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建築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建築為世界建築史中其一大分類。依地區來區分大致包含稱為被東方系的中國、日、韓、中南半島地區,西方系則以歐美稱之。另有回教、蘇聯其他系統。

概論

[編輯]

中國建築特徵為木構建築體系是世界上獨特的,並且傳播至日本韓國越南東亞文化區。

早期中國建築以夯土為主要承重結構,輔以木構框架作補強。

唐代以後中國木構建築步向成熟,全木構架普及,以榫卯結構連結構件。

中國木結構建築地域特色濃厚,朝代更替帶來的一代新風與民間地方手法互相影響,南北建築特色分明。

民國後主流建築被西式建築取代。

時期分野

[編輯]
  • 創立時期:周至春秋戰國13th BC~3th BC(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埃及、希臘)
  • 成熟時期:秦漢2th BC~4th BC(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希臘、羅馬)
  • 溶匯時期:魏晉南北朝5th AC~7th AC(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早期基督教時期、拜占庭時期)
  • 全盛時期:隋唐時代7th AC~11th AC(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拜占庭時期、早期歌德時期)
  • 延續時期:宋遼金元11th AC~14th AC(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歌德時期)
  • 停滯時期:明清15th AC~19th AC(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文藝復興之後)

史前時代

[編輯]

最早的構成因就地取材的而有「築土構木、建房架屋」,早期大致上有以下三種形式

  • 干闌式—濕熱地區,如雲南、貴州等地,可防蚊蟲、野獸,並防止房屋過於潮濕。人居樓上,樓下放木材、養牲口等。
  • 木骨泥牆式---黃河流域,傘架方式,圓形結構
  • 夯土牆---奴隸時代,與青銅器時代制度有關

商周

[編輯]

秦漢春秋戰國

[編輯]

代表性建築:長城、阿房宮、未央宮

建築著作:考工記

魏晉南北朝

[編輯]

南朝

[編輯]

南朝建築遺物無存,亦無如北朝建築能從敦煌壁畫及佛教石窟得知其形像,只能從少量墓葬壁畫及經百濟傳於日本的飛鳥樣間接推斷其形像。一般認為,南朝建築因為氣候濕暖,夯土容易濕埳,因此比北方建築更早擺脫土木混合結構承重,早期南朝技術上亦較為先進,成為北朝建築模仿對象[1]。南朝建築木構建多數外露,無夯土牆包裹,風格秀美勁挺。史載南朝建有大量佛塔,多為類似飛鳥樣法隆寺五重塔,以塔心柱為中心,四面圍有井幹壁斗拱鋪作層的樓閣式純木結構塔。南朝建築傳統與北朝迥異,宮殿正殿好用雙數開間,承漢魏之習。《通典》載宋建太廟正室十四間,東西儲各一間合十六間,《通志》亦載有十二間明堂[2]。另外,日本法隆寺中門亦作四開間,可為旁證。南朝建築多塗為赤白,木構建塗朱紅,牆壁、拱眼等刷白灰。部份奢華佛寺如建康同泰寺以赤石脂泥遍刷紅色。立柱多用梭柱,亦有八角柱等制。柱用料多為木材,亦有宮中載用黑石雕刻塗金或用銅柱等制。

隋唐五代

[編輯]

代表性建築:如佛教寺院、佛塔、石窟、山西五台山北佛光寺大殿、莫高屈、雲崗窟、趙州橋

建築著作:唐《營繕令》唐《梓人傳》

隋及初唐

[編輯]
山西五台山南禪寺大殿(782年)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857年)

隋代統一全國,隋文帝楊堅立國之初休養生息,經濟發展迅速。至隋煬帝大興土木,建立大量如仁壽宮等離宮別苑[3],遊幸江都更建立大量行宮,勞民傷財之餘同時推動建築技術發展。唐太宗李世民曾批評隋代宮室營造太奢,燒燬部份建築如洛陽則天門,可見隋代宮室十分華麗。隋代建築除磚石塔外已無遺傳,其形像可從墓葬壁畫,敦煌壁畫及出土明器可見一二。

初唐承隋風,貞觀之治時國力大大提升,建築文化南北交融,得到較大發展。初唐早期最大規模的營造活動首推建於龍朔二年的長安大明宮武周篡唐後,大興營建,於東都洛陽明堂,方88米,復原高約86米,體量極大。遺址發掘後復原為全木構建築,非早期夯土承重結構,可見當時木構建築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唐代初年國際交流頻繁,日本多次派出遣唐使傳入中土文化,初唐建築樣式亦通過中日交流傳播日本,日本建築史學稱為白鳳樣

