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流浪儿问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印度安得拉邦一群流浪儿

据估计,如今印度大约有40万无家可归的儿童存在[1]。他们主要是因为家庭冲突而流落街头,住在街上,自行照顾自己及工作谋生。虽然流落街头的儿童会联合起来以保护自己,他们往往会被雇主警方利用[1][2]。有意见认为印度政府和其他组织需要立法,纾缓流浪儿问题[3]

印度官方并没有目前流浪儿人数的统计数字[4],而保守估计印度每年有50,000流浪人口,其中45%是16岁以下[5]。印度流浪儿大部分为超过6岁[2],而根据1989年的研究,印度流浪儿的平均年龄为13岁[1];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1989年进行的研究则指发现72%的流浪儿为6-12岁,13%为6岁以下。大部分印度流浪儿是男孩,他们很少受过教育[1][2][6],而女孩则多数成为童工。

经济[编辑]

流落街头的儿童必须照顾自己,因此工作是他们生活一个的非常重要的层面[1]。印度流浪儿的工作条件一般很差,他们工作的场所不受政府管制[2]。在孟买,11,750所宾馆酒楼食堂茶馆餐饮场所非法雇用了50,000名儿童[5],雇主往往会利用他们逃避法律责任、无理扣除工资或虐待他们[1]。由于工资甚低,印度流浪儿会担任多份工作或自行谋生[2],例如捡拾破烂的可回收物料[6]、清洁汽车、乞讨、擦皮鞋[1][7]。年龄较大的流浪儿有时也会以非法手段赚取金钱,如盗窃扒窃卖淫[1][7][6]。大多数流浪儿每天用8-10小时从事以上的谋生活动[1]

印度流浪儿通常只能赚到刚好足够的生活费[1][2]。大多数流浪儿每月可赚得200至830卢比,而年龄较大的流浪儿可以赚得更多[6]。印度流浪儿在饮食上花费最多,一天要花5至10卢比,而他们吃的多是粗茶淡饭[1]。印度流浪儿不常在饮食以外的方面花钱[2],一些流浪儿则会偶尔送些收入回家给家人,把其余的钱用于娱乐[1],而他们一个月通常会花300卢比看电影,而年龄较大的儿童会用自己的钱买香烟毒品[6]。流浪儿在衣服上的花费很少,因为他们的雇主或家人会提供他们衣服,男孩更会故意裸体或半裸以增加人们的同情心[1]

教育[编辑]

印度流浪儿的教育情况非常差[2]。1989年有一项研究发现,54.5%的孟买流浪儿从未上过学,66%流浪儿是文盲[2];30%上过学的流浪儿只上过小学,10%的流浪儿则上过中学[6]。2004年有研究发现很多印度流浪儿离家出走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不想被强迫工作,并因此无法上学[6]

健康[编辑]

印度流浪儿无法获得医疗服务[6][5],他们亦无法获得有营养的食物,因为他们很多是吃小型餐馆或酒店的剩菜[6]。印度流浪儿也缺乏卫生设施,不能正常地洗澡和如厕。一项研究指29.6%的孟买流浪儿在海中水管沟渠等地方洗澡报导,26.4%流浪儿在路边直接如厕[5]。大多数印度流浪儿没有可抵御寒冬的服装,令他们更容易患病[6]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Chatterjee, A. India: The forgotten children of the cities. Florence, Italy: Unicef. 1992 [February 20,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0).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Bose, A.B. The Disadvantaged Urban Child in India. Innocenti Occasional Papers, Urban Child Series. 1992 [February 20,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0). 
  3. ^ Thomas de Benítez, Sarah. State of the world's street children. Consortium for Street Children. 2007 [February 20,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2月22日). 
  4. ^ Police Abuse and Killings of Street Children in India. Human Rights Watch Project (Human Rights Watch). November 19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2). 
  5. ^ 5.0 5.1 5.2 5.3 Patel, Sheela. Street Children, hotel boys and children of pavement dwellers and construction workers in Bombay - how they meet their daily needs. 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 October 1990, 2 (2): 9–26 [February 20, 2012]. doi:10.1177/09562478900020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8).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Kombarakaran, Francis A. Street children of Bombay: their stresses and strategies of coping.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2004, 26: 853–871 [February 20, 2012]. doi:10.1016/j.childyouth.2004.02.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9). 
  7. ^ 7.0 7.1 Singh, A.; Puroht, B. Street Children as a Public Health Fiasco. Peace Review. 2011, 23: 102–109 [February 20, 2012]. doi:10.1080/10402659.2011.548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