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邹语语法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邹语语法(Glammal CouCou grammar)为基于邹语之"语法"(glammal)。在语法的分类上台湾南岛语言并不同于一般的分析语或其它综合语里的动词、名词、形容词、介词和副词等之基本词类分类。比如台湾南岛语里普遍没有副词,而副词的概念一般以动词方式呈现、可称之为“副动词”,类之于俄语里的副动词。[1] 对于(附著)及时态改变时语词的变化。邹语只有代词本身会依格位之不同而进行变格运作。谓语本身不会依人称之变化而进行变位运作;而是基于已然语气非已然语气、以主事(AF)及非主事(NAF)的观点结合时体气语词(TAM/TMA/动貌词),再配合谓语的时态进行焦点变换来运作。基本的语法分类是将邹语词类之词缀、字词结构及分类法,对比分析语等之词类分类法加以条析判别。[2]引用错误:没有找到与<ref>对应的</ref>标签

连字号

[编辑]

邹语为音节化的语言,字词书写以语义字组音节为单位连写。而目前使用连字号在音节之间标示,以之作为链接词缀叠词焦点系统时貌态系统(TAM/TMA)等语词时之分析标示用。比如说:Te-'o-na'a tuocosi, mikocu topzoha.(我请问,你几岁了?/(te/时貌标记/助动词)表"会/要",(na'a/敬词)表"一下/暂时")为一受事者语态,有三字词音节之结合,所以中间用连字号(-)连结作为教学或研究之分析标示。实际书写需去掉连字号为:Te'ona'a tuocosi, mikocu topzoha?。[3][4]

撇号

[编辑]

同一字词内因发音响度关系音节须分开处、或目前发音归纳问题还须理清处;或则表示声门音<ʔ>等,用撇号< '>(apostlo)予以标示。

名词

[编辑]

分为普通名词、及专有名词正词法。邹语在书写上,主要使用拉丁字母来书写、有时会配以辅助音标

  • 字词大写的处理:句子或文章及诗歌的开头、名字或尊称、专有名称(如:人名、地名、山川河流、国家名等之专有名称)、政府或私人机关团体的名称、特别引用的文词等。[5]

普通名词

[编辑]

分为"单词"普通名词、及"合成词组/连系词组"普通名词正词法。一般普通名词小写。如果邹语传统没有此类单词,就使用相近的各族语词或则常用的中文再转化为邹语语音,此外印欧语系相关词语则用相关的拉丁语词语为转化的基础。

  • 一般"单词"用小写、独立写出。yu'ausna(习俗)、mameoi(长辈/老年/成熟)、amo(爸爸)、ino(妈妈)、pa-peonsi(酋长)、itafange(领袖帽)、a'o(我)、congeoha(星星)、patungkuonʉ(玉山)、chana(田/闽南语)、eubuhu(口簧琴)、emucu(手)、fuzu(山猪)、fi'i(槟榔)、kakatu(蜘蛛)、meuka(性交)、tpoi(玉山箭竹)、s'os'o(草药)、puutu(汉人)、tumzo(死亡)、cmoehu(台风)、homxchxa(雨季)、amcu(山葡萄)、kaemema(蟑螂)、peisu(钱)、haia(轿车/日语)等。
  • 一般单词例句。Lasi poa kuzo to cmoehu 'o maceoceonʉ.(台风造成许多道路毁损)。Zou hupa ta cou 'e patungkuonʉ.(玉山是邹族的(传统)领域)。Nahocu toveuca si huv'o ho micu mameoi.(橘子熟了就把它给采下来)。Cuma na euhubu?(什么是口簧琴)。

伤病医疗医学名词

[编辑]

医疗医学类之语词分为"独立单词"类、及"复合词组"类正词法。一般用小写。如果邹语传统没有此类单词,就使用相近的各族语词或则常用的中文再转化为邹语语音,此外则用医疗医学用的拉丁语词语。

  • 独立"单词"用小写、独立写出。amamzo(生病)、yuhmuyu(流血)、yov'o(痊愈)、fʉntʉ(鼻塞)、hisi(牙齿/(to-hisi)指"刷牙")等。
  • Mo yuhmuyu 'e os'o s'elʉa ta lulku'u.(我切到手指流血了)。

专有名词

[编辑]

专有名词(Proper noun)除人名、地名外,一般常用小写。比如星期、月份、春夏秋冬等用小写即可(如同法语俄语)。当人名或地名转为泛称或易区别时亦用小写,和前置词(前缀)连写时人名或地名亦可用小写。

