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未久为谁而哭


  铜鼓是一类铜制的远古乐器及工具。按照中国铜鼓分类学研究,目前出土的八类铜鼓中,云南占据其中六类,其中万家坝古墓群中出土的一件万家坝型铜鼓(楚雄万家坝23号墓159号铜鼓,楚万M23:159)是目前出土最老的铜鼓。当我们面对这些动辄数年年前的乐器,我们仿佛被卷入到时空中——聆听着浑厚古朴的鼓声,真切地感受着古人的礼仪风俗。

这种力量牵引着我们不断对我们自己的远古时代进行探索。这些资料与条目工作集中于四项内容:拍照、上传、条目撰写与检索方法。

拍照

鸡形陶壶,出土自元谋大墩子遗址,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拍照很重要,提前几天一周对自己的目标博物馆进行基础调查。这个调查包括几个意见,首先是文物是否都到位(比如有的正在维修展区或者整体正在搬迁中),其次是国家一级文物通常是博物馆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去之前大致有所了解,毕竟出现时间分配不均的问题。方法有两个,一个是书籍都有介绍,比如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馆。或者是官网比如浙江省博物馆,均有一些具体的文物布局和信息公开情况。

第二个就是照相机一定要有考究,通常由于贵重文物都在玻璃中保管,抗反光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带滤镜的单反是比较常用的方法,或者是有较好光控制手机,比如华为MATE系列或者IPHONE。这里最糟糕的是小米手机或者一些低端手机,拍出的照片质量较差。有一些朋友会带着无人机在博物馆或展览馆外围拍摄外景,也是鼓励推荐的地方,但要尊重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要求。

进入到博物馆通常需要给予自己3-6小时的拍照时间,具体时间和博物馆自身大小有关,所以建议早晨出发是利于行程安排的。时间越早可以拍摄的内容跟修复的空间也会相应较多。在拍摄时,务必把文物以及对应的名称都一并拍摄,或者分开两个照片,以备后续跟踪和整理。比如云南省博物馆的铜鼓有数十近百个,分为不同的类型,单纯凭借记忆很难在后期进行准确整理。


上传

瑞丽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马踏飞燕标志

上传是将自己的照片以合适的方式呈现给其他编辑和读者。本文推荐做法是以Commons为主,个别朋友使用Flickr也可以推荐(具体上传较多是需要付费)。注意在版权上面要选择合适的内容,通常CC4.0是目前的主要方法,有一些朋友比较激进采用CC0(进入公有领域)也是值得推荐鼓励的。这里需要提醒的是一些其他人的隐私,比如肖像和车牌号码等等,所以尽量在上传前进行梳理,而在拍照时也要稍微注意到这个问题。

在命名分类上面其实是非常耗费时间的,由于文物对应宣传可能会有不同命名,所以我们建议用中文使用,这样熟悉的编辑可以通过不同命名去找寻到准确的定位。而在分类上由于Commons是以英文为主,我们鼓励包括三个内容:1 拍照的类型(比如玉器)2 拍照的地点,比如“Antique of Ailao in Baoshan Museum”就是一个比较清晰的分类。实在不知道如何分类,也可以咨询其他的朋友帮助。但无论如何我们鼓励在本月内完成上传,因为越到后期摄影师会对自己拍照的内容出现记忆不准确或者遗忘的问题。

条目撰写

旧石器时代晚期“姚关人”化石,出土自施甸姚关万仞岗遗址,现藏于保山市博物馆

条目撰写是一个非常有成就感的过程,因为照片将会通过条目得以呈现,并增强条目的可读性。通常来说,一个重要的远古文物照片可以对应四个不同类型的条目。比如1987年,在云南施甸姚关发现的一具姚关人头部化石(藏于保山市博物馆)。那么拍摄了这具宝贵的化石后,这幅照片可以同时使用于博物馆条目(保山市博物馆)、遗址条目(万仞岗遗址)、物种条目(姚关人)、地理条目(姚关镇)等,也能通过它、穿针引线地将一系列条目的关联打通。因此我们开始要求拍摄者具备一定考古学及民俗学的素养,并邀请其他专业的朋友一起参与到其中。

图片与条目检索

我们发现在维基百科的编辑新版本功能上,通过“插入→图库→检索”能够全文检索Commons中的图片信息最为全面。然而对于大多数远古时期条目,Commons的内容还是极少的、亟需补充完善。编者更需不断亲力亲为:到各大博物馆去拍摄、记录这些条目,从而更好地为古遗址、古建筑及各类文物条目增加信息——我们发现最有效果的方法仍然是合力完成而非分兵作战。

杂音

如果读者们看过上一期讲述的《今日之玉环,今日之大陆地方志编辑活动》,我们也总结了一部分杂音。而对于中国远古时期的历史条目的破坏杂音,其主要的来源者与类型却也大相径庭。与中文维基百科类似,Commons内部也存在不同反华政治势力的冲击,因此对只图研究的朋友们,在图片上传上,Flickr也会是一个比较好的中立选择。


牛虎铜案,出土自李家山古墓群,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