟
闔澎公廟
七保
三甲
東甲
北極殿 媽宮城隍廟
南甲
海靈殿 澎湖天后宮
北甲
北辰宮 澎湖觀音亭
紅木埕社(今朝陽里) 澎湖武聖廟[註 1]
火燒坪社(今光榮里) 靈光殿
後窟潭社(今重光里) 威靈殿
西衛社(今西衛里) 宸威殿

角頭廟

[编辑]

清代至日治時期初期,地方行政區採堡里鄉澳制度設置,澎湖縣的聚落以社為分布單位,馬公市被劃分有三個澳,分別為東西澳(含媽宮街與文澳地區)、嵵裡澳與林投澳,其中林投澳除了今興仁里與烏崁里外,泰半的區域被劃入今湖西鄉[5]

所謂的角頭廟(又稱甲頭廟)泛指一個社區或聚落的公廟[6],馬公市的角頭廟遂以清代「澳」和「社」作劃分:

清代澎湖廳 今馬公市角頭廟
東西澚 東甲北極殿 · 南甲海靈殿 · 北甲北辰宮 ·
火燒坪靈光殿 · 後窟潭威靈殿 · 西衛宸威殿
文澳祖師廟 · 文澳城隍廟 · 東文溫極殿
案山北極殿 · 東衛天后宮 · 安宅周王廟
嵵裡澚 石泉朱王廟 · 菜園東安宮 · 前寮朱王廟 · 鎖港紫微宮
鎖港北極殿 · 山水上帝廟 · 五德威靈宮 · 鐵線清水宮
井垵北極殿 · 嵵裡水仙宮 · 風櫃流水亨通三官殿
風櫃溫王殿 · 風櫃威武金王殿
虎井觀音廟 · 桶盤福海宮
林投澚 興仁懋靈殿 · 烏崁靖海宮

祭祀圈與各里

[编辑]
馬公市轄下33里(適用於2009年後迄今)

自民國98年(2009年),馬公市轄下總計劃分33個里[7],祭祀圈仍是以清領時期澳社制度劃分為主,茲對照如下:

澳名 社名 角頭廟 涵蓋祭祀圈
東西澚 媽宮社(街) 南甲海靈殿 復興里、中央里
北甲北辰宮 長安里、中興里(鬼仔山)
東甲北極殿 啟明里、重慶里、光復里(埔仔尾)
紅木埕社 朝陽里(紅木埕)、陽明里(土城腳)
火燒坪社 火燒坪靈光殿 光明里(含澳仔底)、光榮里(草蓆仔尾)
後窟潭社 後窟潭威靈殿 重光里
西衛社 西衛宸威殿 西衛里
文澳(穩澳、暗澳) 文澳祖師廟 西文里
東文溫極殿 東文里
東衛社 東衛天后宮 東衛里
宅腳嶼社 安宅周王廟 安宅里
案山社 案山北極殿 案山里
嵵裡澚 前寮社 前寮朱王廟 前寮里
石泉社 石泉朱王廟 石泉里、光華里
菜園社 菜園東安宮 菜園里、光華里
鐵線尾社 鐵線清水宮 鐵線里
雞母塢社 五德威靈宮 五德里
小管港社 鎖港北極殿 鎖港里
鎖港坤元寺
豬母落水社 山水上帝廟 山水里
井仔垵社 井垵北極殿 井垵里
嵵裡社 嵵裡水仙宮 嵵裡里
風櫃尾社 風櫃流水亨通三官殿 風櫃里
風櫃溫王殿
風櫃金王殿
虎井社 虎井觀音宮 虎井里(虎井嶼)
桶盤社 桶盤福海宮 桶盤里(桶盤嶼)
林投澚 雙頭掛社 興仁懋靈殿 興仁里
烏崁社 烏崁靖海宮 烏崁里

