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维基人》/第十四期/访维基人靖天子
外观
< Wikipedia:《维基人》 | 第十四期
维基人专访
访维基人靖天子
本期《维基人》有幸请到了常年活跃于生物学领域的维基人靖天子接受采访,浅聊他的维基历程、对条目的看法,以及一些对新手的建议。
- 问:您当初开始编辑维基百科的动机是什么呢?
- 答:约15年前Yahoo奇摩知识+风行一时,我也曾在知识+上回答他人问题为乐。当时,许多人会复制维基百科的内容贴到知识+作为回答,我看了这些人的回答后才知道了维基百科的存在,但当时对维基百科的运作方式仍不清楚。直到几年后我发现许多植物学的基础条目,包括胚乳、珠被、共质体途径等在中学课本中就有的名词,当时在中文维基百科都还没有条目,感到相当意外,才开始尝试编写维基百科,将这些条目写成小作品,并渐渐发现编写条目的乐趣。
- 问:您至今为止最为满意的主编条目是哪一篇?为什么呢?
- 答:我最为人所知的作品好像是真菌这篇典范条目,不过该条目是以翻译英文版典范条目为主(虽然我自行更新了许多内容以符合学界的最新进展,但条目架构仍是沿用英文版的)。我自己最满意的条目应该属另外两篇典范条目白色念珠菌与真菌病毒(两篇实在难以取舍)。白色念珠菌是一种非常常见、知名的真菌,在临床上与生物学基础研究上的重要性是真菌中数一数二的,直至2018年年底已有超过30种语言有条目,中文版却仍阙如;我以三分翻译英文条目,七分原创编写的方式将其完成,写作这篇条目时我已有近十年编写经验,自认是内容丰富度与可读性都不错的作品。真菌病毒算是个很冷门的条目(大概很少人会去关心感染真菌的病毒),我会去写这个条目,是因为在Telegram群组中看到有人好奇询问“真菌会不会被病毒感染”这个问题,并引发了一阵讨论,我因看到许多人有兴趣而动手编写,这篇条目也是择英文版精华翻译后,再自行原创了不少内容,另外我并将所有数十种已知的真菌病毒整理成一完整的表格列于条目中,是我第一次碰触这么复杂的表格语法编写,而写作条目查阅文献的过程也让我学到很多自己以前未知的冷门知识。
- 另外,我现在正在写作冠状病毒条目,先将英文版全文翻译后,再进行原创扩充,如顺利应可在四月全文写完,届时篇幅会接近英文版的两倍,应该能够成为我最满意的条目。
- 问:是什么原因或动力,让您能够撰写出这么多条目的呢?
- 答:维基媒体运动是一个左派的实验,从过去到现在人类社会的生产不是由国家政权由上而下的推动,便是由市场利益驱使,我认为维基媒体运动、开源软件和公共科学图书馆这种非市场导向、无官僚阶级的运作模式有机会成为人类社会未来重要的生产方式,作为当前新自由主义走到一个瓶颈时的另一种选择,当然对此,中文维基百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 说点比较具体的吧,我自己作为一名生物学的研究者,将生物学、科学资讯中文化一直是我的理想,现在中文世界的科学资讯非常缺乏且大多品质低劣,因此在中文维基百科编写学术条目,将这些学术资讯中文化,虽影响可能甚为微薄,但却是我努力的方向之一。中文世界有许多需要生物学条目的读者,可能是单纯对某一种动物或植物感到好奇的普通人,可能是看了有关疫情、虫害的假新闻而感到疑惑的观众,可能是对生物学有兴趣、却受限于课本和参考书、又没有能力自己查阅学术论文的中学生,或许我写作的条目能给这些人带来一点正面影响。
- 问:作为写出许多优质条目的维基人,您对于条目的格式或内容有什么理想和坚持?
- 答:内容的正确无误。短而正确好于长而有误,学术条目更是如此,因此除确保条目每句话都有学术来源(论文或书籍)支持外,我经常为修饰一句话而查阅大量文献,以确保自己的叙述尽可能精准,并考虑了所有已知的例外情形。当然我仍不敢说自己的作品一定都正确无误,但这是我追求的目标。此外,此类条目很容易有术语过多,使一般读者难以理解的问题,因此,让非相关背景的人尽可能地看懂条目大部分的内容也是我努力的目标。
- 问:您的用户页标题“例外即证据”有什么涵义?为何选择此语作为您的用户页标题?
- 答:这句话是我在大卫·博布瑞奇的《X染色体——命运的幕后黑手》(The X in Sex: How the X Chromosome Controls Our Lives)一书中看到的。生物学中处处充满了例外,几乎每个叙述、定理、经验法则我们都可以找到一个特例与其相悖,而作为生物学的学习者,一开始(比如高中、大学时)学到这些反例常让我感到一种猎奇的兴奋,但学习较久后我渐体会到这些反例的存在经常不是抹去叙述、定理、经验法则的重要性,将其彻底推翻;与此相反,当人们对整个系统、机制越来越了解,而有办法解释这些反例时,它们的存在反而让我们将其全貌看得更清楚,“enabling us to appreciate its layers of complexity”。(这句有些抽象,具体例子可以参考我多年前编写的优良条目巴尔小体中“例外情形”一节,便是参考原书内容编写)
- 问:您曾经隐退过一阵子,想请问您在隐退前后,有没有什么心理上的变化?
- 答:我自己比较大的变化就是年龄增长而多了些历练,另外学术能力跟撰写条目的能力都增加许多,因此2013年以前我主编的生物学条目,2018年之后我大多大幅翻修重写过,以使其符合自己现在的标准。心理上没有什么特别的变化,倒是我有感到中文维基百科的社群气氛改变了许多,2019年以后我已不再参与社群与站务。
- 问:最后,对于想一起来撰写生物方面条目的新手们,您有什么建议吗?
- 答:多学习、多阅读。写作专业条目的前提是自己要有一定的积累,厚积薄发,大部分的翻译错误都不是因为译者的外文或中文能力不好,而是缺乏该领域背景知识所致。若缺乏知识积累,单纯看到一篇英文版内容丰富的条目就开始翻译,轻则叙述有欠精准或不通顺,重则翻译错误,或将英文维基百科本身的错误移植过来(英文维基百科的生物学条目有许多错误或不精准的叙述,不过条目看起来经常是内容丰富、参注充足,没下过一番功夫研究是很难看出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我对英文维基百科中非优良、典范条目等级的生物条目均持保留态度)。做了许多学习后在维基百科贡献所学,又在编写过程中精进自己的知识,达到正回馈的效果,是我觉得一种比较正面的参与方式。
如果您想要看到最新评论,请将这个页面添加到监视清单。如果您看不到您发表的评论,请尝试清除缓存。
- “倒是我有感到中文维基百科的社群气氛改变了许多”,是变好了还是变差了?--Googol19980904(留言) 2020年9月14日 (一) 02:23 (UTC)
- 祝你在维基百科有愉快的体验。 —ᡠᠵᡠᡳUjui ᡠᠵᡠUju ᠮᠠᠨᡩ᠋ᠠᠨMandan 2020年10月15日 (四) 14:39 (UTC)
- 我也是看Yahoo知识+才认识到维基的。哈哈。—AT 2021年3月2日 (二) 15:21 (UTC)
- 我应该在05年左右就从知识+看到维基,有尝试扩充一些条目,但那时不知注册帐号,编辑后发现自己的ip被纪录了起来,感到很不安全就走了.....直到08年才注册帐号。--Labyrinthulomycetes🦠receptor 2021年3月3日 (三) 01:24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