  • 星期、月份、春夏秋冬等用小写,单词或多词整组写出。
  • 人名及地名一般用大写。可用单词或多词整组写出。Hohtsubu(塔山)、Lalauya(乐水部落/美丽的枫香林)等。
  • 除人名、地名外之专有名词一般常用小写。可用单词或多词整组写出。kuba(库巴/男子集会所)、yono(神树/雀榕)等。
  • 邹族岁时祭祀祭典:mayasvi(团结祭/战祭)、homeyaya(小米祭)、meapo(播种祭)、mafo'na(生命豆祭/集团结婚仪式)等。
  • 传统神灵信仰:

代词

[编辑]

代词有人称代词、附著格式、反身代词、指示代词,及疑问代词等。且人称代词也兼具有格位标记之功能。[6]

人称代词

[编辑]

邹语人称代词分“附著格式”(bound)、“一般格式”(free/自由格式)两类。而代词附著格式前用连字号(-)注记。且人称代词也兼具有格位标记之功能。[7]台湾南岛语除邹语(主格及属格附著)及巴宰语噶哈巫语等之外,绝大多数无第3人称(单复数)主格附著格式。第3人称分视界内(看得见/visible),及视界外(看不见/non-visible)两类。

〈邹语人称代词〉
单复数 单数 复数
词形 附著格式 一般格式 附著格式 一般格式
人称/变格 主格 属格 中性格 主格 属格 中性格
第1人称 -'o/-'u -'o/-'u a'o 包含式 -to -to a'ati
排除式 -mza -mza a'ami
第2人称 -su/-ko -su/-ko suu -mu -mu muu
第3人称 视界内 -ta -ta/-taini taini -hin'i -hin'i hin'i
视界外 - -si ic'o - -he hee
一般格式
[编辑]

一般格式或谓自由格式。

附著格式

[编辑]

人称代词附著格式一般分:“主格附著”、“属格附著”二大类。而附著格式为台湾南岛语的基础语法架构、也是南岛语系语法上的一大特色。

主格附著
[编辑]
属格附著
[编辑]

物主代词

[编辑]

邹语指示代词有远(看不见)近(看得见)之分。

反身代词

[编辑]

反身代词(reflexive pronoun)即指语意被先行词约束前指关系词,先行词可以是名词、代名词、形容词,及副词等词类,而反身代词亦归为人称代词一类。

指示代词

[编辑]

邹语指示代词有远近之分。

疑问代词

[编辑]

疑问代词有表人及表物之别。

谓语

[编辑]

谓语分为动词类与非动词类。而动词类可分为普通动词、动词短语、动词片语、完成式动词组、进行式动词组,及典型的连系性动词等之变化型态等。词性有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之别。非动词类由其它词类可构成表语形态。在人称改变时谓语本身不会进行变位运作;而是以主事(AF)及非主事(NAF)的观点配合谓语的时态进行焦点变换的运作。

动词类

[编辑]
  • 单一动词:miechxmx(踏著不动)、peiskokoyu(用心做事)、tmalʉ(听)、etoyange(说话有条有理)、soengzotx(喝少)、nopopayo(在明显处)、psoetiskou(照明)、luaenva(谦虚/谦卑)、cnguhni(连接起来)、keuetieha(很会攀爬)、ohpihi过河、smaisvxtx(试著走)、me'eni(舂打)等。
  • 单一动词所形成之例句。Mi'o tmalʉ to mo mongsi ci oko.(我听到小孩子在哭)。Hote meesi 'e hosa, panto la me'eni to ufi, panto la mooyai emi, panto la cmuhu to feʉ'ʉ.(部落举行祭典,有人舂打麻、有人酿小米酒、有人杀猪)。
  • 合成动词:
  • 合成动词所形成之例句。

存在动词

[编辑]

存在(所有)动词表示存在、拥有之意。

反身动词

[编辑]

反身动词(reflexive verb)指此种动词、能表示由主体发出的行为再返回主体自身(通常出发之主体及目的都是自身)。在法语等之罗曼语族的反身动词是以反身代词后接动词来表达、如:se laver,亦称为反身代动词。于法语及罗曼语族中都频繁的使用反身表达法。俄语的反身动词是以动词后接反身词缀/-cя/表示,如:одевать-ся(/自已/穿衣)。

非动词类

[编辑]