以主祀神祇劃分

[编辑]
主祀神祇 廟宇 備註
天上聖母 澎湖天后宮澎湖提標館東衛天后宮、應天宮
玄天上帝 東甲北極殿西衛宸威殿案山北極殿井垵北極殿
鎖港北極殿山水上帝廟
關聖帝君 紅木埕武聖廟、銅山武聖殿、烏崁靖海宮、湖東關聖帝君廟
一新社聖真寶殿文澳聖真寶殿
鸞堂信仰
三官大帝 澎湖三官殿風櫃流水亨通三官殿
紫微大帝 鎖港紫微宮
觀音菩薩 澎湖觀音亭大關口觀音寺虎井觀音廟
澄源堂、馬公法界寺、鎖港坤元寺
齋教與正信佛教
清水祖師 文澳祖師廟鐵線清水宮
保生大帝 五德威靈宮
水仙尊王 澎湖水仙宮(臺廈郊會館)嵵裡水仙宮
土地公 澎湖福德祠澎湖景德祠重光福德宮
王爺廟 南甲海靈殿北甲北辰宮火燒坪靈光殿
後窟潭威靈殿安宅周王廟石泉朱王廟
菜園東安宮前寮朱王廟興仁懋靈殿井垵吳府殿
風櫃溫王殿風櫃威武金王殿桶盤福海宮
孤魂信仰 祠壇陰陽堂紅毛城城前公廟
施公祠朝陽祠
文財神 澎湖比干廟

觀音信仰

[编辑]

主祀觀音菩薩的佛寺長期有來有佛道揉合的傾向,從建築內部和祭祀習慣可略為簡單與正信佛教劃分:

民間觀音

[编辑]

馬公市內屬性偏屬佛道混雜的觀音寺,有澎湖觀音亭大關口觀音寺虎井觀音廟等,澄源堂雖亦主祀觀音,但其係屬齋教先天道系統。

以信仰系統劃分

[编辑]

王爺孤魂系統

[编辑]

澎湖如同台灣本島,孤魂與王爺信仰非常興盛,信仰起源也頗為相似[8],常見迎請王爺奉祀,抑或鎮壓避邪、送迎王船等習俗[9][10]

序列 名稱 主祀 備註
01 北甲北辰宮 朱府王爺 媽宮三大甲頭廟之一
02 南甲海靈殿 蘇府王爺 媽宮三大甲頭廟之一
03 火燒坪靈光殿 朱府王爺 火燒坪乃光榮里之舊稱
04 後窟潭威靈殿 池府王爺 後窟潭乃重光里之舊稱
05 前寮朱王廟 朱府王爺
06 石泉朱王廟 朱府王爺 石泉、菜園、前寮三社公廟
07 菜園東安宮 朱府王爺
08 興仁懋靈殿 朱府王爺
09 井垵吳府殿 吳府王爺
10 風櫃溫王殿 溫府王爺
11 風櫃威武金王殿 金府王爺 配祀邱府王爺、羅府王爺
12 安宅周王廟 周府王爺
13 桶盤福海宮 溫府王爺
14 祠壇 鍾馗 闔澎公廟之一
15 陰陽堂 陰陽公白無常 闔澎公廟之一
16 城前公廟 城前公

班兵會館系統

[编辑]

昔清代班兵緣以同鄉設立的澎湖七所會館;閩安館與海山館今已不存、南澳館僅剩斷垣殘壁[11]、烽火館尚存乾隆30年(1765年)立的〈重建烽火館碑記〉[12](位於今馬公市民族路租車行巷弄中)與光緒16年(1891年)立的〈烽火館充香費碑〉[13]、海壇館館址不存,其伙房被改建為施公祠(祠內保留殉職海壇標兵的牌位),媽祖館與銅山館合併[14]

會館名稱 標營名稱 設立時間 奉祀 現況 備註
水師提標館 水師提標營 約康熙23年
(1684年)
天上聖母 澎湖提標館 原址鄰近東甲北極殿
南澳館 南澳標 僅存斷壁殘垣
銅山館 銅山標 關聖帝君 遷址 與媽祖館合併
閩安館 閩安標 不存
海壇館 海壇標 約乾隆47年
(1782年)
館址不存 伙房改建成施公祠
烽火館 烽火門 關聖帝君 不存 尚存石碑碑文
媽祖館 銅山標右營 同治七年
(1868年)
天上聖母
|現址即銅山武聖殿
改成主祀關聖帝君
海山館 南澳標右營 不存 又稱金門館

