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船蛸
此条目翻译品质不佳。 (2015年11月13日) |
阔船蛸 | |
---|---|
阔船蛸南方型的卵盒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
纲: | 头足纲 Cephalopoda |
目: | 八腕目 Octopoda |
科: | 船蛸科 Argonautidae |
属: | 船蛸属 Argonauta |
种: | 阔船蛸 A. hians
|
二名法 | |
Argonauta hians Lightfoot, 1786
| |
异名 | |
|
阔船蛸(学名:Argonauta hians)[1][2],中国大陆称锦葵船蛸,也称舡鱼,属头足纲船蛸科的物种。
通俗名称源自于褐白色的卵盒,中国广东地区称呼它为“灰海马巢”。[3][4]本物种的雌性,就像所有船蛸一样,制造薄纸般的卵盒以利于章鱼盘绕在内,就这方面来说很像是只鹦鹉螺居住在它的贝壳里(由此而得到一个称呼:“纸鹦鹉螺”)。卵盒具有宽阔的龙骨,带给了它方形外观的特征,少量圆形的结瘤顺著龙骨分布,并且较少有超过 40 条平滑纹脉横越卵盒的侧边。[3]卵盒全长通常是在大约 80 毫米,然而例外的标本可以超过 120 毫米;世界纪录尺寸是台湾产的 121.5 毫米标本。
特征描述
[编辑]阔船蛸是世界性的物种,出现在全球各地的热带及亚热带水域。[3]它是非常多变的种类,而且已经发现到存在著至少两类明显的型态:“南方”型和“北方”型(见图)。从前产量最丰富的是在菲律宾和南中国海。它是一种非常小型的动物,包括壳在内少见有超过 80 毫米,而且有些欠缺翼状突起,纵然这一品种取了这样的英语名称:“Winged Argonaut”(有翼的船蛸)。“北方”型发现在台湾、香港和日本周围的水域,出产许多宽大、深色、更坚固、特有的翼状突起并可达到 120 毫米的卵盒。卵盒通常很少比“南方”型瘦长,而且欠缺“南方”型特有的陶瓷般光亮。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来判定,不论这些型态是否意味著两类的识别物种。
本种的出没地点与有近缘关系的偏口船蛸一样产自东北太平洋,而窄小的波氏船蛸产自印度洋。模式产地和模式存放处目前不明。[5]
阔船蛸具有两性异形的现象,雄性达到性成熟时,外套膜全长(ML)约在 7 毫米,据推测达到最大尺寸。[6]雌性成熟时,约在扁船蛸大小的一半。[7]它们开始进行分泌一个卵盒在 6.5 到 7 毫米。[6]通常当雌性达到 14 到 15 毫米开始储放卵囊;雌阔船蛸产下它们的卵不迟于 18 到 20 毫米。然而,尺寸有发生不同的横跨范围。[6]雌性能成长到 50 毫米,然而雄性并不会超过 20 毫米。[3]
生态与行为
[编辑]阔船蛸已知会在海面上黏著漂浮物,包括其他船蛸。[6][8]有报告说一连串大小类似的船蛸接近 20 到 30 只。[6]当其他雌船蛸们抓住并攀上前一只船蛸腹部的壳时,第一只雌船蛸在锁链般的串联中,通常会缠上某些无生命的物体。[3][6]吉尔伯特·沃斯(Gilbert Voss)和高登·威廉森(Gordon Williamson)在香港近岸海面观察到六只活泼成对的雌阔船蛸串在一起游泳。[3][8]
本种主要是以远洋软体动物为食。报告指出,有浮游异足类的遗体取自阔船蛸的胃部。[6]本物种也被许多掠食者捕食。有报告提到,它在西南太平洋的长吻帆蜥鱼的胃含物里面。[9]
在宽广的海洋,常观测到阔船蛸伴随著水母。[10]在菲律宾,清楚地描述它游在珍珠水母(学名:Phyllorhiza punctata)的头部上。[11]这项行为早已被知悉一段很长的时间,[10][12]虽然对于这项关系早先在1992年黑格尔(以及其他人)的著作已经有少许的了解。[11][13]
水下摄影师马克·史翠南(Mark Strickland)在缅甸安达曼海丹老群岛观察并拍摄到一只雌阔船蛸黏著一只水母。[3]观察到船蛸正利用覆盖在水母的表面,使这只动物旋转来隐藏它自己,免除潜在的掠食者(在这项摄影师的例子)。也目击到水母像一座“狩猎平台”般地被船蛸利用,如同它“巧妙地操控它的主人靠向一只小型的栉水母,迅速地用另一对触手抓住并且狼吞虎咽地吃了它”。[3]
-
雌性幼体(6.5毫米)来自南大西洋赤道附近
-
外观尚未成熟的雄性(5.0毫米)来自南大西洋赤道附近
-
同一动物的嘴部观察;提到修改了交接腕
-
雄性幼体的漏斗和外套膜闭锁器(5.0毫米)来自南大西洋赤道附近
参考文献
[编辑]- ^ 赖景阳. 觀察圖鑑 《貝類》. 渡假出版社. 1988: 第133页. ISBN 9576230322.
