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爱德华二世 (电影)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爱德华二世
Edward II
电影海报
基本资料
导演戴力·渣文
监制史特夫·克拉克-霍尔
安东尼·鲁特英语Antony Root
编剧戴力·渣文
剧本肯·巴特勒
戴力·渣文
斯蒂芬·麦克布莱德
原著爱德华二世英语Edward II (play)
克里斯托弗·马洛作品
主演
配乐西门·费雪·特纳英语Simon Fisher Turner
摄影伊恩·威森英语Ian Wilson (cinematographer)
剪辑乔治·阿克斯英语George Akers
制片商BBC电影
片长90分钟
产地英国
语言英语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
  • 1991年10月18日 (1991-10-18)(英国)
  • 1992年3月20日 (1992-03-20)(纽约)
发行商沃克泰托电影公司
预算750,000英镑
票房694,438美元[1]

爱德华二世》(英语:Edward II)是一部于1991年上映的英国时代悲剧电影。该片由戴力·渣文执导,并由史帝芬·威汀顿英语Steven Waddington蒂达·史云顿安德鲁·蒂曼英语Andrew Tiernan主演。它改编自克里斯托弗·马洛同名戏剧英语Edward II (play)。剧情围绕英格兰爱德华二世第一代康沃尔伯爵皮尔斯·加韦斯顿的著迷而展开,而由于罗杰·莫蒂默的诡计而导致两人走向失败。

电影以后现代主义风格上演,使用当代和中世纪混合的道具、布景和服装(日期“1991”有一次出现在皇家声明中)。渣文还将戏剧中同性恋内容放在了首位,特别是增加了同性恋性爱场面,并将爱德华的军队描绘成抗议同性恋维权的人。

剧情

[编辑]

父亲去世后,爱德华二世被任命为国王,并召唤他的朋友和情人第一代康沃尔伯爵皮尔斯·加韦斯顿从国外流亡返回英国,并送给他礼物,头衔和永恒的爱。他们的关系是炽热而热情的,但却是整个王国八卦和嘲讽的焦点。回国后,加韦斯顿对温彻斯特主教进行了报复。温彻斯特主教曾亲自对他进行酷刑而导致他在上届统治期间被英国驱逐。爱德华的弟弟肯特是第一个反对加韦斯顿回来的人,许多人也有同样的意见,包括温彻斯特主教和负责该王国军事力量的莫蒂默伯爵。尽管如此,爱德华还是捍卫了自己的爱人,使其免受敌人的袭击。

爱德华是一名享乐者,并无法专心于国家事务,对他的朝廷(身穿正装的严肃男人和女人)感到烦乱和愤怒。伊莎贝拉女王是爱德华的法国妻子,竭尽全力将他从情人手中夺回,但丈夫却毫不留情地拒绝了她。伊莎贝拉渴望爱情,并对加韦斯顿发生兴趣,因为他通过在耳边窃窃私语激起了伊莎贝拉的欲望,然后嘲笑她有反应。

英俊、爱享乐和投机取巧的加韦斯顿排斥国王以外的所有人。他的敌人合力以王位与流放来威胁爱德华;爱德华被迫遵守他们的意愿把加韦斯顿送走。这对恋人分开时,安妮·蓝妮克丝翻唱了科尔·波特的《我们说再见的时光英语Ev'ry Time We Say Goodbye》。

女王希望加韦斯顿离开后可以与丈夫复合,但他再次拒绝了她。为了重拾丈夫对她的感情,她允许加韦斯顿回来。国王和他的爱人恢复了恋爱关系,但敌人却准备反击。

已成为情人的伊莎贝拉和莫蒂默计划通过爱德华和伊莎贝拉的小儿子来统治王国,也就是未来的爱德华三世。肯特试图拯救他的哥哥时,被伊莎贝拉谋杀。贵族们很快计划不仅要摆脱加韦斯顿,而且要摆脱国王。他们的领导人莫蒂默是一名军人并喜爱性虐待,他亲自折磨加夫斯顿和这对恋人的朋友斯宾塞(他称其为“女男孩”)而感到非常高兴。他们遭受酷刑的同时,警察与英国同性恋权利组织Outrage的成员正在发生冲突。

