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尸那罗结集
拘尸那罗结集是隋朝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录为西晋白法祖译[1]两卷《佛般泥洹经》和唐朝录为东晋失译两卷《般泥洹经》记载的极少被人提及[2]的一则传说,佛陀涅槃荼毘后八王分舍利,九十天后由拘尸那罗国王护持,于拘尸那罗城外修建的窣堵波旁边的精舍,举行了首次四阿含经结集。
结集
[编辑]这则传说没有提及王舍城、五百阿罗汉雨安居、阿难证阿罗汉果、优波离诵戒,《佛般泥洹经》:
“ | 鸠夷国王。立佛宗庙。精房禅室。凡有三千。诸比丘处其中。诵经坐禅。王遣大臣。臣名摩南。将兵三千。宿卫佛庙。大迦叶与阿那律。共报比丘僧。佛经结律。名四阿含。……沙门众曰。唯阿难知夫。四阿含。当由阿难出。大迦叶曰。阿难白衣。恐有贪意。不尽出经。众比丘曰。可以前事诘责阿难。当上阿难著于高床。诸贤者众自下问经。 | ” |
最独特之处是记载当时就在佛荼毘处将四阿含写为文字。《般泥洹经》:
“ | 四阿含文。各六十疋素。众比丘言。用写四文。当兴行于天下。故佛阇维处。自生四树。遂相捡敛。分别书佛十二部经。戒律法具。 | ” |
书写阿含经
[编辑]这项传说记载在这次集结中,当时就对佛所说法做了以文字作的记录,这就是四部阿含的经典全部的内容,当时每一部阿含皆以六十疋白色的布写成,成为后世流传的佛教三藏经典的一部份。《佛般泥洹经》[3]记载:
“ | 大迦叶贤圣众选罗汉得四十人,从阿难得四阿含,一阿含者六十疋素,写经未竟,佛宗庙中,自然生四名树,一树字迦栴,一树字迦比延,一树字阿货,一树字尼拘类。比丘僧言:“吾等慈心写四阿含,自然生四神妙之树,四阿含佛之道树也。”因相约束,受比丘僧,二百五十清净明戒,比丘尼戒五百事,优婆塞戒有五,优婆夷戒有十。写经竟,诸比丘僧各行经戒,转相教化千岁,千岁之中有持戒者,应在第四弥勒佛所,弥勒世尊当为天说经法。” | ” |
“ | “大迦叶即选众中四十应真,从阿难受得四阿含:一中阿含,二长阿含,三增一阿含,四杂阿含。此四文者,一为贪淫作,二为喜怒作,三为愚痴作,四为不孝不师作。四阿含文,各六十疋素。众比丘言:“用写四文,当兴行于天下。”故佛阇维处,自生四树,遂相捡敛,分别书佛十二部经。戒律法具,其在千岁中,持佛经戒者,后皆会生弥勒佛所,当从彼解度生死履。” | ” |
都明白记录这次集结已经将四阿含写下来,有人以此作为四阿含经一次写成,非经过以后的几次集结才完成的证据。
佛灭年代考证
[编辑]《佛般泥洹经》附记了佛入灭年代的传说:
“ | 从佛般泥洹。到永兴七年二月十一日。凡已八百八十七年。馀七月十有一日。至今丙戌岁。合为九百一十五年。是比丘康日所记也。又至庆历六年丙戌岁。共计一千九百九十四年。 | ” |
东汉、西晋、冉魏、前秦、北魏都没有永兴七年这个年号。北宋庆历六年为公元1046年,回溯1994年为公元前949年,同于昙无最据《周书异记》之说,这是北宋时的补充记载。从晋朝某个丙戌年上溯915年则为佛灭年代,本经译出是这个丙戌年之前的28年(915-887=28),按费长房记载,本经为白法祖译,他活跃于晋惠帝末期,则从丙戌年公元326年上溯得到公元前590年。
有关记载
[编辑]从这两部经的相关经文之前后的内容看来,并无法确定是否与各部派律藏记载的大迦叶在王舍城雨安居期间主持的五百结集为同一事件,只能确切的知道这是在佛弟子们供养佛舍利九十日以后之事[5]。
在历代的佛教高僧大德的言论中提及的第一次结集,都明确记载第一次结集是在摩揭陀国王舍城举行,由大迦叶、阿难及优波离等五百比丘共同集结,此说法也见于除了各部派律藏外的其它经典,如三卷本东晋译《大般涅槃经》[6]:
“ | “如来从始欲般涅槃,及般涅槃后至于阇维,起诸兜婆,其事如是。其后迦叶共于阿难及诸比丘,于王舍城,结集三藏” | ” |
又如龙树在《大智度论》中述说佛弟子在佛涅槃后,非得选择到王舍城来进行第一次结集的思惟:[7]
“ | “问曰:是时,有如是等无数阿罗汉,何以故正选取千人,不多取耶? 答曰:频婆娑罗王得道,八万四千官属亦各得道。是时,王教敕宫中,常设饭食,供养千人;阿阇贳王不断是法。尔时,大迦叶思惟言:“若我等常乞食者,当有外道强来难问,废阙法事;今王舍城常设饭食供给千人,是中可住结集经藏。”以是故,选取千人,不得多取。是时,大迦叶与千人俱,到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告语阿阇世王:“给我等食,日日送来,今我曹等结集经藏,不得他行。”” |
” |
参见
[编辑]注释与引用
[编辑]- ^ 僧祐《出三藏记集·法祖法师传》:“帛远字法祖。本姓万氏。河内人。……祖才思俊彻敏朗绝伦。诵经日八九千言。研味方等妙入幽微。世俗坟索多所该贯。乃于长安造筑精舍。以讲习为业。白黑禀受几出千人。……昔祖平素之日。与浮每争邪正。浮屡屈。既意不自忍。乃作老子化胡经以诬谤佛法。……祖既博涉多闲。善通胡汉之语。常译惟逮、弟子本、五部僧等三部经。又注首楞严经。又言。别译数部小经值乱零失不知其名。”
- ^
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两大公认的结集,原本是僧团中重律(重事相的)学团所传述的。如‘僧祇律’、‘铜鍱律’、‘五分律’、‘四分律’、‘十诵律’、‘根有律杂事’、‘毘尼摩得勒伽’、‘毘尼母经’,都有这二次结集的传述。
依此律家的传述,而见于后代史传的,如‘岛史’、‘大史’、‘善见毘婆沙律’、‘大唐西域记’等。
其中“第一结集”,尤为教界所重视。所以,或结合于“涅槃譬喻”,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 ‘佛般泥洹经’、‘般泥洹经’。或结合于“阿育王”Aśoka譬喻”,如‘阿育王传’等。或引述于经论中,如‘增壹阿含经’序,‘分别功德论’、‘大智度论’。也有自成部帙的,如‘迦叶结经’,‘撰集三藏及杂藏传’。 ” - ^ 大藏经阿含部中的《佛般泥洹经》卷2 (CBETA, T01, no. 5, p. 175, c1-12)
- ^ 《般泥洹经》卷2, (CBETA, T01, no. 6, p. 191, a19-27)
- ^ 《佛般泥洹经》卷2 (CBETA, T01, no. 5, p. 175, a4-c20)
《般泥洹经》卷2 (CBETA, T01, no. 6, p. 190, c18-p. 191, a27) - ^ 《大般涅槃经》卷3 (CBETA, T01, no. 7, p. 207, c8-11)
- ^ 《大智度论》卷2〈1 序品〉 (CBETA, T25, no. 1509, p. 67, c17-p. 68, 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