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拿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拿督威拉

拿督Datuk, Dato'),源自于古马来语,是一个常见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汶莱的称号,乃是对有地位和崇高名望者的一种尊称。大约等同于英国的Lord、Prince或Duke;中国的公;德国的Herzog、法国的Duc; 斯拉夫国家的沃伊沃德。在马来西亚和汶莱,“拿督”也是荣誉制度下的一种称号,不具有世袭封邑的权力,是一种象征式的终身荣誉身份。

明代张燮东西洋考》作“哪𱔽[1]

起源

[编辑]

关于“拿督”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7世纪的室利佛逝,用来描述属国君主或封臣的Telaga Batu碑文,其中使用古马来语将地方酋长或长老称为“拿督”(datu),用来表示部落或甘榜(kampung)的领袖。这一词汇起源于南岛语系,是古马来语中对年长者的称呼。[2]室利佛逝以曼荼罗体系,以王都为中心,将周边的领土、部落和港口封赐给宣誓效忠室利佛逝君主的“拿督”,实行中央集权管理。故此,爪哇的君主称为拉图,而非拉惹或者马哈拉惹

在印度尼西亚,“拿督”(Datuk)是见于马来部族和米南加保部族的称号,是对处理传统与社群事务的领袖的尊称。在米南加保部族,“拿督”(Datuak, Datuk Luak)是经由传统习俗(Kerapatan Adat Nagari)选出的部族或氏族领袖,是一个由继承者拥有的称号。[3]不同于马来部族,米南加保部族是母系制度的社群,现任拿督逝世后,他的统治权和管理权是由兄弟或外甥继承,女性则继承财产支配权和监督权。

在马来西亚,“Datuk”有两种不同的涵义。在非正式的场合,它是用于对“祖辈”男性的尊称;而在正式的场合,它是用于对部族和国家领袖的尊称。马来西亚是个联邦国家,联邦和州有各自独立的荣誉制度,由苏丹或州元首册封“拿督”称号。

在马来西亚受封拿督的年龄,至少需40岁以上。

在联邦和委任元首制的州属(砂拉越槟城沙巴马六甲的元首由最高元首委任),国家元首和州元首依据议会的提议册封“拿督”(Datuk,槟城的拿督称为“Dato'”);在君主制的州属,世袭君主除了依据议会的提议册封“拿督”(Dato')外,也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册封王族(Waris)、贵族(Orang Kaya)或大臣(Orang Besar)的拿督称号(Dato' Bergelar)。在森美兰,四位酋长(Undang Luak)是经由传统习俗(Adat Perpatih)选出的氏族领袖,继承“拿督”(Dato')的称号和权力。

在砂拉越,第三等砂拉越之星勋章(PSBS)沿革自布鲁克王朝的同名勋章(MSS),佩戴者称为“Dato'”;第三等翠鸟之星勋章(PGBK)的佩戴者称为“Datuk”;功绩勋章(DJBS)的佩戴者称为“Datu”,三者皆译为“拿督”。

“拿督”的配偶元配)称为“拿汀”、“拿督夫人”或“督潘”(在联邦和其它州属称为“Datin”;在登嘉楼称为“To' Puan”;森美兰的四位酋长夫人同样称为“To' Puan”)。在正式的社交礼节中,女性必须“从夫姓”才能冠上有关的称号,除非她的称号是来自于苏丹或州元首的册封,而不是延伸自丈夫的权利。由于马来西亚的《国民登记法令》并不强制女性在婚后冠上夫姓(除了所有的华人、少数的印度人和少数的马来贵族外,大多数的马来人、印度人和土著并没有传统姓氏),所以这项细节常常被忽略,或没有严格的遵守。

在马来西亚的荣誉制度里,不同地区的“女拿督”会有不同的称号,可能是“Datuk”(在联邦和委任元首制的州属,但不包括槟城)、“Dato'”(吉打彭亨霹雳玻璃市、森美兰、登嘉楼、砂拉越和槟城)、“Datin Paduka”(柔佛雪兰莪)或“Datin”(吉兰丹)。“女拿督”的丈夫除非有得到苏丹或州元首的册封,否则的话,并没有任何的称号。

前任巴基斯坦海军参谋长沙希卡林乌拉曾被马来西亚最高元首授予这个头衔。

例子

[编辑]

汶莱苏丹依据荣誉制度和议会的提议册封“拿督”(Dato')。

菲律宾中南部也可以找到达图的称谓,与拉者Rajah)及苏丹同是地方君主、领袖或酋长的称号,它的由来是受到马来-南岛文化的影响。

其它地区

[编辑]

在印尼日惹、印尼梭罗、菲律宾苏禄等地区,君主或苏丹仍然可以册封“拿督”头衔。

“拿督”的衍生词

[编辑]

kadatuankedaton是“拿督”的衍生词,指的是“拿督”的领地或官邸、或等同于宫殿(keraton, istana)。在爪哇马打兰文化中,kedaton指的是keraton的内殿,也即是君主与王室成员的私人生活空间。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张燮东西洋考·卷三大泥〈吉兰丹〉
  2. ^ Casparis, J.G.,(1956), Prasasti Indonesia II: Selected Inscriptions from the 7th to the 9th Century A.D., Dinas Purbakala Republik Indonesia, Bandung: Masa Baru.
  3. ^ Navis A.A.,(1984), Layar Terkembang Jadi Guru: Adat dan Kebudayaan Minangkabau, Jakarta: PT. Grafiti Pers.(Indones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