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司仪(英语:Master of ceremonies, emcee 或 MC)是指国家宗教民俗舞台、大会等典礼的场合,负责礼仪仪式进行程序的主持人,中国古代又称为“赞礼”。司仪的襄助称为“襄仪”,又称为“礼生”,负责配合司仪的口令进行引导动作。

舞台上的司仪

现在,一般也有将电视台公众活动英语Event management节目宴会主持人新闻发布会主播广播电台播音员马戏团报幕人英语Ringmaster (circus)拍卖会拍卖师会议主席称为司仪,是 MC 的关联词语——microphone controller

辞源[编辑]

汉语“司仪”一词由来已久,是中国古代的官职,掌理接待宾客的礼仪,在典礼中赞礼及报告进行程序。《周礼·秋官·司寇》:“司仪,掌九仪之宾客扩相之礼,以诏仪容、辞令、揖让之节。”郑玄注:“出接宾客曰槟,入赞礼曰相。以诏者,以礼告王。”

周代秋官有司仪上士八人、中士十六人,汉代大鸿胪有理礼郎,此后无闻。北魏置司仪官,北齐改司仪署,隋唐沿置,属鸿胪寺,掌凶礼丧葬之事。宋代以后不设职官,明代的司仪主管陈设引奏礼仪,清代废除。[1][2][3]

外语“master of ceremonies”起源于5世纪的天主教会,是教宗府英语Papal household的官员,负责处理涉及教宗的弥撒,也可能参与宗座、教宗府或其他部门的礼仪工作。

儒家祭典[编辑]

中国传统祭祀典礼的司仪称为“通”、引导者称为“引”、复诵仪节程序者称为“赞”,专事协助行礼者进行应对的礼节,是由儒生来负责担任。[4]祭孔大典的大型祭祀典礼,设有通赞(司仪)2人、引赞(配合通赞的执事人员)10人、礼生(其余执事人员)52人,台北孔庙将这64人并称为礼生。[5]

天主教会[编辑]

天主教会的教宗礼仪长负责处理涉及教宗的弥撒,也可能参与宗座教宗府英语Papal household或其他部门的礼仪工作。

宫廷[编辑]

现代,一些国家的宫廷仍另行设有司仪官(或类似名称)的职位,负责君主加冕和接待外国大使的礼仪。

骑士团[编辑]

许多古老的骑士团仍然保留传统的司仪官,这种传统也在近现代的兄弟会英语Fraternal order中盛行。

婚丧喜庆活动[编辑]

婚礼丧礼、喜事、庆典、尾牙、宴会等活动的主持人也称为司仪,须要引导有关活动的进行,并熟悉各项仪节的程序、内涵和用语,有时候还要代表款待人讲话;除此之外,也要有掌控时间、处理突发状况和营造不同现场气氛的应变能力。他们带动气氛的能力,令参与者可以融入活动的气氛。

另见[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周礼·秋官·司寇》:“司仪,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
  2. ^ 通典·卷二十六·职官八》:“司仪署,周官有司仪上士、中士,汉大鸿胪有理礼郎,自后无闻。后魏置司仪官。北齐置署令、丞。后周置上士等员。隋如北齐。大唐因之,置令、丞各一人,掌凶事仪式及丧葬之事。”
  3. ^ 明史·卷七十四·职官志三》:“司仪,典陈设、引奏,外吏来朝,必先演仪于寺。”
  4. ^ 禮生, 台湾大百科全书 (中华民国文化部), [2017-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2) 
  5. ^ 祭祀人員, 台北市孔庙儒学文化网, [2017-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2)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