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小行星群列表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小行星群是指轨道大致相似的小行星群体。成员之间通常是不相关的,不像小行星家族,后者通常是由一颗小行星的解体引起的。按照惯例,以被发现的第一个成员的名字命名这一组小行星,而这个成员通常是群组里最大的。

成组飞向地球轨道[编辑]

围绕太阳运行的小行星相对较少。其中几个群体现时是假设性的,尚未发现任何成员;因此,它们的名字是临时的。

  • 祝融型小行星是完全在水星轨道内运行的假想小行星(远日点小于0.3874 AU)。已经对祝融型小行星进行了一些搜索,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
  • 爱洛查赫妮姆型小行星(之前命名为瓦提拉)是完全在金星轨道内运行的小行星(远日点小于0.718 AU)。截至2022年,已知只有一颗这样的小行星:(594913) 爱洛查赫妮姆
  • 阿提娜型小行星(阿波希利型小行星;地球轨道内侧的小行星)是一小群已知的小行星,其远日点小于0.983 AU,这意味着它们完全在地球轨道内侧运行。该型小行星以其第一颗已确认成员的名字,(163693) 阿提娜命名。截至2020年,该型小行星已有36名成员,其中6名成员已编号[1]
  • 水星轨道穿越小行星近日点在水星轨道内侧的小行星。即近日点小于0.3075天文单位的小行星。
  • 金星轨道穿越小行星近日点在金星轨道内侧的小行星。即近日点小于0.7184天文单位的小行星。这一型包括远日点大于0.7184天单位的水星轨道穿越小行星。除了(594913) 爱洛查赫妮姆,所有已知的水星轨道穿越小行星,都满足这一条件。(594913) 爱洛查赫妮姆的远日点小于金星的近日点,近日点略小于水星的远日点。
  • 越地小行星的近日点小于地球的近日点0.9833 AU。这一组包括上面的水星和金星轨道穿越者,但排除阿提娜型小行星。它们还分为
  • 阿周那型小行星有点模糊地定义为具有与地球相似的轨道;即具有约1AU的平均轨道半径并且具有低离心率和倾角[2]。由于这个定义的模糊性,一些属于阿提娜阿莫尔阿波罗阿登群的小行星也可以被归类为阿周那型小行星。该术语(名称)由太空监视引入,并不指现有的小行星群;阿周那型的例子包括1991 VG小行星。
  • 地球特洛伊是位于地日系统的L4L5拉格朗日点的小行星。从地球表面观察到,它们在天空中的位置将固定在太阳东西约60度处,由于人们倾向于以更大的离日度搜索小行星,因此很少在这些位置进行搜索。少数已知的地球特洛伊小型星是2010 TK72020 XL5
  • 近地小行星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术语,泛指轨道接近地球的小行星。它几乎包括了上述所有的小行星群,以及阿莫尔型小行星

成群结队地前往火星轨道[编辑]

小行星带[编辑]

直方图显示了四个最突出的柯克伍德空隙,并可能划分为内部、中间和外部主小行星带的小行星:
  主带内侧的小行星(a < 2.5 AU
  主带中间的小行星(2.5 AU < a < 2.82 AU)
  主带外侧的小行星(a > 2.82 AU)
聚集在木星轨道上的小行星群。小行星带显示为红色。

绝大多数已知的小行星轨道位于火星木星的轨道之间,大致在2到4AU之间。由于木星引力的影响,这些小行星无法形成行星。木星的引力影响,通过轨道共振,清出了小行星带中的柯克伍德空隙,该空隙于1874年首次被丹尼尔·柯克伍德识别出来。

小行星密度最高的区域(位于2.06和3.27 AU的柯克伍德空隙之间,离心率低于约0.3,倾角小于30°)被称为主小行星带。柯克伍德空隙可以进一步细分为:

