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怜经
《垂怜经》(又译怜悯颂,希腊语:Κύριε,拉丁语:Kyrie,意即求主),是基督教用于礼拜仪式的一首诗歌,亦是一般弥撒曲中的第1个乐章。
全曲的歌词只有三句,其中第一句和第三句是相同,而第二句亦只是把开始的“Kyrie”改为“Christe”,歌词的搭配正正反映基督宗教中对祈祷的态度-先向上主承认自己的过往的过失并祈求得到宽恕。
背景
[编辑]最早有文字记录与《垂怜经》相近的内容,可以追溯到2世纪时希腊哲学家兼历史学家阿里安,在他的《爱比克泰德的论证》(Discourses of Epictetus)中有提及过:“…我们祈求上主时,会请求主垂怜我们…”(《爱比克泰德的论证》II:7)[1]。另外,在圣经的旧约及新约中也有提及类近的内容,例如诗篇、以赛亚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及路加福音等。虽然在用字上有所不同,但所含的意思却是相同。
4世纪时,教会制定了《使徒宪典》,并将《垂怜经》确立并纳入于礼仪当中[1],一直维持至今。最初《垂怜经》内的内容比现时的为长,直至教宗额我略一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说希腊人做礼仪时,将《垂怜经》简化为只讲“Kyrie”和“eleison”时,觉得这样的做法不错,可以把咏唱的时间缩短以“放更多时间在祈祷上”[1][2],便提议先在平日的弥撒中引入简短化的《垂怜经》,后来变成现时的模式。
演绎方式
[编辑]在一般天主教弥撒中,《垂怜经》可以用颂唱的方法,或启应方式来处理。如果是启应方式,带领者会先读出第一句,会众接著重复带领者所读出的内容,换而言之,每句经文启应各读一次,共两次。至于颂唱形式,较常的做法是把每一句歌词颂唱三次,每一次代表三位一体中的圣父、圣子和圣灵。在《常用歌集》中,会于每一句的结尾以罗马数字3“iij”标示(例如上图)。除了三次之外,亦有颂唱两次(配合启应模式),对于一些较大规模的音乐型作品,重复的次数亦有所不同,但大前提是尽可能配合三位一体的概念,把重复次数控制在3的倍数为最佳。
经文
[编辑]希腊文
[编辑]Κύριε ἐλέησον
Χριστὲ ἐλέησον
Κύριε ἐλέησον
拉丁文
[编辑]Kyrie eleison
Christe eleison
Kyrie eleison.
英文(天主教版本)
[编辑]Lord, have mercy
Christ, have mercy
Lord, have mercy
英文( 圣公会版本)
[编辑]God, have mercy
Christ, have mercy
God, have mercy
中文(天主教版本)
[编辑]上主,求你垂怜
基督,求你垂怜
上主,求你垂怜
- 旧版礼仪书多采用“祢”,但现代亦常以“你”替代。
中文(圣公会版本)
[编辑]求主怜悯
求基督怜悯
求主怜悯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CATHOLIC ENCYCLOPEDIA: Kyrie Eleison. NEW ADVENT. [2017-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21).
- ^ Definitions for Medieval Christian Liturgy: Kyrie eleison. Yale University. [2017-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8).
天主教会弥撒的额我略圣歌 | |
---|---|
常用经文 | 垂怜经 | 光荣颂 | 信经 | 圣三颂(包涵迎主曲) | 羔羊颂 | 遣散礼 |
专用经文 | 进堂咏 | 集祷经 | 书信 | 福音前欢呼 | 福音 | 继抒咏 | 奉献咏 | 颂谢词 | 领主咏 | 领圣体后经 |
特殊形式罗马礼 | 升阶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