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弓
琴弓是弦乐器的一部分,用来令琴弦振动发出声音。但有些没有弦的乐器也会用到琴弓,如锯琴。
制作
[编辑]不同文化的音乐会使用不同构造的琴弓,有些会以一根绳连接木棒的两端,而西方的传统琴弓会用马毛系着木棒。
制作良好的琴弓需要高深的技术,木材也要经过挑选。传统上西方琴弓会使用巴西的巴西红木,但因它已成为濒危物种[1],现今由Tabebuia等木材[2]或GRP、碳纤维等人造物料取代。
琴弓首端有个称作frog的零件,连接马毛和木材,亦能调较马毛的松紧度。它多以黑檀树制作,但也有用象牙和玳瑁制作的,以作装饰。上方的零作是grip,包括一个金属线、丝或鲸须制成的圈和皮革或蛇皮制的拇指垫。琴弓的尾端可以是骨、象牙或金属。
一把小提琴弓有150至200条马尾毛[3],而其它的提琴弓则会有更多的毛。大部分人都相信使用白色的马毛能奏出更平滑的音色,而黑毛的音色较粗糙,因此多用作造低音提琴弓。造价较低廉的琴弓会选用其它类型的毛或尼龙。琴弓的毛很多时都会加上松香来增加弓与弦的摩擦。
为了令弓的木材有一定弧度,它会以数寸为一段,逐段受酒精灯加热成形,直至它达到标准的形状。
琴弓结构
[编辑][4] 弓杆:是一根长而圆(或八方形)的木杆,为琴弓的主要部件。它多用苏木、桃木、火果木、红木或色木等富有弹性的木材制作。弓杆分上、中、下三段,其直径的最细处在上端。
弓头:是琴弓的头部、弓杆的尖端,弓毛的一端就用小木塞嵌在弓头的榫眼中。在弓头木的表面,胶有弓头片,多用象牙、银片或化学片,它不仅是为装饰,还起着防止弓头木开裂的作用。
弓尾:又叫弓根,是弓杆的尾端,它连接着弓毛库和调节螺丝。弓尾是持弓的部位,为了掌握和使用上的便利,在弓尾的一段杆上,缠有金属细丝或皮条,叫做缠柄。
弓毛库:连接着弓尾,弓毛的一端嵌在弓毛库的榫眼中。弓毛库多用乌木、红木或槭科木材制作。在弓毛库靠近弓尾的一面,拧入调节螺丝的螺母。弓毛库的装饰有很高的要求,它除了增加琴弓尾部的重量外,主要是为了美观。
调节螺丝:又叫弓尾螺丝,是装入弓尾部分的螺旋,用金属制成,起调节弓毛松紧的作用。
弓毛:是琴弓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白色、灰色或黑色马尾制做,琴弓通过它摩擦琴弦而发音。弓毛会因经常与琴弦摩擦而减少弓毛数量,所以用上四、五年就需更换一次。
提琴弓种类
[编辑]不同提琴用的弓在长度和重量上皆有些少分别,但它们大致有相同的设计。可是,低音提琴的弓分为法国式和德国式。德国式的弓有较久的历史,但法国式(与其它提琴弓较相像)自乔瓦尼·博泰西尼采用后变得较普及。
其它琴弓种类
[编辑]中国的轧筝和韩国的牙筝用加上松香的竹或木拉弦。手摇风琴以转动固定于琴身的木轮摩擦琴弦发声。
拉奏
[编辑]持续拉动琴弓能使弦发出圆滑、歌唱般的声音,而现今绝大多数的提琴家都是以右手拉弓,左手按弦。
在音乐术语中,拉弓(右手移离提琴)称为下弓,推弓(右手移向提琴)称为上弓。连续以上弓或下弓拉两个音称为hooked bow,下弓后提起弓再下弓为retake。
提琴的下弓多为强拍,但维奥尔琴的上弓才是强拍,这是因为提琴弓是用手握住木的部分,维奥尔琴弓是用手握住马毛的部分。
提琴家有时会故意拉靠近琴马部分的弦(sul ponticello),以强调较高音的泛音;或故意拉靠近指板部分的弦(sul tasto),以强调较低音的泛音。另外也会以琴弓木的部分拉弦(col legno)。
历史
[编辑]起源
[编辑]琴弓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以下为最普遍的:
弦乐器于几千年前已经出现,但它们都是拨奏的,因为琴弓尚未被发明。据大英百科全书载[5],琴弓的历史源于10世纪的伊斯兰文化,再迅速传至中国、欧洲、北非等世界各地。除了百科全书外,一幅描绘了弓弦乐器的十世纪中亚的壁画亦是一支持这说法的证据。
古代琴弓
[编辑]18世纪早期的琴弓是法国dance bow,多用作拉奏轻快的舞曲旋律,后来在1725年被意大利sonata bow取代,它比较长(24至28寸),木棒是直或凸起的。有些弓有螺丝调较马毛松紧。
古代琴弓的声音并不连续,以及比较轻和清楚。
至18世纪中期,因为弓木变得较长和呈下凹形状,马毛与弓身─尤其是首端─的间隔增大。此外琴弓的种类亦越来越多。
到19世纪琴弓终于统一,以François Tourte的设计为标准。弓木的取材变得一致(源自伯南布哥的木),马毛部分的阔度也增大了。琴弓不断变长是因为提琴家需要拉出长音;马毛变阔是要使音色平均圆滑。
保养
[编辑]琴弓不用的时候要调松马毛,可以令琴弓放松[6]。琴弓有时亦要重新加上马毛、调整木棒弧度、更换零件等,但需交由专业人士完成,否则可能会破坏琴弓。
参考
[编辑]- ^ Greenpeace Music Wood Campaign. [2012-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6).
- ^ Erin Shrader. Shop Visit with Bow Maker John Aniano. Strings Magazine. [15 March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11月28日).
Collections of bows of ipe and other alternative woods by top bow makers have appeared at the Musicora trade show in Paris, at the Violin Society of America’s Innovation Exposition at the 2006 convention, and at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as part of the Federation of Violin and Bow Makers’ 2006 “Players Meet Makers” event.
- ^ Raffin, Jean Francois; Millant, Bernard. L'Archet. Paris: L'Archet Éditions. 2000. ISBN 2-9515569-0-X.
- ^ 小提琴琴弓 http://www.xtqzf.com/462.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1911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Bow. [2012-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5).
1911年大英百科全书有关文章
- ^ McKean, James N. (1996) Commonsense Instrument Care. San Anselmo, California: String Letter Publishing. ISBN 978-0-9626081-9-3
延伸阅读
[编辑]- 小提琴作坊,小提琴制作_琴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Bachmann, Werner. The origins of bow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owed instruments up to the thirteenth century. London, Oxford U.P., 1969.
- Saint-George, Henry, The Bow, Its History, Manufacture and U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empleton, David. "Fresh Prince: Joshua Bell on composition, hyperviolins, and the future". Strings no. 105 (October 2002).
- Young, Diana.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on of Bowed String Performance Through Measurement of Violin Bowing Technique. PhD Thesis. M.I.T.,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