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的旁遮普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富汗的旁遮普人,是具有旁遮普血统的阿富汗居民。历史上,该国有一个小型旁遮普社区,主要由阿富汗锡克教徒和印度教徒组成(少数是穆斯林)。

历史[编辑]

旁遮普邦位于普什图地区的东部,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与阿富汗接壤。几个世纪以来,以现代阿富汗为中心的王朝向旁遮普邦扩张,如贵霜帝国、基达拉匈人、嚈哒伽色尼王朝古尔王朝卡尔吉王朝杜兰尼帝国。这两个地区共有的其他王国包括印度-斯基泰人、印度-帕提亚人和喀布尔沙希人。恩格斯在1857年对J.W.凯伊(J.W. Kaye)的《阿富汗战争》(The Afghan War)的评论中,将阿富汗描述为“一个幅员辽阔的亚洲国家”,其中“以前包括......旁遮普邦的相当一部分。在19世纪,起源于旁遮普地区锡克帝国对阿富汗边境进行了一系列入侵,占领了开伯尔山口的大片领土。

阿富汗锡克教的历史被认为可以追溯到200到500年前。然而,并非所有锡克教徒都是旁遮普人。包括少数当地人,他们的祖先在15世纪古鲁那纳克远访喀布尔期间接受了锡克教。在18世纪,来自旁遮普邦的印度教卡特里种姓商人定居在阿富汗,并主导了区域贸易(主要是马匹)。在1940年代,阿富汗的锡克教徒和印度教徒人口可能多达250,000人。一些来自旁遮普邦北部波托哈尔的锡克教徒在逃离印巴分治期间的暴力时抵达阿富汗。

人口[编辑]

在1990年代之前,阿富汗的旁遮普锡克教徒和印度教徒的人口高达100,000人,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和随后的内战引发了大规模的人口外流,社区急剧下降。大多数人移民到巴基斯坦或印度,而其他人则在北美和欧洲重新定居。目前人口约为3,000人。大多数人住在喀布尔。在塔利班政权期间,锡克教徒和印度教徒被迫佩戴黄色臂章进行身份识别,并在他们的房屋上悬挂黄色旗帜。一些歧视仍然存在,因为他们经常被禁止从事政府工作,被视为移民或受到赎金威胁,因为他们被认为是富有的。

文化[编辑]

大多数阿富汗锡克教徒和印度教徒采用阿富汗习俗并融入当地文化(但仍行火葬),讲普什图语或达里语。然而,旁遮普语仍然被一些人在家里使用。人们一直在努力向年轻一代教授旁遮普语,因为它也是锡克教宗教文本的语言。阿富汗政府在喀布尔和贾拉拉巴德开设了两所旁遮普学校,为锡克人社区提供了便利。

参考[编辑]

Effendi, M.Y. (2007). Punjab Cavalry: Evolution, Role, Organisation and Tactical Doctrine 11 Cavalry, Frontier Force, 1849-197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30. ISBN 9780195472035. Before 1894, the Afghan border ran along the boundary of the trans-Indus frontier districts, formerly occupied by the Sikhs, and was virtually defined by the extreme limits of the Indus plain's westward ext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