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弓
琴弓是弦樂器的一部分,用來令琴弦振動發出聲音。但有些沒有弦的樂器也會用到琴弓,如鋸琴。
製作
[编辑]不同文化的音樂會使用不同構造的琴弓,有些會以一根繩連接木棒的兩端,而西方的傳統琴弓會用馬毛繫着木棒。
製作良好的琴弓需要高深的技術,木材也要經過挑選。傳統上西方琴弓會使用巴西的巴西紅木,但因它已成為瀕危物種[1],現今由Tabebuia等木材[2]或GRP、碳纖維等人造物料取代。
琴弓首端有個稱作frog的零件,連接馬毛和木材,亦能調較馬毛的鬆緊度。它多以黑檀樹製作,但也有用象牙和玳瑁製作的,以作裝飾。上方的零作是grip,包括一個金屬線、絲或鯨鬚製成的圈和皮革或蛇皮製的拇指墊。琴弓的尾端可以是骨、象牙或金屬。
一把小提琴弓有150至200條馬尾毛[3],而其它的提琴弓則會有更多的毛。大部分人都相信使用白色的馬毛能奏出更平滑的音色,而黑毛的音色較粗糙,因此多用作造低音提琴弓。造價較低廉的琴弓會選用其它類型的毛或尼龍。琴弓的毛很多時都會加上松香來增加弓與弦的摩擦。
為了令弓的木材有一定弧度,它會以數寸為一段,逐段受酒精燈加熱成形,直至它達到標準的形狀。
琴弓结构
[编辑][4] 弓杆:是一根长而圆(或八方形)的木杆,为琴弓的主要部件。它多用苏木、桃木、火果木、红木或色木等富有弹性的木材制作。弓杆分上、中、下三段,其直径的最细处在上端。
弓头:是琴弓的头部、弓杆的尖端,弓毛的一端就用小木塞嵌在弓头的榫眼中。在弓头木的表面,胶有弓头片,多用象牙、银片或化学片,它不仅是为装饰,还起着防止弓头木开裂的作用。
弓尾:又叫弓根,是弓杆的尾端,它连接着弓毛库和调节螺丝。弓尾是持弓的部位,为了掌握和使用上的便利,在弓尾的一段杆上,缠有金属细丝或皮条,叫做缠柄。
弓毛库:连接着弓尾,弓毛的一端嵌在弓毛库的榫眼中。弓毛库多用乌木、红木或槭科木材制作。在弓毛库靠近弓尾的一面,拧入调节螺丝的螺母。弓毛库的装饰有很高的要求,它除了增加琴弓尾部的重量外,主要是为了美观。
调节螺丝:又叫弓尾螺丝,是装入弓尾部分的螺旋,用金属制成,起调节弓毛松紧的作用。
弓毛:是琴弓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白色、灰色或黑色马尾制做,琴弓通过它摩擦琴弦而发音。弓毛会因经常与琴弦摩擦而减少弓毛数量,所以用上四、五年就需更换一次。
提琴弓種類
[编辑]不同提琴用的弓在長度和重量上皆有些少分別,但它們大致有相同的設計。可是,低音提琴的弓分為法國式和德國式。德國式的弓有較久的歷史,但法國式(與其它提琴弓較相像)自喬瓦尼·博泰西尼採用後變得較普及。
其它琴弓種類
[编辑]中國的軋箏和韓國的牙箏用加上松香的竹或木拉弦。手搖風琴以轉動固定於琴身的木輪摩擦琴弦發聲。
拉奏
[编辑]持續拉動琴弓能使弦發出圓滑、歌唱般的聲音,而現今絕大多數的提琴家都是以右手拉弓,左手按弦。
在音樂術語中,拉弓(右手移離提琴)稱為下弓,推弓(右手移向提琴)稱為上弓。連續以上弓或下弓拉兩個音稱為hooked bow,下弓後提起弓再下弓為retake。
提琴的下弓多為強拍,但維奧爾琴的上弓才是強拍,這是因為提琴弓是用手握住木的部分,維奧爾琴弓是用手握住馬毛的部分。
提琴家有時會故意拉靠近琴馬部分的弦(sul ponticello),以強調較高音的泛音;或故意拉靠近指板部分的弦(sul tasto),以強調較低音的泛音。另外也會以琴弓木的部分拉弦(col legno)。
歷史
[编辑]起源
[编辑]琴弓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以下為最普遍的:
弦樂器於幾千年前已經出現,但它們都是撥奏的,因為琴弓尚未被發明。據大英百科全書載[5],琴弓的歷史源於10世紀的伊斯蘭文化,再迅速傳至中國、歐洲、北非等世界各地。除了百科全書外,一幅描繪了弓弦樂器的十世紀中亞的壁畫亦是一支持這說法的證據。
古代琴弓
[编辑]18世紀早期的琴弓是法國dance bow,多用作拉奏輕快的舞曲旋律,後來在1725年被意大利sonata bow取代,它比較長(24至28寸),木棒是直或凸起的。有些弓有螺絲調較馬毛鬆緊。
古代琴弓的聲音並不連續,以及比較輕和清楚。
至18世紀中期,因為弓木變得較長和呈下凹形狀,馬毛與弓身─尤其是首端─的間隔增大。此外琴弓的種類亦越來越多。
到19世紀琴弓終於統一,以François Tourte的設計為標準。弓木的取材變得一致(源自伯南布哥的木),馬毛部分的闊度也增大了。琴弓不斷變長是因為提琴家需要拉出長音;馬毛變闊是要使音色平均圓滑。
保養
[编辑]琴弓不用的時候要調鬆馬毛,可以令琴弓放鬆[6]。琴弓有時亦要重新加上馬毛、調整木棒弧度、更換零件等,但需交由專業人士完成,否則可能會破壞琴弓。
參考
[编辑]- ^ Greenpeace Music Wood Campaign. [2012-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6).
- ^ Erin Shrader. Shop Visit with Bow Maker John Aniano. Strings Magazine. [15 March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11月28日).
Collections of bows of ipe and other alternative woods by top bow makers have appeared at the Musicora trade show in Paris, at the Violin Society of America’s Innovation Exposition at the 2006 convention, and at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as part of the Federation of Violin and Bow Makers’ 2006 “Players Meet Makers” event.
- ^ Raffin, Jean Francois; Millant, Bernard. L'Archet. Paris: L'Archet Éditions. 2000. ISBN 2-9515569-0-X.
- ^ 小提琴琴弓 http://www.xtqzf.com/462.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1911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Bow. [2012-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5).
1911年大英百科全書有關文章
- ^ McKean, James N. (1996) Commonsense Instrument Care. San Anselmo, California: String Letter Publishing. ISBN 978-0-9626081-9-3
延伸閱讀
[编辑]- 小提琴作坊,小提琴制作_琴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Bachmann, Werner. The origins of bow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owed instruments up to the thirteenth century. London, Oxford U.P., 1969.
- Saint-George, Henry, The Bow, Its History, Manufacture and U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empleton, David. "Fresh Prince: Joshua Bell on composition, hyperviolins, and the future". Strings no. 105 (October 2002).
- Young, Diana.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on of Bowed String Performance Through Measurement of Violin Bowing Technique. PhD Thesis. M.I.T.,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