在加韦斯顿和斯宾塞被暗杀之后,在地牢中的爱德华受刑,被炽热的火杵刺穿身体。但这种可怕的命运原来是噩梦,而在囚中的国王从中醒来。刽子手到来时扔掉了他的致命武器,并亲了这个他原本要杀的人。

回到城堡,莫蒂默和伊莎贝拉的胜利是短暂的。国王的小儿子爱德华三世一直被父母忽略,并曾目睹了他们的争吵。最后,爱德华三世戴上了母亲的耳环和口红,并戴随身听听古典音乐时,走在囚禁他母亲和莫蒂默的笼子上。

角色

[编辑]

反响

[编辑]

电影获得好评。它目前在评价汇总网站烂番茄的“新鲜度”为100%[2]。《滚石》称其为“来自内心穿透的呐喊”[3],而《华盛顿邮报》称赞渣文“让故事精简和清晰,同时保留马洛充满诗意的语言”[4]。《观察家报》称其是“戴力·渣文最出色的电影”之一[5]。这部电影被认为是新酷儿电影英语New Queer Cinema的经典例子[6]

渣文对时代错误的使用引起了影评人的注意。《卫报》提到“历史与现代”时间线穿插在服装、爱德华二世军队的描绘,以及原声带[7]。后者有可能是时代错误中最令人震惊的,因为它被几篇文章提及,但并未遭受批评。《纽约时报》写道:“最奇怪的感动之一是出乎意料地出现了歌手安妮·蓝妮克丝低调吟唱科尔·波特的《我们说再见的时光》”[8]科尔·波特因为相同爱德华二世的酷儿生活风格而隐匿同性恋身份,因为“波特害怕公众知道了他的性取向可能会损害他的成功”[9]。跟爱德华二世相同,并“像许多男同性恋公众形象,波特为了方便娶了一名女性”[9]。《洛杉矶时报》反映出波特“意识到,如果你在好莱坞展示自我过多,很可能会失去工作——以及你的观众”[10]。然而,波特和爱德华二世不同的是,因为波特仍处于封闭状态,爱德华二世愿意担王位的风险与爱人加韦斯顿一起。渣文选择歌手安妮·蓝妮克丝唱波特的歌本身就是不合时宜的;这部电影提供了一个架构,其中两个不同的时间点交叉进行,分别是1944年和1991年,代表害怕酷儿的人[10],接著代表倡导LGBTQ+社区权利的人[11]。实际上,蓝妮克丝“在向科尔·波特致敬的提升爱滋病仪式的专辑《红热+蓝》之后,才在电影《爱德华二世》”演唱它[12]。不论波特与蓝妮克丝因何原因出现在电影中,均获得正面肯定。《华盛顿邮报》 写道,渣文的决定“让安妮·蓝妮克丝为即将分开的加韦斯顿和他的情人演唱小夜曲,并演唱科尔·波特的《我们说再见的时光》是一个绝妙的举动;这就是马罗遇见MTV”[12]

参考资料

[编辑]
  1. ^ Box Office Mojo上《爱德华二世》的资料(英文)
  2. ^ Edward II. [2020-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4). 
  3. ^ "Edward II" 2 April 199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2010-03-29
  4. ^ "Edward II" 10 April 199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2010-03-29
  5. ^ "Edward II" 28 March 201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2010-03-29
  6. ^ Aaron, Michele. New Queer Cinema: A Critical Reader.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4. 
  7. ^ Tunzelmann, Alex von. Edward II: Derek Jarman's striking reflection on homophobia. The Guardian. 2012-08-16 [2019-12-16].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6). 
  8. ^ Holden, Stephen. Review/Film; Historical Edward II and Gay Issues Today. The New York Times. 1992-03-20 [2019-12-16].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3) (美国英语). 
  9. ^ 9.0 9.1 Terence. Queers in History: June 9: Cole Porter, Songwriter. Queers in History. 2011-06-09 [2019-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3). 
  10. ^ 10.0 10.1 Cole Porter's Secret Life. Los Angeles Times. 2000-10-15 [2019-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3). 
  11. ^ Ditzian, Eric. Annie Lennox's 'HIV Positive' Shirt Explained. MTV News. [2019-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6) (英语). 
  12. ^ 12.0 12.1 "Ev'ry Time We Say Goodbye":Song History, Commentary, Discography, Performances on Video. greatamericansongbook.net. [2019-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1).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