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襄王
魏襄王 | |||||||||
---|---|---|---|---|---|---|---|---|---|
统治 | 前318年—前296年 | ||||||||
出生 | ? | ||||||||
逝世 | 前296年 | ||||||||
安葬 | 不明 | ||||||||
| |||||||||
政权 | 魏国 |
魏襄王(?—前296年),姬姓,魏氏,名嗣,魏惠王之子。魏襄王元年(前318年),魏、韩、赵、楚、燕五国合纵攻秦,不克而返。惠施为魏出使楚国。前296年魏襄王薨,子昭王立。
西晋太康二年(279年),汲郡人不准掘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这些竹书包括了魏襄王时期魏国人撰写的史书《竹书纪年》以及《穆天子传》、《琐语》等书,《竹书纪年》较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更准确。
生平
[编辑]魏惠王后元十六年(前319年),其父魏罃逝世,嗣位魏王,史称魏襄王。
襄王元年(前318年),各国在不断受挫后醒悟,重提公孙衍倡议,但早已瓦解的南北合纵,由楚怀王芈槐担任盟主,集结赵、魏、韩、燕、齐五国共同攻击秦国。齐国采用田文谋略,答应出兵,却命远征军行动愈加迟缓。五国联军抵达函谷关却不同心,各国皆欲保实力,既不敢也不愿先攻。数天后,秦国守将严君疾出奇兵切断楚国粮道,楚军因乏食先撤,其他四国亦随之撤军。
襄王二年(前317年),在魏国宰相张仪建议下宣布退出南北合纵,请张仪担任中间人与秦国和解;张仪辞去宰相职务,返回秦国。
襄王五年(前314年),秦国因其境内魏人叛乱,遣军攻占曲沃,而把住户全部逐回。
襄王七年(前312年),趁楚国新败之余,遣军攻击楚国,抵达邓城。
襄王九年(前310年),遭齐国遣军攻击,在张仪设计游说下班师,任命张仪担任宰相(一年病逝);与秦王荡在临晋举行高阶层会议。
襄王十一年(前308年),与秦国在应城举行高阶层会议;与秦国联合攻击韩国。
襄王十三年(前306年),遭秦国严君疾、甘茂率军攻击,军抵蒲阪而甘茂因故逃亡,严君疾不能独进而讲和撤退;赵武灵王赵雍派富丁出使交流。
襄王十六年(前303年),遭秦国遣军攻占蒲阪、阳晋、封陵;与齐、韩二国联合出兵,对楚国作惩罚性攻击(因楚背叛南北合纵),在秦国派客卿通(姓不详)率军助楚赴援下撤退。
襄王十七年(前302年),与秦昭襄王、韩王子韩婴在临晋举行高阶层会议,秦国把蒲阪归还。
襄王十八年(前301年),与秦国庶长奂及韩、齐二国会合攻击楚国,在重丘会战大败楚军。
襄王二十年(前299年),与齐湣王田地在韩国首都新郑举行高阶层会议。
襄王二十三年(前296年),各国再起反应重组南北合纵,与齐、韩、赵、宋四国联军攻击秦国,军抵盐氏即行撤退,秦国归还封陵谋求和解;逝世后由其子魏遫继位,是为昭王。
魏哀侯
[编辑]据《史记》记载,魏哀侯名政,魏襄侯之子,前317年立为太子。其子魏遫即位为魏昭王之后,追封谥号为哀王。
魏惠王于三十六年(前334年)称王,改元重新纪年。司马迁误以为魏惠王于三十六年病逝,将魏惠侯后元十六年(前334年至前319年)误记为魏襄王在位时间,另设魏哀侯填补魏襄侯二十三年在位时间(前318年至前296年)。
据《竹书纪年》可知魏哀王即魏襄王。
影视形象
[编辑]在位年与西历对照表
[编辑]前任: 父魏惠王 |
魏国君主 前318年—前296年 |
继任: 子魏昭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