  • 内侧小行星带:由于3:1的木星轨道共振,最强大的柯克伍德缺口内 2.50 AU。最大的成员是灶神星
    • 它显然还包括一个被称为主带小行星I的群,它们的半长轴在2.3 AU到2.5 AU之间,倾角小于18°。
  • 中间小行星带:轨道与木星有着3:1和5:2之间的共振,后者在2.82天文单位。最大的成员是谷神星(矮行星)。这一群显然还分为:
    • 主带小行星IIa:其半长轴在2.5 AU和2.706 AU之间,倾角小于33°。
    • 主带小行星IIb:半长轴在2.706 AU和2.82 AU之间,倾角小于33°。
  • 外侧小行星带:轨道与木星在5:2和2:1之间共振。最大的成员是(10) 健神星。这一群体显然又分为:
    • 主带小行星IIIa:其半长轴在2.82 AU和3.03 AU之间,离心率小于0.35,倾角小于30°。
    • 主带小行星IIIb:其半长轴在3.03 AU和3.27 AU之间,离心率小于0.35,倾角小于30°。

木星轨道上的其它群体[编辑]

主小行星带外有许多或多或少不同的小行星群,可以通过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或几个轨道元素的特定组合来区分:

  • 匈牙利族:平均轨道半径在1.78 AU到2 AU之间,离心率小于0.18,倾角在16°到34°之间。它们以(434) 匈牙利命名,位于火星轨道外,可能与木星9:2共振或火星3:2共振导致。
  • 福后星族:平均轨道半径在2.25 AU到2.5 AU之间,离心率大于0.1,倾角在18°到32°之间。一些来源将福后星族小行星与匈牙利族小行星归为一类,但这两类小行星之间的分裂是真实的,都是由与木星4:1的共振引起的。这一族以(25) 福后星命名。
  • 艾琳达族:平均轨道半径2.5 AU和0.4至大概0.65的离心率。这些天体与木星的共振为3:1,与地球的共振为4:1。许多艾琳达族小行星的近日点非常靠近地球轨道,因此很难观测到。艾琳达族小行星“不”在稳定的轨道上,最终将与木星或类地行星相撞。这一族以(887) 艾琳达命名。
  • 智神星族:小行星的平均轨道半径在2.7到2.8 AU之间,倾角在30°到38°之间。以(2) 智神星命名。
  • 格里夸族:轨道半径在3.1 AU和3.27 AU之间,离心率大于0.35。这些小行星与木星处于稳定的2:1天平动,处于高倾角轨道。到目前为止,已知的大约有5到10颗,其中(1362) 格里夸(8373) Stephenguld最为突出。
  • 原神星族:平均轨道半径在3.27AU和3.7AU之间[3],离心率小于0.3[4],轨道倾角小于30°[3]。这个小行星族似乎聚集在与木星7:4共振的周围。以(65) 原神星命名[4]
  • 希尔达族:平均轨道半径在3.7 AU和4.2 AU之间,离心率大于0.07,倾角小于20°。这些小行星与木星形成3:2的共振。以(153) 希尔达命名。
  • 图勒族:与木星处于4:3的共振,并且以(279) 图勒命名该族。本族的小行星还有(186024) 2001 QG207(185290) 2006 UB219[5]
  • 木星特洛伊:平均轨道半径在5.05 AU和5.4 AU之间,位于木星前后60°处的两个拉格朗日点周围的细长弯曲区域。以传说中的特洛伊战争的两个对立阵营命名前后两群;前导点为L4,称为希腊群,后随点为L5,称为特洛伊群。以传说中的特洛伊战争的两个对立阵营命名前后两群,各除了一个例外,每个节点中的对象都是以冲突方的成员命名的。(617) 帕特罗克洛斯在特洛伊群和(624) 赫克特在希腊群,被刻意放置在敌方阵营作为俘虏。

在希尔达族和木星特洛伊之间有一个禁区(粗略地在4.05至4.94 AU)。除了(279) 图勒和228颗轨道看起来大多不稳定的物体外,木星的引力已经将所有物体都扫出了这个区域。

木星轨道以外的群体[编辑]

木星轨道以外的大多数小行星被认为是由和其他挥发物组成。许多与彗星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它们轨道的近日点距离太阳太远,无法产生明显的尾巴。

  • 达摩克族:以5335达摩克利斯命名,也称为“欧特特云群”。它们被定义为从欧特云“落下”的物体,因此它们的远日点通常仍在天王星之外,但它们的近日点位于内太阳系。它们有很高的离心率,有时也有很大的倾角,包括逆行轨道。这个群的定义有些模糊,可能与彗星有很大的重叠。
  • 半人马族:其平均轨道半径大致在5.4AU和30AU之间。它们现时被认为是跨海王星天体在遭遇气态巨星后“坠落”的。第一颗被确认的是(2060) 凯龙(944) 希达戈以前已被发现,但没有被确认为一颗不同的轨道类别)。

