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工程
279工程 | |
---|---|
类型 | 重型坦克 防核战车 |
原产地 | 苏联 |
生产历史 | |
研发者 | 基洛夫工厂 |
生产商 | 基洛夫工厂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60 吨 |
长度 | 10.2 米 |
宽度 | 3.4 米 |
高度 | 2.74 米 |
载员 | 4(车长/commander, 炮手/gunner, 驾驶员/driver, 装填手/loader) |
装甲 | 305-125毫米 |
主武器 | 130毫米M-65坦克炮 |
副武器 | 1×14.5毫米KPV重机枪 |
发动机 | 16汽缸.2ДГ-8М(2DG-8M)或 ДГ-1000(DG-1000)柴油机 DG-1000引擎950匹/2DG-8M引擎1000匹 |
功率/重量 | 匹/吨 |
悬挂 | 液气压混合液压臂 |
作战范围 | 300公里 |
速度 | 55公里/小时 |
279工程(俄语:Объект 279,以下简称“279坦克”)是由位于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设计师托洛亚诺夫(L. Troyanov)在1957年所研发的原型坦克。
研发
[编辑]279坦克的创意来自1950年代初人类对核战争这一新型厮杀方式的探索。在1953年苏军进行了多项核子爆炸试验,同时在爆炸范围内放置了很多经过改装的坦克进行测试与评估。1954年9月在多茨科耶地区进行了一次有步兵参加的特种核爆试验,苏联军方发现在核爆一定的范围内,坦克全部被冲击波掀翻,这显然不合当时苏联领导人大打核战争的想法。
于是由科学家L.S.托洛亚诺夫领导的小组开始进行“战术核爆区用试验性车辆结构279工程”,它也被当作和“277工程”竞争下一代重型坦克的样品。托洛亚诺夫将对抗核子武器攻击与爆炸后的风暴威力作为考量的前提,于是他在设计上加强了279坦克的防护能力。基于这一点车身重量也就开始倍增,而车身重量倍增的结果就是如果接地的履带宽度不足的话,279坦克无法在钢筋混凝土以外地面移动(事实上没有相对强韧的悬吊系统支撑不可能让坦克移动);这在野战中是完全不可接受的事。所以托洛亚诺夫就加大履带的宽度,使其接地面积也倍增,成功地降低接地面上的压强,并又设计了一种完全不合传统规范,但是可以防止爆炸暴风侵害的车体形状。
279坦克降低接地压强的方法是装备了4条履带,其并非是第一款使用四条履带的坦克,英国在1916年所研制过的“飞象”超重型坦克也是用4条履带;美国军方的T-28超重型坦克也是使用四条履带;德军鼠式超重型坦克虽然只有两条履带,但是宽度与279坦克还有T28坦克相差不多。
由于考虑到中子弹这一新式武器的出现,279坦克车体外圈内部使用多夹层填充防辐射物质(在中子弹爆炸区,可以将杀伤力很大的快中子转化为慢中子)。铸造的车体厚度可达到269毫米,同时它采用“277工程”的炮塔;不过受限于著重防护的设计加上炮弹口径的增加,炮弹携行量只有24枚。
从它特别的外观指出当初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279坦克能够在让一般坦克都要打退堂鼓的恶劣地形中进行作战,主要负责攻坚以及反碉堡作战,甚至是发动地面攻击时能够支援反装甲任务。它厚达319公厘的炮塔正面装甲[1]足够担任起任务的“楔子”。也就因为如此,它被苏联军方归类为最高指挥层级(军级)的预备武器。
279坦克于1957年造出了原型车。在试验场顺利通过了技术审查,但是由于结构复杂造价昂贵,没有投产。目前保存在库宾卡坦克博物馆。
性能
[编辑]苏联军方对于279坦克的特性喜欢夸耀它的越野能力,因为它跟T-28超重型坦克一样使用四条履带,但是迥异于T-28坦克的是这四条履带是集中并且均匀分布在车体下方,并且这四条履带又分为左右两组,透过纵向箱型纵向大梁容纳传动系统与悬吊系统,同时还兼油箱使用。
防护力
[编辑]大部分坦克车体的设计多半是棱线多过圆弧,279坦克却用整圈较薄的椭圆形防盾包围住车体,一方面用来对抗成型装药(HEAT)弹头,让弹头的金属喷流在穿透防盾后不会直接对车体造成损坏;另外就是当核子武器引爆后所形成的震波与暴风侵袭而来的时候,由于浑圆的外观以致于震波与暴风在279坦克的表面无法获得有效的施力面积,因此降低一般坦克会因为无法抵抗震波与暴风而翻转失事的机率。这个椭圆形防盾是由许多弧形呈梯状的结构夹杂不等的厚度与倾斜度的铸钢所构成的。
