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元彧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元彧(?—530年),字文若,原名,原字仕明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太武帝拓跋焘玄孙,济南康王元昌之子。

元彧自小就与堂兄安丰王元延明、中山王元熙都以宗室的身份博通古史有文学才能而齐名,尚书郎范阳卢道将吏部尚书清河崔休说:“三人的才学虽然不分高低,但安丰王不善于辩论,中山王是非太多,都不如济南王风流儒雅[1][2]。”

元彧当时侍中穆绍与彧同署,因避穆绍父穆亮名讳,启求皇帝下诏改名。皇帝因元彧风神运吐,常自以比荀文若,所以下诏可更名彧,以取定体相伦之美。元彧要求恢复本身封地,皇帝亦下诏准许复封临淮,寄食相州魏郡。又长兼御史中尉。元彧以为因是皇亲而得到此地位,所以不谢。积累年资而被迁为侍中、卫将军、左光禄大夫,兼尚书左仆射。后以本官为东道行台。后来尔朱荣攻入洛阳,杀害元氏宗室,元彧抚膺恸哭,遂投奔至南梁。梁武帝遣其舍人陈建孙迎接,并观察元彧的为人。陈建孙称元彧风神闲俊。梁武帝早前亦闻其名,非常器重他,他亦待。接见元彧于乐游园,因而设宴乐。元彧听闻声音歔欷,流了涕泪,梁武帝因此不乐。自前后奔叛,皆候旨称魏为伪,唯独元彧上表启奏时常仍以魏临淮王为号。梁武帝体会元彧的雅性,并没有责罚。后来知道庄帝践阼继位,元彧以母老请还,辞旨非常恳切。梁武帝怜惜其才能,又难违其意,遂遣其仆射徐勉私自劝元彧留下。但是元彧去此意坚决,梁武帝乃以厚礼遣回[3]。元彧为人至孝。自己经历违离,又很久没有进食酒肉,以致其容貌非常憔悴。历位尚书令、大司马,兼录尚书。

后来魏孝庄帝元子攸追尊父亲彭城武宣王元勰为文穆皇帝,庙号肃祖,母李媛华为文穆皇后,将他们的神主迁到太庙,又以魏孝文帝为伯考。元彧表谏阻止,但是当时孝庄帝心意坚决,朝臣无人敢上言,唯独元彧与吏部尚书李神俊上表劝阻。孝庄帝下诏认为对其父文穆皇帝恭上尊号是因考虑依循旧有的模范而为,并无不妥。孝庄帝既因受其诸位妹妹强逼请求。黄门侍郎常景、中书侍郎邢子才对此事也赞成。孝庄帝又追尊兄彭城王元劭为孝宣帝。元彧又再面谏阻止此等前所未有的尊封。但孝庄帝不听其劝告。及至神主入庙,孝庄帝复敕令百官陪从,依照乘舆之形式进行。元彧又再三以史无前例而上表阻止,又不被孝庄帝采纳。

尔朱荣死后,元彧出任司徒建明元年,尔朱兆率众杀至京城,元彧从东掖门逃亡,为尔朱兆部众所俘获。当拜见尔朱兆时,辞色不屈,被胡人殴打而薨。魏孝武帝末年,追赠元彧使持节、侍中、太保、领太尉公、录尚书事、大将军、都督定相二州诸军事、定州刺史,临淮王如故,谥号文穆。元彧俊美而有风韵,衣冠高雅,又博览群书,所以元彧的文藻,虽然已多数失传,仍有当世的文献流传。然而元彧居官时不能清白,所进举止于亲娅,为有识之士所讥讽。元彧无子,由其弟元孝友袭封临淮王。

参考

[编辑]
  1. ^ 《魏书·卷十八·列传第六》:少与从兄安丰王延明、中山王熙并以宗室博古文学齐名,时人莫能定其优劣。尚书郎范阳卢道将谓吏部清河崔休曰:“三人才学虽无优劣,然安丰少于造次,中山皂白太多,未若济南风流沉雅。”
  2. ^ 《北史·卷十六·列传第四》:少与从兄安丰王延明、中山王熙,并以宗室博古文学齐名,时人莫能定其优劣。尚书郎范阳卢道将谓吏部清河崔休曰:“三人才学虽并优美,然安丰少于造次,中山皂白太多,未若济南风流宽雅。”
  3. ^ 《梁书》卷3:〔大通二年〕六月丁亥,魏临淮王元彧求还本国,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