海王星轨道上或轨道外的群[编辑]

  • 海王星特洛伊:截至2020年2月,共有29颗天体。第一颗被发现的是2001 QR322
  • 海王星外天体(TNOs):是指平均轨道半径大于30 AU的任何东西。这种分类包括古柏带天体(KBO)、离散盘和欧特云。
    • 古柏带天体从大约30 AU延伸到50 AU,并分为以下子类别:
      • 共振天体:占据与海王星的轨道共振,不包括海王星特洛伊的1:1共振。
        • 冥族小天体:是迄今为止最常见的共振KBO,就像冥王星一样,与海王星有2:3的共振。这样一颗天体的近日点往往靠近海王星的轨道(就像冥王星一样),但当天体到达近日点时,海王星是在天体前方90度和后方90度之间交替,因此没有碰撞的机会。MPC将任何平均轨道半径在39 AU和40.5 AU之间的天体定义为冥族小天体。(90482) 亡神星(28978) 伊克西翁是这群中已知最明亮的。
        • 其他共振:在1:2共振中有几个已知的天体,被称为“twotinos”,平均轨道半径为47.7 AU,离心率为0.37。在2:5(55 AU的平均轨道半径)、4:7、4:5、3:10、3:5和3:4共振等共振中有几个天体。2:5共振中最大的是 (84522) 2002 TC302,3:10共振中最大的是(225088) 共工星
      • 传统古柏带天体:也称为QB1天体(Cubewano,以(15760) 阿尔比恩命名,从1992年发现到2018年命名,其临时名称为(15760) 1992 QB1),平均轨道半径在大约40.5 AU和47 AU之间。QB1是古柏带中的天体,它们没有被离散,也没有与海王星共振。最大的是鸟神星
    • 离散盘天体(SDOs):与QB1和共振天体不同,通常具有高倾角、高离心率的轨道,其近日点距离海王星轨道不远。它们被认为是遇到海王星的天体,而被从原本靠近黄道且更圆的轨道“散射”。已知质量最大的矮行星阋神星属于这一类。
      • 独立天体(扩展离散盘):通常高度椭圆,非常大的轨道高达几百AU,近日点离海王星的轨道太远,无法发生任何重大的相互作用。扩展离散盘的一个更典型的成员是(148209) 2000 CR105。.
        • 类赛德娜天体:近日点离海王星轨道很远的天体。这个群体是以最著名的成员(90377) 赛德娜命名的。截至2020年,这一类别中只有4颗天体被确认,但据怀疑还有更多。
    • 欧特云是一个假设的彗星云,平均轨道半径约在50,000 AU到100,000 AU之间。尚未检测到欧特云的天体;这种分类的存在只是从间接证据中推断出来的。一些天文学家已经初步将(90377) 赛德娜与内欧特云联系起来。

相关条目[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JPL Small-Body Database Search Engine: Q < 0.983 (AU). JPL Solar System Dynamics. [21 December 2017]. 
  2. ^ de la Fuente Marcos, C.; de la Fuente Marcos, R. Geometric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Arjuna orbital domain. Astronomische Nachrichten. February 12, 2015, 336 (1): 5–22. Bibcode:2015AN....336....5D. arXiv:1410.4104可免费查阅. doi:10.1002/asna.201412133. 
  3. ^ 3.0 3.1 Carruba, V.; Domingos, R. C.; Nesvorný, D.; Roig, F.; Huaman, M. E.; Souami, D. A multidomain approach to asteroid families' identification.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August 2013, 433 (3): 2075–2096. Bibcode:2013MNRAS.433.2075C. S2CID 118511004. arXiv:1305.4847可免费查阅. doi:10.1093/mnras/stt884. 
  4. ^ 4.0 4.1 Elkins-Tanton, Linda T. Linda T. Elkins-Tanton – Asteroids, Meteorites, and Comets (2010) – Page 96 (Google Books). Infobase. 2010. ISBN 978-1-4381-3186-3. 
  5. ^ Brož, M.; Vokrouhlický, D. Asteroid families in the first-order resonances with Jupiter.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2008, 390 (2): 715–732. Bibcode:2008MNRAS.390..715B. arXiv:1104.4004可免费查阅. doi:10.1111/j.1365-2966.2008.13764.x.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