隋及初唐建築斗拱多在柱上立櫨斗,上承一扶壁,柱間以雙層不出頭闌額連結成為縱架。出挑鬥拱多為單材偷心造,最多可作雙三出跳。最外跳承令拱不出頭,梁尾不作出跳,垂直截平不作耍頭狀。補間鋪作多為單補間曲腳人字拱鴕峰蜀柱[4]。立柱有用梭柱,圓柱,方柱及八角柱等例。隋及初唐早期木構建築構架未能完全脫離土木混合結構,大明宮含元殿麟德殿等大體量建築均使用厚承重牆。屋面檐口曲線柔和,起翹不明顯。隋代部份歇山屋頂仍使用漢魏早期兩段式做法,亦有連為一連續舉折曲線例子,為並行做法。用瓦多為灰色陶瓦,宮署建築多用滲碳磨光的青掍瓦,多用蓮紋瓦當。宮殿建築多用綠琉璃瓦作剪邊,亦偶見黃琉璃瓦或三彩瓦。正脊兩端施鴟尾,初唐鴟尾形狀簡潔,末端較向內彎。木構構件多遍刷赤白,部份建築外部施有彩畫

盛唐

[編輯]

開元之治後,唐代國力到達頂峰,建築技術亦快速發展,這時期建築技術的進步是空前的。斗拱結構趨向成熟,從敦煌壁畫可見,轉角三向出跳問題已經解決,出現逐跳計心七鋪作重拱造,補間出跳等形式。出跳亦最多達雙抄雙昂四出跳。令拱開始交出耍頭。扶壁仍用一拱一枋,如初唐之制。[5]

中晚唐、五代

[編輯]

宋、遼、金、元

[編輯]

宋代

[編輯]

代表性建築:永樂宮、蘆溝橋、長虹橋

建築著作:宋《元祐營造法式》、營造方式由宋代將作監少監李誡奉命由元祐法式重編為營造法式

金代

[編輯]

金代建築承繼遼代北方建築傳統,但揉入纖巧的宋風,使金代建築比遼代建築更為秀麗,缺少遼代建築的雄渾。金代建築構架大量使用減柱造及移柱造,典型例子有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另外,金代件築亦有部份手法如斜拱營造法式未見,可視為一地方特點。

西夏

[編輯]

西夏建築木構已無遺傳,謹剩下小數磚石塔。其木構建築可從敦煌壁畫窺見其形像,從西夏晚期榆林第三窟可見,西夏佛寺好用重檐,還有龜頭屋抱廈,組合十分複雜。屋頂舉高十分陡峭,起翹明顯,斗拱較小而且密集,使用普柏枋額闌斷面大,彩畫用色青綠,宋金影響明顯。[6]

元代

[編輯]

元代建築大木鋪作層進一步簡化,用材比兩宋建築進一步縮小,補間鋪作已超過宋式兩朵之限。元代北方建築好用未經加工的原木構件,常見使用彎曲的大梁。元代南方建築承南宋地方傳統個別發展。江浙地區五山十剎等大形佛寺式樣繼續影響日本禪宗樣建築。

明清

[編輯]

明清時代對封建等級有更系統的規範,如:都城、宮殿…

代表性建築:太和殿、紫禁城建築群

建築著作:明-魯班營造正式、清式營造則例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工段營造錄

是官式建築走向程式化的時代。

官式建築斗拱的用在明中葉大為縮小,攢當增加,一間往往使用多於五攢補間。

相應斗拱的結構出挑承重功能變得可有可無,淪為純裝飾產物。

屋面亦由宋式的先折後舉改成先定舉高再定每架高度,令屋面比前朝更加陡峭,補償斗拱萎縮所縮減的高度。

另外大量使用推山延長正脊,令屋頂曲線與前代有所不同。

官式建築多使用和璽彩畫旋子彩畫,以龍及幾何圖形作母題,亦更趨向程式化。

明中葉以後官式建築趨向定型,大木結構發展緩慢。

現代

[編輯]

主條目:中國現代建築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傅熹年,《中國古代建築史. 第2卷, 兩晉, 南北朝, 隋唐, 五代建築》,279頁
  2. ^ 張梁皋,《雙開間建築・東向座禮儀與符號化》
  3. ^ 傅熹年,《中國古代建築史. 第2卷, 兩晉, 南北朝, 隋唐, 五代建築》,398頁
  4. ^ 簫默,《敦煌建築研究》,226-229頁
  5. ^ 簫默,《敦煌建築研究》,230-232頁
  6. ^ 簫默,《敦煌建築研究》,245頁
  • 簫默,《敦煌建築研究》
  • 傅熹年,《中國古代建築史. 第2卷, 兩晉, 南北朝, 隋唐, 五代建築》
  • 傅熹年,《傅熹年建築史論文集》
  • 張十慶,《中日古代建築大木技術的源流與變遷》
  • 張十慶,《五山十剎圖與南宋江南禪寺》
  • 張十慶,《中國江南禪宗寺院建築》
  • 楊鴻勛,《建築考古論文集》
  • 張梁皋,《雙開間建築・東向座禮儀與符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