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西寮遗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寮遗址目前发现的史前阶段文化层,包括茑松文化大湖文化。而旧台南县平原地区的茑松文化,当属西拉雅祖先的遗留,因此可以说西寮遗址是西拉雅族祖先所留下的遗址之一。

西寮遗址位于当时台南县下营乡麻豆镇(今台南市下营区与麻豆区)所在的曾文溪北岸冲积平原,是1992年11月12日由刘益昌主持“东西向快速道路玉井—北门线计划”环境影响评估调查工作发现的遗址。2006年5月8日由交通部公路总局东西向快速公路高南区工程处委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进行遗址受工程影响部分抢救工作,发掘工作至目前仍持续进行。由于快速道路几乎由西北向东南穿越西寮遗址,因此发掘深坑所显示的资料几乎呈现等距、系统性抽样的状态。此遗址的发掘,使原本认知属于茑松文化的单一文化层,新增了底层叠压有大湖文化的认识,且遗址地层叠压所见的大水冲积堆积土层与文化层互层的现象,对本遗址聚落组成背后之影响因素,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环境背景参考依据。

西寮遗址分为三区:遗物遗迹集中区、聚落边缘特定功能区、聚落周边活动区。遗物遗迹集中区出土相当大量的塘与灰坑遗迹,从柱洞遗迹的分布以及坑面圈状黑土区的出土状,初步显示这里的建筑遗构可能是以干栏式建构而成的圆形住屋。探坑的灰坑有明显遭大水冲积淤积黄土黄土覆盖后,再次利用的情况,出现早晚不同阶段重复利用且间隔时间不长、型态相同的现象,故推测使用的人极有可能是同一群人,于大水冲积暂时搬离,大水冲积稳定后,又回到原址。本区域是当时人主要的居住区域。

聚落边缘特定功能区,与遗物遗迹集中区隔着一条宽约15米的溪流河道,有墓葬、大片火烧土与取土区等遗迹。墓葬遗迹均为头向朝北,以仰身直肢葬为主要的埋葬形式,并有少数俯身葬及一具不正常埋葬的形式。本区出土遗物不多,且小区块集中的现象,并非当时人主要居住的范围,但不排除该区域周遭有小规模占居,或充作其他功能区使用的可能。

“聚落周边活动区”与“聚落边缘特定功能区”并非绝对的分隔。探坑东侧发现大量似遭人为刻意清理的环状堆积贝冢。本区域已更为远离聚落中心区,而为农耕为主的区域,出土遗物相当零星。较特殊者为P31探坑,其所在区域出土较大量的文化遗物与遗迹,极有可能为当时人群重要的聚会或宗教仪式场所。

西寮遗址似乎以聚落为中心,向外逐渐扩散其不同生活区域,并形成带状分布。与文献记载的西拉雅族资料相互比对,西寮可能是一个面积广大的园艺式聚落,聚落房屋集中区的外围有不同功能的区域,此区域可能为聚落主要范围,更外围的农业区有田间小屋,显然是文献记载,聚落内年纪较大的夫妇通常迁移到聚落外围的耕作地,居住在小田寮的景象。

参考文献

[编辑]
  • 刘益昌与颜廷伃,〈从西寮遗址发掘谈茑松文化的聚落型态〉,《再现西拉雅—2007台南地区平埔族群学术研讨会》,新营:台南县政府,200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