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界寺
外观
39°57′41″N 116°10′32″E / 39.961382°N 116.175425°E
西山八大处——香界寺 | |
---|---|
香界寺山门 | |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 |
地址 | 石景山区八大处路3号 |
分类 | 古建筑 |
时代 | 唐、明 |
编号 | 1-28 |
认定时间 | 1957年 |
香界寺,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大处公园,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为八大处第六处。
历史
[编辑]香界寺创建于唐朝,起初称“平坡大觉寺”。明朝重修时,改称“大圆通寺”。清朝康熙年间重修,改称“圣感寺”。清朝乾隆年间又重修,改称“香界寺”,沿用至今。[1][2]
香界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将近20亩,规模宏大,依山就势,层层升高,过去是八大处最辉煌的寺院。[1]
建筑
[编辑]香界寺布局沿中轴线左右对称,自南向北依次为:[1]
- 山门殿:面阔三间,硬山大脊式。汉白玉券门,门上嵌有乾隆帝御书“勅建香界寺”五字汉白玉石额,殿内两厢塑有哼哈二将立像。[1][2]
- 大乘门:位于山门殿内。[1]石额刻有“觉径同由”四字。[2]
- 天王殿:位于大乘门内。券门、槛窗均为汉白玉雕成。殿内两侧为彩绘泥塑四大天王。迎面供奉手持“佛手”的大肚弥勒佛坐像。[1]弥勒佛背后,有韦驮塑像。[2]
- 大雄宝殿:位于天王殿以北。面阔五间,朱漆明柱,门窗雕有三交六椀梭花纹。殿内供奉贴金三世佛及十八罗汉坐像,均为21世纪初所塑。[1]原先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2]大雄宝殿前有两通高大的石碑。东首的石碑,龟座螭首,碑阳刻有清朝康熙十七年《御制圣感寺碑文》,碑阴刻有《御制香界寺碑文》,该碑是乾隆十四年重修圣感寺工毕后树立。西首的石碑,青石刻成,碑座四周雕梅鹿海马纹,碑阳刻有《大悲菩萨自传真像》,碑阴刻有康熙帝御书“敬佛”两个大字。据考证,《大悲菩萨自传真像》可能是明代佛教雕像,风格和法海寺明代壁画类似。雕像为阴刻平雕,颈佩璎珞,头戴法冠,广额丰腮,唇续髭须,是观音菩萨像。该碑左侧面阴刻有一篇行草诗文,是嘉庆帝御笔。寺僧传说,西首这块碑是康熙帝来香界寺礼佛时发现。[1]
- 西方三圣殿:殿内正中供奉木胎贴金西方三圣像:中为阿弥陀佛,两肋侍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殿前檐下铜钟是康熙十年造。殿前院内有两株明代所植的七叶树。[1]原先该殿为三世佛殿,中间供奉释迦牟尼,左为药师佛,右为阿弥陀佛,两厢龛台上为十八罗汉坐像。[2]
- 藏经楼:过三圣殿登上十八级台阶,是藏经楼院。院内正北的后罩楼形制的藏经楼,上下两层,面阔五间。两厢配弄楼各六间,均为两层。院内两侧有两株七叶树,传说是自西藏移植而来。藏经楼东有一株玉兰树,传说为明代所植。如今藏经楼已挪作他用,文物所存不多。[1]楼内现存4个通高丈许的经櫉。[2]
藏经楼以东是乾隆帝的避暑行宫,俗称“行宫院”。行宫院院门朝西,院内建筑雕梁画栋,有游廊、奇石。乾隆帝在乾隆十二年夏、乾隆十三年冬、乾隆十四年春、乾隆十八年秋四次驾幸香界寺和行宫院,留下不少诗篇和墨宝。[1]康熙帝、乾隆帝、嘉庆帝、宣统帝,偕后妃曾多次在行宫院居住。进入行宫院,首先是一座敞轩,面阔三间。敞轩以东是寝宫,面阔五间,是帝后居所。寝宫前有抱厦,檐下悬挂“取畅山情”匾额,明柱挂对联:“山色溪声净理了可悟,风清月白胜赏良有因”,均是乾隆帝御笔。寝宫内设有蟠龙宝座。寝宫以南是眺远斋,檐下悬挂“绿净平皋”匾额,是乾隆帝御笔。眺远斋为倒座式,和寝宫相对,形成完整的院落。院内有多株古藤萝,年龄超过二百年。眺远斋内悬挂“豁达烟霄”匾额,另有两块楠木中堂诗匾,均是乾隆帝御笔。眺远斋内设御座,从眺远斋可眺望玉泉山、颐和园昆明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