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那巴鲁山
京那巴鲁山 | |
---|---|
Gunung Kinabalu | |
![]() 京那巴鲁山 | |
最高点 | |
海拔 | 4,095.2米(13,436英尺) |
地形突起度 | 4,095.2米(13,436英尺) 第20名 |
列表 | 各国最高点列表(马来西亚) |
地理 | |
山脉 | 克罗克山脉 |
攀山 | |
首次登顶 | 1851年3月 休·洛(山顶高原) 1888年 John Whitehead(最高峰) |
最简路线 | 徒步 |
京那巴鲁山(马来语:Gunung Kinabalu),又译京那峇鲁山、基纳巴卢山、金乃巴罗山,又称神山,位于北婆罗洲沙巴的京那巴鲁国家公园内,是婆罗洲最高峰,也是马来西亚联邦境内最高峰,最高点罗氏峰(Low's Peak)海拔4,095.2米,以每年0.5公分的速度长高,也是马来群岛最高或第四高峰[注 1]。顶峰相对而言容易攀登,景色壮美,动植物品种极其丰富,一直是旅游胜地以及极佳的动植物科研区域。
名字传说[编辑]
传说一[编辑]
关于京那巴鲁山的名字由来,最常见的传说便是关于“中国寡妇”的故事,“Kina”是中国的别称“Cina”在卡达山语之变音,“balu”则是“寡妇”之意。
相传在古时候,两位在广州外海打渔的中国兄弟,不慎遇到台风而漂流至沙巴,便在当地落地生根、娶了当地的土著为妻而生子,无奈兄弟俩都很怀念故乡,便协议由哥哥先回故乡探亲后再带一家回中国。怎知哥哥却一去不回,大嫂便每天都站在山上翘首盼望着南海希望能看到丈夫的回来,她风雨不改,直到老死,后人为了纪念这的爱情故事,便把此山命名为“中国寡妇山”。
另一传说,根据巴瑶族的传说,中国某公主被安排嫁给中国的某王子。然而公主却不喜欢王子,却爱上某一名中国商人,因此中国公主随中国商人的商队逃跑到海外并结了婚。私奔途中在海上遇上了一只恶龙,恶龙用火球袭击公主和商人,当火球飞向船时,公主用一只白瓷瓶接下火球。恶龙失去火球后,被商队杀死了,而公主的丈夫却也因此死去,尸体沉没在大海中。后来公主来到了一座不知名的山,将白瓷瓶埋在山峰(因此成为死火山),并便在该处做起了针线、盐和蔬菜买卖。每当有人问要在哪里买菜时,当地的巴瑶族总会回答“mu tak kadai dendo kina, ai balu no ei”意思就是“找住在那边的中国寡妇”,因此被称为“Kinabalu”。[1]
根据另一个卡达山族的版本,则是某中国王子在南中国海遇上沉船海难而漂流到婆罗洲,被当地村落的人救起,王子后来与当地女子相恋并结婚生子。数年后王子因思乡而决定回中国探望父母(中国皇帝与皇后),并许诺会回来接妻子与家人到中国,然而,王子归国后,皇帝与皇后却反对接回他的婆罗洲妻子,并安排了他与邻国公主的另一门亲事。碍于父母之命,王子便没再回婆罗洲,然而,在婆罗洲的妻子却依然等待丈夫归来,每天一大清早就登上山顶,眺望大海,盼望看到丈夫的船队,直到日落才下山回家照顾孩子,日复一日,最后病死在山顶上。她的举动感动了山神,于是山神将她的遗体化为山峰之岩,让她可以永远面朝南中国海等待丈夫。当地人为纪念她,便将山名称为“中国寡妇山”。传说圣约翰峰上的人脸形岩壁便是她的脸孔[2]。
传说二[编辑]
根据另一说法,京那巴鲁山之名来自“Aki Nabalu”,“Aki”在当地原住民卡达山-杜顺人的语言中是“祖先”的意思,而Nabalu是“山”的意思,Aki Nabalu就是祖灵所在的山。
历史[编辑]
1851年3月英国殖民地官员及博物学家休·洛首次攀登到达京那巴鲁山山顶高原(罗氏峰下方100米处)。1858年4月和7月,休·洛与英国驻文莱领事斯宾塞·圣约翰二次攀登京那巴鲁山。京那巴鲁山的最高点终于在1888年由英国动物学家John Whitehead到达。[3] [4]
登山须知[编辑]
京那巴鲁山山体由花岗岩构成,几乎不长植物。登山前必须先锻炼身体及向1,870米处的国家公园当局注册,公园每天早上7点开门,每五位新攀登者需聘请一位向导,以保护登山者的安全,攀登京那巴鲁山需要两天,登山者可从早上七点多开始登山,历时4-8小时可到达山腰3,272.7米的Laban Rata住宿或3,670米的Sayat Sayat登记处,有高山症的朋友必须准备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以防万一。每天有200名,全年约有6万名世界各地的登山者登山。(2015年12月地震后重新开放改为每天100个登山名额)
2015年兰瑙地震[编辑]
2015年6月5日早上7时20分,沙巴兰瑙发生5.9级地震。导致京那巴鲁山登山道山崩,造成18人遇难和多人受伤[5]。2016年6月5日,当地政府在京那巴鲁山的山脚附近竖立了一座刻有罹难者名字的“神山山难纪念碑”。[6][7]
图片[编辑]
参见[编辑]
注释[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 ^ Frannia. Mitos naga di gunung kinabalu sabah. [2021-04-03].
- ^ The call of Malaysia's 'conquerable' Mount Kinabalu. BBC News. 5 June 2015 [19 June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8).
- ^ Hiung, C. S., R. Mandalam, and C. Chin. 2004. The Hugh Low Trail: The Quest for the Historical Trail to the Summit of Kinabalu. The Sabah Society, Kota Kinabalu.
- ^ Anthea Phillipps & Francis Liew 2000. Globetrotter Visitor's Guide – Kinabalu Park. New Holland Publishers (UK) Ltd.
- ^ 马来西亚沙巴地震增至18人死亡. BBC News 中文. 2015-06-07 [2020-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2) (中文(简体)).
- ^ hermesauto. Brass plaque with names of 18 Sabah quake victims unveiled near base of Mount Kinabalu. The Straits Times. 2016-06-05 [2020-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8) (英语).
- ^ 纪念605沙巴地震 “神山山难纪念碑”揭幕 | 东马. 东方网 马来西亚东方日报. [2020-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30) (中文(简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