鸞堂系統

[编辑]

「鸞堂」又稱「善堂」,主祀文衡帝君(關公)。清領時期由澎湖媽宮鄉紳組成鸞堂組織,澎湖地區常見各地宮廟除了祀奉主神之外,廟中亦同時附設鸞堂,併祀鸞堂主神文衡帝君。[15]:25、47[16]

齋教系統

[编辑]

齋教」一詞源自日治時期,乃台灣民間信仰龍華派」、「金幢派」與「先天道」三大教派的統稱,皆在清領時期傳入台灣本島;但澎湖地區的齋教信仰係由金門光緒年間引進,而非由台灣本島轉入,代表齋堂(菜堂)有澄源堂坤儀堂,主祀觀世音菩薩。[17]

正信佛教

[编辑]

觀世音菩薩雖是佛教神祇,但深入民間信仰已久,廟宇常見佛道雜合的傾向,又可劃出分民間佛教系統的廟寺以及正信佛教的佛剎。

序列 佛寺 地點 備註
01 海天佛剎 馬公市東衛里171號 俗稱天佛寺
02 潮音寺 馬公市朝陽里中華路387號
03 菩提寺 馬公市陽明里中華路200巷10號
04 法藏寺 馬公市烏崁里136號
05 彌陀寺 馬公市安宅里150-1號
06 妙雲講堂 馬公市光復里水源路2-1號
07 法界寺 馬公市光復里新村路20號

相關條目

[编辑]

注釋

[编辑]
  1. ^ 澎湖武聖廟最初設址於媽宮協鎮署西側校場(今澎湖防衛司令部東側)[3],光緒元年(1875年)澎湖水師協副將吳奇勳遷建至紅木埕地區。[4]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余, 光弘. 《媽宮的寺廟:馬公市鎮發展與民間宗教變遷之研究》 (PDF). 臺北市: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88 [2018-09-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9-25) (中文(臺灣)). 
  2. ^ 【三甲七保的典故】. 澎湖逍遙遊. [2019-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1) (中文(臺灣)). 
  3. ^ 林豪. 《澎湖廳志稿》. 南投: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8: 54. ISBN 9570210427 (中文(臺灣)). 
  4. ^ 伊能嘉矩. 《台灣踏查日記.下》. 由楊南郡翻译 2012年(二版一刷). 台北市: 遠流. : 510–514. ISBN 9789573268963 (中文(臺灣)). 
  5. ^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原圖調製. 《臺灣堡圖》. 遠流. 1996. ISBN 9789573228127. 
  6. ^ 黃彥昇. 別誤會!角頭廟不是角頭老大開的廟. 保庇 NOW. 2018-02-23 [2018-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7. ^ 顏, 尚文. 《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澎湖縣: 澎湖縣政府. 2005. ISBN 9860015104 (中文(臺灣)). 
  8. ^ 十八王公. 新北市客家民俗信仰館. [2019-04-14] (中文(臺灣)). 
  9. ^ 王爺信仰.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8-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8) (中文(臺灣)). 
  10. ^ 〈五府千歲的信仰與由來〉. [2017-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7) (中文(臺灣)). 
  11. ^ 南澳館.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8-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9). 
  12. ^ 〈重建烽火館碑記〉. 石話石說. [2018-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9). 
  13. ^ 清.李培林. 烽火館充香費碑.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8-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8). 
  14. ^ 銅山館.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8-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15. ^ 余, 光弘; 黃, 有興. 《續修澎湖縣志.卷十二.宗教志》. 澎湖縣: 澎湖縣政府. 2005. ISBN 9860015198 (中文(臺灣)). 
  16. ^ 許玉河. 聖真寶殿.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8-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中文(臺灣)). 
  17. ^ 張, 崑振. 《台灣的老齋堂》. 台北縣: 遠足文化. 2005: 182–183. ISBN 986763005X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