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和平村旧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和平村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贵州省镇远县
分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1941~1944年
编号6-1052
认定时间2006年

和平村旧址,是一座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址分为前后院,占地逾6,000平方米,曾经是清朝晚期的衙门、以及中华民国成立初年的监狱,其后改为战俘收容所,用作收容侵华日军战俘。收容所共收押过逾600名日军战俘,一方面对他们施行思想转化,同时坚持善待俘虏;因此,不少俘虏的思想转为反对战争,部分人从事反战工作,瓦解侵华日军的士气。最终,收容所在1944年迁至重庆,并在1946年被撤销。和平村旧址是中国大陆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日军战俘收容所,在200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编辑]
战俘获发日用品

和平村旧址本来是清朝晚期镇远总兵署的中衡衙门,在中华民国成立初年改建为贵州省第二模范监狱[1]中国抗日战争在1937年爆发后,湖南常德成立了一座俘虏收容所,收容长江以南俘获的侵华日军战俘;其后,收容所在同年迁至贵州省第二模范监狱[2]

收容所坚持善待俘虏,容许关押在内的日军战俘读书、看报,并设法改善他们的伙食[3]。根据战后在和平村旧址设立的博物馆,有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人员称赞这收容所是他看过最有秩序的俘虏收容所;另一名国际红十字会人员形容,战俘们伙食足够,可以运动和散步,心情愉快[4]。一名在战时曾经到访收容所的老人忆述,战俘每天定时用餐三次,可以在收容所打棒球;部分战俘会集体出行,平常不会与民众交流,但是在星期五则会出售自己制作的工艺品,并获得全数盈利[5]。收容所亦会对俘虏施行学校教育模式的思想转化[4]

由于收容所的战俘受到所方优待,不少人的思想转为反对战争,但仍有战俘反抗[6]。1941年,日本共产党成员、反战作家鹿地亘日语鹿地亘伉俪在周恩来郭沫若等人的推动下组织收容所内的部分日军俘虏成立“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和平村训练班”(后来改称为“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和平村工作队”),其中“和平村”一名由鹿地亘提出,成员最多的时候有137人[7]。他们编写反战宣传品、在前线喊话反对战争、演出宣传反战的话剧,瓦解侵华日军的士气,并提供个人资料以供情报之用,有三名战俘向日军喊话时遇难[3][6][7]。另一边厢,大部分“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会西南支部”成员因被指亲共而被国民政府关押于和平村,但他们在此得到鹿地亘及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指导,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著作,并参与反战工作[8]

1942年,赴中国大陆参与抗战的台湾人康大川来到和平村,推动对日军战俘的思想改造,组织“反战盟员训练”;他又改善和平村营养和医疗卫生欠佳的情况,组织战俘打井取水、采摘野果野菜,又修建一座可供日本俘虏泡澡浴室[6]

收容所先后收押过逾600名日军战俘[6]。1944年,随着侵华日军攻入贵州独山中华民国军政部把俘虏收容所迁至重庆;1946年,收容所被撤销,全数在华日军战俘遭到遣返[3][6]。同时,137名“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成员则以“长谷川特种部队”的名义回国,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完结后推动成立中日友好组织,并分别在1982年、1985年及1987年三度造访和平村旧址[3][7]

结构

[编辑]

和平村旧址位于贵州镇远和平街南端、西门街附近,占地逾6,000平方米[a],正门面向街道[3][7][9][10]。旧址分为前后院,围墙以黄泥砌成[3]。前院的楼下大厅关押遵守规则、不滋事的战俘,楼上的办公楼设有办公室、职员室、研究班、新生班等;后院则有医务室、食堂、厨房、病房、防空洞等设施,当中防空洞用作扣押反抗的俘虏[6][10]

保护

[编辑]

和平村是中国大陆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日军战俘收容所[1]。1980年代初,当地政府与部分“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前成员合作修缮和平村旧址,按原貌修复大礼堂等建筑物,并进行布置、陈列[7]。旧址设立了陈列室,有讲解员负责接待访客[6]。和平村旧址在200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2月开始对全国免费开放参观,并在2010年3月成为贵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根据2015年9月的数据,旧址每天平均接待500多人次的游客,他们来自加拿大日本美国英国等地[5]

文化影响

[编辑]

电视剧和平村》由杭州好消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贵州省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制作,讲述抗战时在和平村里发生的故事,演员包括尤勇王奎荣韩童生白庆琳等;拍摄工作在2010年进行,剧组在浙江省修建了一座比照和平村旧址而建的实景[11]

参注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具体面积有争议,一说是6,192平方米,另一说为6,422平方米。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高华 (编); 陈康清 (编); 张齐. 镇远和平村入选国家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人民网. 贵州日报. [2016-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26). 
  2. ^ 中国国家文物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辑委员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六批. 文物出版社. : 418. 
  3. ^ 3.0 3.1 3.2 3.3 3.4 3.5 杨柳. 「和平村」日俘讀書看報 伙食好過國軍. 明报. 2015-08-09 [2016-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26). 
  4. ^ 4.0 4.1 第二单元 优待 感化. 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上展馆. [2016-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26). 
  5. ^ 5.0 5.1 张伟. 贵州边陲重镇镇远和平村里的“和平”记忆. 中国新闻网. 2015-09-01 [2016-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26).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徐悦. 貴州和平村 日俘再生地. 文汇报. 2015-09-07 [2016-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26). 
  7. ^ 7.0 7.1 7.2 7.3 7.4 吴家迎. 【与我们并肩抗战的外籍人士】实物系列:镇远和平村. 国际在线. 2015-07-03 [2016-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26). 
  8. ^ 谢素香 (编). 贵州镇远“和平村”. 新华网. 2015-05-24 [2016-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28). 
  9. ^ 镇远县“和平村”旧址简介. 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上展馆. [2016-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28). 
  10. ^ 10.0 10.1 胡月军. 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院组织青年职工参观“和平村”.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2016-05-05 [2016-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28). 
  11. ^ 吕美琪 (编); 郭鸿静. 剧组比照镇远和平村搭建价值百万实景. 金黔在线. 2010-07-16 [2016-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