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財團法人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Lung Yingtai Cultural Foundation
財團法人龍應台文化基金會徽章
成立時間2005年7月
類型基金會
法律地位基金会
地址
網站www.civictaipei.org

財團法人龍應台文化基金會(英語:Lung Yingtai Cultural Foundation)於2005年7月在台北成立[1]。當時台灣甫經319槍擊案之後的政治風暴,社會陷入不信任的危機。「當時幾位企業界與文化界有人一起討論台灣的未來,相互激盪於彼此能在民間位置上做出的貢獻,只為能有助益於台灣的年輕人。最後,企業家捐出種子基金,知識份子捐時間做義務董事,龍應台則捐出她的名字,成立龍應台文化基金會。」[2]

以「提昇台灣年輕人的國際視野」為使命的龍應台文化基金會,透過推廣沙龍形式的學者演講、紀錄片放映,討論國際的政治與經濟的重要議題,加深一般大眾對於思考的深度與廣度。起初活動形式為「思沙龍」,一年後龍應台文化基金會開始舉辦以英文為溝通語言的「台北沙龍」[3]。2008年起,龍應台文化基金會開始與台灣多所大學合作,在大學校內開設舉辦沙龍的通識課程或成立思沙龍社團,這讓學者專家與一般大眾或學生的溝通在台灣更為普及。思沙龍的模式也在中國大陸引起回響,上海交通大學邵梅儀老師和當地社團同學的協助下,也舉辦了類似的座談活動,使台灣的模式能在對岸發芽。

龍應台於2012年成為中華民國文化部首屆部長後,因為政務官身分須遵守行政中立原則,龍應台在文化部任職期間不再介入基金會的運作,改由其他公正第三方繼續接掌董事,經費來源的減少基金會的職能大幅縮減,部分能量與活動形式則轉移到文化部的「國際大師人文講座」繼續進行下去。然而基金會仍然配置了2名正職同仁管理日常的運作,現今有多達800名以上的志工支援專案的進行,原本大規模舉辦的「思沙龍」依然運行,不定期舉辦演講,場地則相對縮小許多,大多使用基金會在台北市金華街的小型辦公室(國立清華大學台北辦事處二樓)。

重點專案內容

[编辑]
  • 思想地圖

基金會於2013年初舉辦的青年造就計畫,鼓勵18-35歲年輕人站上第一線,並給予最高新台幣20萬元的出國經費,針對有興趣的社會課題,提出自我學習計畫,赴國外觀察與學習。歸國後須負擔長期分享學習成果的義務,例如部落格的經營,對外的成果發表等至少一年。

思沙龍

[编辑]

「思沙龍」是引用自1664年首次在法國出現的沙龍一詞。思沙龍的活動程序通常分成兩部分,頭一個小時由專業人士發表演講,使民眾對議題有相應的理解。(議題會順應時事,並由基金會聘請相關領域的講師)下半場的另一個小時,則開放民眾與講者交流,藉由問答、辯論等方式,使觀眾能以平等的角度與專家互動,促使對議題更多的理解與思辯。

2012年

[编辑]

2011年

[编辑]

董事會成員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蔡惠萍. 一股傻勁 龍應台基金會誕生結束「香港時期」 將返台北文壇 集合一群「傻子」 培育新青年. 聯合報 (台北—香港電話專訪). 2005-07-04: A10版/綜合 (中文(臺灣)). 
  2. ^ 摘錄自《你可以不一樣:嚴長壽與亞都的故事》吳錦勳等編著(天下文化ISBN 9789862165034)(第178頁)
  3. ^ 成章瑜、王茜穎. 為內外孤立的台灣建立全球觀 龍應台談「台北沙龍」國際論壇計畫. 商業周刊 (台北). 2006-11-27: 124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