可由语序,或名词副词形容词等词类转成表语的使用。

  • 单一表语类:
  • 合成表语类:

时间副词

[编辑]

时间副词(temporal adverb)及“准时间副词”表示行为发生的时间和说话时之时距关系,一般分为过去式现在式将来式。通常进行式、完成式、开始、终止,或时间段落等之时间副词也可与动貌词一起附著连用。其他的时间副词如:ne hucma(昨天)等。[6]

数词

[编辑]

数词构词分基数词(非人称及人称)、序数词、倍数词、集合数词、以及其它数词相关类等各式数词项目。[8][9][10]

基数词

[编辑]

邹语对数词的称呼与台湾各原住民族的数词称呼法,或多或少有相似之处。

基数 1234567891015209009,000
中文 十五二十九百九千
邹语 coniyusotuyusǝpǝimonomǝpituvoeusiomaskǝmpuskuse'sijaposisosǝzohǝ

注释

[编辑]
  1. ^ 张永利,"台湾南岛语言语法:语言类型与理论的启示(Kavalan)"[1], 语言学门热门前瞻研究,2010年12月/12卷1期,pp.112-127.
  2. ^ Barbara B.H. Partee, A.G. ter Meulen, R. Wall,"Mathematical Methods in Linguistics (Studies in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语言研究的数学方法)"[2][3],Springer,1/e 1993 edition(April 30, 1990).
  3. ^ 政治大学原住民族语言教育文化研究中心主编,〈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语文学习领域 原住民语-阿里山邹语--教师手册〉,台北,教育部/原住民族委员会发行,2009/7月.
  4. ^ 政治大学原住民族语言教育文化研究中心主编,〈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语文学习领域 原住民语-阿里山邹语--学生手册〉,台北,教育部/原住民族委员会发行,2009/7月.
  5. ^ 纪懋龢 编,"台语教会罗马字讲义(三音辅助教材)",教会公报出版社,台南市,2008年3月. ISBN 978-986-6947-34-6
  6. ^ 6.0 6.1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tsougrammar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7. ^ 李壬癸 院士,"珍惜台湾南岛语",台湾本铺:前卫出版社,台北市,2010年1月,pp.129-131. ISBN 978-957-801-635-4
  8. ^ Li, Paul Jen-kuei. 2006. <Numerals in Formosan languages>.[4] Oceanic Linguistics 45.1:133-152.
  9. ^ 李壬癸院士,"台湾南岛语言的奥秘"[5],中研院语言所,2007.
  10. ^ Elizabeth Zeitoun,Stacy Fang-ching Teng, and Raleigh Ferrell,"Reconstruction of '2' in PAn and Related Issues"[6],Academia Sinica,Language and Linguistics/11.4:853-884,2010.

参考文献

[编辑]
  • Henry Y. Chang(张永利),"Triadic Encoding in Tsou(邹语三元述语的论元表现)"[7],中研院语言所期刊(第十二卷第四期)/12.4:845-876,July 15/2011.2011-0-012-004-000315-1
  • Ya-yin Chang(张雅音),"Subjecthood in Tsou Grammar(邹语语法结构与主语问题探究)"[8],国立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4.
  • Ya-yin Chang(张雅音),"WH-Constructions and the Problem of WH-Movement in Tsou(邹语疑问词结构与疑问词移位现象之探讨)"[9],国立清华大学/硕士论文,1998.
  • 陈佑民,"邵语和邹语的否定句(Negation in Thao and Tsou)"[10],硕士论文,中正大学,2000.
  • 翁翠霞,"邹语和邵语的时,态,貌系统之比较与研究(A Contrastive Study of Tense, Mood and Aspect Systems in Tsou and Thao)"[11],硕士论文,中正大学,2000.
  • Richard Wright & Peter Ladefoged (1994). "A phonetic study of Tsou". In UCLA Working Papers in Phonetics 87: Fieldwork Studies of Targeted Languages II.
  • Zeitoun, Elizabeth. 2005. "Tsou". In Adelaar, K. Alexander and Nikolaus Himmelmann, eds. 2005. The Austronesian languages of Asia and Madagascar. London: Routledge.
  • Dong Tonghe (董同龢). 1964. "A descriptive study of the Tsou language, Formosa." Taipei, Taiwan: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 Tsuchida, S. (1976). "Reconstruction of Proto-Tsouic phonology." Tokyo: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Asia and Africa, Tokyo Gaikokugo Daigaku.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