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洋
外观
下南洋指的是发生在清末中华民国大陆时期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由于自晚清列强侵略至民国时期军阀混战至国共内战等原因迁徙至东南亚的一个中国人大规模移民现象,因此该事件也被闽南民系称为“过番客”或“过番”。[1]
日期 | 汉朝 郑和下西洋(明朝) 清末 中华民国初年 |
---|---|
时间 | (汉朝时期,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清末民初) |
持续时间 | (广义上) |
地点 | 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南亚各国 |
别名 | 过番客,过番 |
类型 | 中国人大规模移民现象 |
起因 | 清末战乱,民初军阀割据混战 |
历史
[编辑]中国人下南洋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汉代至清末民初,而中国人下南洋主要是以经商,打工为主。
汉朝
[编辑]根据明朝《永乐大典》记载,“晋书地道记曰。朱吴县属日南郡。去郡二百里。北县民汉时不堪。二千石长吏调求引屈都干为国。”(屈都干即现今的登嘉楼州)。[2]
明朝
[编辑]明朝永乐时期由于郑和七下西洋,则其中亦通过马六甲王朝与亚齐苏丹国。后期有部分水手和明朝商人在当地同当地人通婚,最终于当地定居。其统称为“峇峇娘惹”,别称为“海峡华人”。
清末
[编辑]清末时期为汉人下南洋的大规模时期,咸丰十年(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后。根据条约记载“允许中国人出外打工”,而1860年后由于闽粤两省出现饥荒和内乱。因而最终选择下南洋谋生,而在下南洋后则是大多从事苦力与矿工。[3]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
[编辑]民国初年
[编辑]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临时政府颁布《禁止买卖人口令》[4]至此中国境内卖猪仔就此结束,1916年(民国5年),马来亚乃至其各英属殖民地率先废黜契约劳工制。至此宣告猪仔制度之终结。
1920年代至1930年代
[编辑]1926年(民国15年)至1937年(民国26年)为第二次下南洋大规模时期,由于军阀割据出现混战与国共内战等影响。导致中国各地内乱同天灾频繁,后期日本趁势攻占中国。最终亦导致出现第二次大规模迁徙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编辑]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代,由于中国人的落叶归根意识逐渐崛起。再加上当地局势已经逐渐平稳后,续近近百年的“下南洋”亦告结束。
影响
[编辑]参见
[编辑]参考来源
[编辑]- ^ 从侨批看华侨“下南洋”之路. 中国侨网. [2017-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3).
- ^ Page:永樂大典11140.pdf/14. 维基文库.
- ^ 孫和聲:華族下南洋. 东方日报. [2020-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7).
- ^ 大總統令內務部禁止買賣人口文. 维基文库. 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