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印曩
勃印曩 ဘုရင့်နောင် | |||||
---|---|---|---|---|---|
缅甸国王 | |||||
统治 | 1550年4月30日 – 1581年10月10日 | ||||
前任 | 德彬瑞梯 | ||||
继任 | 南达勃因 | ||||
副王 | 南达勃因 | ||||
缅甸副王 | |||||
任职 | 1542年4月 – 1550年4月30日 | ||||
任命 | 德彬瑞梯 | ||||
前任 | 德彬瑞梯 | ||||
继任 | 南达勃因 | ||||
出生 | 1516年1月16日 东吁当克侯府 | ||||
逝世 | 1581年10月10日 汉达瓦底 | (65岁)||||
子嗣 | 缅王南达勃因 清迈王瑙亚塔明绍 良渊侯信乌博 良渊王 | ||||
| |||||
王朝 | 东吁王朝 | ||||
母亲 | Myo Myat | ||||
宗教信仰 | 上座部佛教 |
勃印曩(缅甸语:ဘုရင့်နောင်,缅甸语委转写:Bayinnaung,意为“王兄”[1][2];1516年1月16日—1581年10月10日),又译勃应曩[3],《明史》称之为莽应龙,全名勃印曩瑙亚塔明绍(缅甸语:ဘုရင့်နောင် ကျော်ထင်နော်ရထာ,缅甸语委转写:Bayinnaung Kyawhtin Nawrahta),本名耶图(缅甸语:ရဲထွတ်,缅甸语委转写:Ye Htut)[4],缅甸东吁王朝的统治者之一,德彬瑞梯的继承者,1551年至1581年在位。勃印曩善于用兵,他率军统一上下缅甸、制服掸人,亦曾两次攻陷暹罗国都阿瑜陀耶,其统治下的东吁帝国辖有缅甸史上最辽阔的疆域,因而在缅甸广泛受到崇敬,被冠以“大帝”尊称。
统治
[编辑]勃印曩曾追随东吁王朝第二代王德彬瑞梯征战。1539年,随德彬瑞梯攻陷勃固。勃印曩于良兆一战中因善于用兵而扬名。1541年,率军攻陷下缅甸的重要商港马都八。1542年,攻占卑谬。1544年,击溃掸族联军的进攻,1546年远征阿腊干。1547年,德彬瑞梯率军出征暹罗,攻入阿瑜陀耶城下,久攻不下而返回都城勃固。德彬瑞梯在1551年被孟族卫兵杀死,缅甸宫廷一度陷入继承纷争[5]。
勃印曩在1551年打败自己的弟弟东吁王明康,即位于东吁,成为东吁王朝第三位国王。1552年,勃印曩收复卑谬,1554年收复勃固,灭亡孟族政权,再度建都于此。1555年,攻占阿瓦,随后征服掸地,完成缅甸历史上的第二次统一。1565年,勃印曩率军入侵暹罗,攻占都城阿瑜陀耶,俘获暹罗国王,令其削发为僧,并立王储为傀儡君主。1568年,暹罗废王出逃复位,勃印曩再度派军攻占阿瑜陀耶,自此统治暹罗近二十年。勃印曩亦将掸邦与兰纳并入领土。1580年,出征阿腊干,占领仙道卫[5]。缅甸在其治下进入鼎盛时期,疆域西至曼尼普尔,东至林城、景迈,北至中缅边境的掸族土司辖地[3]。一位曾于1569年到达勃固的意大利人曾写道:“勃固在海上没有什么军队或势力,但在陆地上,就居民、版图和金银而言,在财富和实力方面,它远远超过了大土耳其的势力[5]。”
勃印曩拥有显著政绩。政治上,他在枢密院内破除民族差别,令掸人、孟人、缅人席位平等。经济上,鼓励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发展稻作农业,利用俘获的工匠,景迈传入的漆器技术和曼尼普尔传入的编织、纺织、冶炼和玻璃制造技术发展手工业,统一度量衡和货币,促进经济和贸易发展。文化方面,引入暹罗的音乐、舞蹈、戏剧和雕刻艺术;1575年自锡兰迎请佛牙,以振兴佛教;废除地主及土司死亡后妻妾奴婢殉葬的习俗;提倡爱国诗歌创作及爱国文学。立法方面,下令编纂《著名法典》和《法典九集》,亦将其亲自判决的案件汇编为《白象王判卷》,作为官吏审理案件的凭据。交通方面,兴建了白古至东吁和卑谬的主干路[3]。
由于频繁对暹罗等外地用兵,致使田地荒芜,勃印曩治下的东吁帝国亦积累不少民怨,导致1564年勃固民变及1567年饥荒[3]。1581年,他在勃固去世。
后世影响
[编辑]勃印曩的战功及政绩卓著,除统一缅甸全境外,亦将疆界延伸至掸地、老挝和暹罗,同阿奴律陀和雍笈牙一起被视为缅甸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君王。如今的缅甸有诸多地名以勃印曩命名。他亦被暹罗人称为“十方尊胜王”(泰语:พระเจ้าชนะสิบทิศ,皇家转写:Phrachao Chana Sip Thit)[6]。
勃印曩的另一项功勋即是他终于制服了自13世纪起便长期威胁上缅甸的掸人。他推行改革,削减掸族世袭苏巴的权力,同时在掸地引入低地风俗,令掸人真正融入伊洛瓦底河谷王朝的统治。自此以后,掸人便一直臣服于缅人王朝统治之下[7]。
勃印曩去世后,叛乱和民变此起彼伏,各地重返割据状态。在他去世后两年,暹罗和阿瓦地区的封邑便发起反叛,到1599年,他所建立的东吁帝国几近分崩离析。
勃印曩征服暹罗后,将缅历和缅式法典引入暹罗。暹罗自此使用缅历直至1889年[7][8]。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 书籍
- Htin Aung, Maung. A History of Burma. New York and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7.
- Royal Historical Commission of Burma. Hmannan Yazawin 1–3 2003. Yangon: Ministry of Information,Myanmar. 1832 (缅甸语).
- Smith, Ronald Bishop (1966). Siam; Or, the History of the Thais: From 1569 A.D. to 1824 A.D. 2. Decatur Press.
- Thaw Kaung, U. Aspects of Myanmar History and Culture. Yangon: Gangaw Myaing. 2010.
- 戈·埃·哈威著; 姚梓良译. 《緬甸史》.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3年.
- 贺圣达. 《緬甸史》.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5年. ISBN 9787222118324.
- 大野彻,谜の仏教王国パガン,NHKブックス,2002年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汇编 (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 外国历史(二) 1.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036. 1998.
外部链接
[编辑]- Voyage to Pegu, and Observations There, Circa 158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aspero Balbi
- Account of Pegu (1586–158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Cesar Fedrici.
- The Flight of Lao War Captives from Burma back to Laos in 1596:A Comparison of Historical Sourc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on Fernquest, Mae Fa Luang University, SOAS bulletin, Spring 2005
- The Changing Nature of Conflict between Burma and Siam as seen from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Burmese States from the 16th to the 19th Centuries, by Pamaree Surakiat,Mar 2006, Asia Research Institute, Singapore.
统治者头衔 | ||
---|---|---|
前任: 德彬瑞梯 |
缅甸国王 1550年–1581年 |
继任: 南达勃因 |
王室头衔 | ||
前任: 德彬瑞梯 |
缅甸副王 1542年–1550年 |
继任: 南达勃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