至于整个炮塔也是以铸钢构成龟甲型的设计,加上呈70°抗成型装药弹头的防护片,并且在炮塔与车身的接合处也加以保护。
武装
[编辑]279坦克是个巨炮主义的代表,采用130公厘60倍径的M-65主炮,搭配14.5公厘KPV同轴重机枪(备弹800发[2])并装置在"Groza"(Гроза)(斯拉夫语“暴风”之意)稳定器上。M-65主炮同时还搭配一个半自动装填器,毕竟130公厘炮弹的重量很大,更重要的是在半自动装填器的协助下理论上M-65主炮射速可高达每分钟5~7发。
M-65主炮还搭配传统光学合像测距仪,加上一具自动导向系统(如果目标在视野范围内但是不在瞄准位置上,这个系统会自动修正主炮进入射击瞄准方位)以及L2夜视/红外线仪。
不过由于主炮口径过大,加上车身以防护力见强,所以载弹量仅有24发分装炮弹[3]。
悬吊系统
[编辑]279坦克的悬吊系统大概是苏联有史来最贵最豪华最先进的悬吊系统,当T-55坦克成员还在咬著牙忍受扭力棒在越野时的颠簸程度,279坦克已经在使用液气压混合液压臂配合三段式行星齿轮箱,在不增加额外空间的情形下可以很快就输出扭力。另外279战车的液气压混合液压悬吊系统概念与日本陆上自卫队74式坦克以及瑞典陆军Stridsvagn 103战车的悬吊系统概念相同,一方面可以有效增强坦克的越野或者跨越障碍能力,同时可以透过液压臂增加主炮的俯仰角,提升相当大的战术价值。据说279坦克的悬吊系统还有一种应变操作用途就是在核爆来临时可以将车身降低,类似像螃蟹一样趴在地上使通过底盘的风量略减于车身上的风压使自己不至于翻覆[4]。
由于四条履带集中并且均匀分布60吨重的车身以及炮塔,以致于279坦克的接地压力居然不可思议地“不超过每平方公分0.6公斤”(M1艾布兰坦克的接地压力高达每平方公分1.06公斤),而且平整非舟状(惰轮与动轮的位置不高于路轮)的履带设计让整体重量均匀地分摊在包含沼泽的各种地面。
虽然当时的华沙公约组织拥有全世界最大的装甲部队,但是最先具备完整的核生化防护系统以及自动灭火系统的还是这一辆279坦克,当然烟雾发射器也没少,更重要的是279坦克还有全车系恒温调控系统。
动力系统
[编辑]279坦克采用2DG-8M 16汽缸引擎,马力可达1050匹,能够让60吨的车身维持在每小时55公里的速度,并且在一次加满油之后行驶300公里的距离。
结局
[编辑]279坦克最后还是沦为库宾卡战车博物馆永恒贵宾的原因是因为,赫鲁晓夫是个崇拜飞弹与火箭的信徒,尤其他只特别衷意搭配龙式(Дракон)飞弹的IT-1[5]飞弹战车而已。他还于1960年7月22日下令不准采用37吨以上的坦克方案[6]。其他原因还有它的造价昂贵维护困难、渡过沼泽泥地时功率损耗过大等。[7]
参考文献
[编辑]- ^ Экспериментальный тяжелый танк "Объект 279". [2014-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3).
- ^ Опытный тяжелый танк Объект 279. [2014-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8).
- ^ "Объект 279". [2008-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02-15).
- ^ *苏联战车主炮一直有俯角不足的问题,普遍来说苏联战车主炮俯角能低于-5°以下者几乎阙无(279坦克因有液压悬吊而成为例外),而西方战车主炮往往俯角可至-10°,肇因苏联战车习惯以低矮轮廓设计为主的关系
- ^ ИТ-1;РАКЕТНЫЕ ТАНК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Экспериментальный тяжелый танк Объект 279
- ^ Опытные и экспериментальные тяжелые танки СССР. [2014-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05).
外部链接
[编辑]- 279坦克的高解析度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