- ^ 彼得·当斯(S. Peter Dance). 自然珍藏系列 《貝殼圖鑑》. 猫头鹰出版社. 1996: 第249页. ISBN 9578686986.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Norman, M. Cephalopods: A World Guide. ConchBooks. 2000: pp. 189–195.
- ^ 《漁業推廣》第190期 (PDF).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渔业署. 2002.[永久失效链接]渔讯广场:外海张帆航行的船蛸
- ^ Current Classification of Recent Cephalopoda (PDF). [2008-03-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6-01-01).
- ^ 6.0 6.1 6.2 6.3 6.4 6.5 6.6 Nesis, K. N. The biology of paper unatiluses, Argonauta boettgeri and A. hians (Cephalopoda, Octopoda), in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the seas of the East Indian Archipelago. Zool. Zh. 1977, 56: 1004–1014.
- ^ (德文) Naef, A. Die Cephalopoden, Systematik. Fauna Flora Golf. Napoli (35). 1923, 1: 1–863.
- ^ 8.0 8.1 Voss, G. L. & G. Williamson. Cephalopods of Hong Kong. Hong Kong: Government Press. 1971: 138 pp.
- ^ (法文) Rancurel, P. Les contenus stomacaux d' Alepisaurus ferox dans le sud-ouest Pacifique (Céphalopodes). Cah. O.R.S.T.O.M. Ser. Océanogr. 1970, 8 (4): 4–87.
- ^ 10.0 10.1 David, P. M. The surface fauna of the ocean. Endeavour (Oxford). 1965, 24: 95–100.
- ^ 11.0 11.1 Mangold, K. M., M. Vecchione & R. E. Young 1996年. Argonauta. Tree of Life web project. [2006-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5).
- ^ Kramp, P. L. Pelagic Fauna. A. Bruun, SV. Greve, H. Mielche and R. Spärck, editors (编). The Galathea Deep Sea Expedition 1950-1952. 1956: pp. 65–86.
- ^ Heeger, T., U. Piatkowski & H. Möller. Predation on jellyfish by the cephalopod Argonauta argo. 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 1992, 88: 293–296.
- Sweeney, M. J. Taxa Associated with the Family Argonautidae Tryon, 1879.. 生命树网路计画. 2002 [2006-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6).
- Lu, C. C. Argonautidae. Australian Biological Resources Study. [2006-09-13].[失效链接]
- Dance, S. Peter; Abbott, R. Tucker. Compendium Of Seashells (《貝殼要略》). Odyssey Publishing. 1982: 第376页. ISBN 0966172000.
外部链接
[编辑]- 头足纲资料库(CephBase): 阔船蛸
- (英文) 生命树网路计划:船蛸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英文) 菲律宾的海洋动物图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繁体中文) 台湾贝类资料库:世界常见贝类名录:阔船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繁体中文) 台湾贝类资料库:台湾贝类名录:阔船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繁体中文) 阔船蛸( Argonauta hians )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数位典藏联合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