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恩埔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隆恩埔,是台湾新北市三峡区的一个地名,位于该区北部。以行政区而言,范围大致包括龙学里不含西南部及东南端凸出部分、龙埔里西北角一小块地区、龙恩里不含东北端及东南端。

历史[编辑]

台湾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隆恩埔地区为一街庄,称为“隆恩埔庄”,隶属于海山堡。该庄昔日为大汉溪中沙洲,西及北以大汉溪数段分流与南靖厝庄樟树窟庄溪墘厝庄为界,东以陆地及一小段大汉溪分流与麦仔园庄为界,南边东段以大汉溪一小分流与刘厝埔庄为界,西段以大汉溪较大分流及主流与公馆后庄为界[1]

1895年7月13日清晨五时,日军近卫师团步兵第三联队第二大队第六中队特务曹长樱井茂夫率领之“水路运送队”共35名,自台北沿大嵙崁溪水路运送粮食,停泊于三角涌隆恩埔遭遇到苏力苏俊林久远陈小埤等人为首的二百馀名三角涌抗日义勇军奇袭,史称“隆恩埔战役[2][3]。经数小时的激烈战斗后,日军水路运送队几乎全队覆灭,仅有4名兵卒幸免脱逃。其中3名偒者于当日中午前后投靠沿大嵙崁溪左岸前进,亦遭受另一批抗日军袭击的第七中队;另一人则于第二天早晨抵达海山口[2]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该庄隶属于桃园厅,编入第十九区。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7月,第十九区改称“三角涌区”。1920年(大正九年),该庄改制并改名为“隆恩埔”大字,隶属于台北州海山郡三峡街[4]

战后三峡街改制为三峡镇,隶属于台北县,大字亦改制为里。2010年12月,台北县升格为新北市,三峡镇改制为三峡区。

河道变迁[编辑]

从前大嵙崁溪(大汉溪)至三角涌附近(公馆后地区西北部),因地势低平,河面加宽,形成网状河道。三峡溪(三峡河横溪各自注入大嵙崁溪分流河道,三峡溪于刘厝埔汇入分流,为横溪汇注点之上游约八百公尺处。其后因河沙堆积,河床日渐昇高,导致分流消退,原本两溪汇注处之大嵙崁溪分流河道成为三峡溪河道之延伸,因而形成今日三峡溪纳横榽之势。[5]

由于大汉溪主流河道北移,旧主流及各分流河道淤积成为陆地,使得隆恩埔与周围地区均变成陆地相连。

交通[编辑]

国道3号大致以东北-西南走向穿越隆恩埔地区中部偏西北,境内未设交流道,但三莺交流道即在西南边界外不远处,由此往东北可前往中和、新店、深坑、汐止、基隆等地,往西南可前往大溪、龙潭、关西及中南部各地。

乡道北85线(三树路)是山佳至溪墘寮的道路,经过本地区东南端,往东北可前往柑园、山佳等地,往西南转南可前往三峡市区,后于麻园地区的溪墘寮接上省道台3线(中正路二段)。

乡道北84线(三鶑路、柑园街二段)是三莺大桥至东园的道路,经过本地区西部边界,往东北可前往柑园,往西南转可在隆恩街与三莺大桥桥头(鶑歌文化路-三峡复兴路)交会。

学校[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台湾堡图》,台湾总督府,1904年
  2. ^ 2.0 2.1 许佩贤译,《攻台战纪》,远流出版,1995年,第166-167页
  3. ^ 刘文章、陈钊浩,《三峡抗日血泪史》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9-09-20.
  4. ^ 《新旧对照管辖便览》,台湾总督府
  5. ^ 三峡镇志,第一章“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