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690年-705年
Tang Dynasty circa 700 CE.png
      綠色為武周於聖曆三年(700年)時的疆域。
京城神都(洛陽
国君姓氏
君主武曌(690年~705年)
兴衰
• 690年10月16日
武曌推翻李唐皇室,改國號為周。(唐朝第一次滅亡)
• 705年2月21日
神龍革命,武曌被迫還位於唐中宗李顯,武周統治結束。(唐朝復國)
前身
继承
今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華民國
 越南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蒙古
 老挝

大周[1][2](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1日),是唐朝皇后兼中國史上唯一受正史承認的女皇帝武则天建立的朝代,亦為中國史上唯一由女性君主所建立的王朝,享國祚14年。為區别于历史上先秦的周朝而稱之為武周南周。武周只有一任正式在位並擁有統治權的君主(其餘武周君主皆為追封),即武則天。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三日(705年2月21日),张柬之等人發動神龍革命,逼迫武則天禪讓予其子唐中宗,恢复唐朝舊制。同年十二月,武則天于東都上阳宫去世,終年82歲。武則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實際掌權23年。

歷史[编辑]

中國歷史
中国历史系列條目
史前時代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传说時代
三皇五帝
新石器時代
黄河文明长江文明

前21世纪–前17世纪

前17世纪–前11世紀

前11世紀

前256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
东周
前770–前256
春秋 前770–前476
戰國 前475–前221
前221–前207
西楚 前206–前202

前202

220
西汉 前202–9
9–23
更始政權 23–25
东汉 25–220
三国
220–280

220–266
蜀漢
221–263

229–280

266–420
西晋 266–316
东晋
317–420
五胡十六国
304–439



420

589
420–479 北魏
386–534
479–502
502–557 西魏
535–557
东魏
534–550
557–589 北周
557–581
北齐
550–577
581–619
618–907
武周 690–705




907

979
後梁
907–923
十國
南唐
吳越
前蜀後蜀
荆南
南汉北汉
902–979

(契丹)

916–1125

西辽
1124–1218
後唐
923–937
後晉
936–947
後漢
947–951
後周
951–960

960

1279
北宋
960–1127
西夏
1038–1227
南宋
1127–1279

1115–1234
大蒙古國 1206–1635
1271–1368
北元 1368–1388
1368–1644
南明 1644–1662
後金 1616–1636
1636–1912
中華民國
大陆时期 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至今
中華民國
臺灣時期 1949至今
相关条目

武周代唐[编辑]

武則天在684年藉故废黜自己的第三子李顯,亦即唐中宗,改為廬陵王,發配房州。立第四子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690年武则天命僧人作《大雲真經》,表示其為彌勒佛化身下凡,應作天下主人。

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睿宗等六万多人上表请改国号,武则天见时机已到,废睿宗,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改元天授,定鼎洛邑,號稱「神都」,睿宗降为“皇嗣”。

武周之治[编辑]

700年的武周疆域,当时东突厥已经复国(此图没有表现出对雲貴高原的羁縻统治,并且将雲州胜州丰州画到境外)

武則天善於治國,為了打擊以關隴集團為主的公卿門閥,首創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以便選用賢士。並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傑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姚崇等。國家在其主政期間,政策穩當、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為其孫唐玄宗开元盛世打下极其重要的基礎,史稱武周之治

武則天害怕被推翻,大興告密之風,重用酷吏周興來俊臣等,加上朝臣不齒於她擁有男嬪妃(稱為面首),破壞了中國歷史千年來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對她大加撻伐,指其身為女人,卻陰險、殘忍、淫蕩、玩弄權術。

隨著武則天日漸衰老,侄子武承嗣武三思一直謀求東宮寶座,不過,朝臣大多傾向由廬陵王李顯,亦即希望恢復李唐皇室。在武周一朝,宰相狄仁杰等并不认为唐朝已经灭亡,仍然称唐太宗、唐高宗为文皇帝天皇大帝;皇嗣之子李隆基仍然称“我家朝堂”;武家子弟多没有服众的才能,最有機會被立为储君的武承嗣也先于武则天去世。武則天採納了狄仁傑的諫言「只聽過兒子祭拜母親,豈有侄兒替姑母立廟之理」“立了他,天皇大帝該怎么办”後,下旨接廬陵王回朝,重新立为太子。突厥仍然认李家为皇族,不认武家;武则天招兵抵御突厥时很少有人响应,但以太子名义就很快招募到五万人,令突厥不战自退。武則天晚年希望李顯改「武」姓,以繼帝位,延續武周命脈,但李顯的軟弱使她放心不下。

神龍革命[编辑]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重,朝臣张柬之敬晖崔玄暐袁恕己桓彦范等人起兵,殺死則天面首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迫武則天禪讓,李顯復辟,史稱「神龍革命」。隨著唐中宗復位,恢復大唐的國號;武周結束。武則天退位後,唐室尊稱她為則天大聖皇帝,同年十一月,病逝于上阳宫仙居殿,享壽82歲。其遺制去帝號,改稱則天大聖皇后

武周君主[编辑]

武周君主年号 
肖像 庙号 谥号 名讳 在世时间 在位时间 年号 年号使用时间 陵寝
齊聖皇帝
武则天追谥)
姒啟
King Wen of Zhou.jpg 始祖
武则天追尊)
文皇帝
武则天追谥)
姬昌 前1152年-前1046年 德陵
睿祖
武则天追尊)
康皇帝
武则天追谥)
姬某 乔陵
嚴祖
武则天追尊)
成皇帝
武则天追谥)
武克己 节陵
肅祖
武则天追尊)
章敬皇帝
武则天追谥)
武居常 简陵
烈祖
武则天追尊)
渾元昭安皇帝
武则天追谥)
武儉 靖陵
顯祖
武则天追尊)
立極文穆皇帝
武则天追谥)
武華 永陵
太祖
武则天追尊)
無上孝明高皇帝
武则天追谥)
武士彠 559年635年 昊陵
武曌像.jpg 則天大聖皇后 武曌 624年705年 690年705年 天授 690年692年 乾陵
如意 692年
天后
(中宗李显改谥)
长寿 692年694年
延载 694年
大圣天后
(睿宗李旦加谥)
證聖 695年
天冊萬歲 695年
天后圣帝
(睿宗李旦改谥)
萬歲登封 695年696年
萬歲通天 696年697年
圣后
(睿宗李旦改谥)
神功 697年
聖曆 698年700年
则天皇后
(玄宗李隆基改谥)
久視 700年701年
大足 701年
则天顺圣皇后
(玄宗李隆基加谥)
长安 701年705年
神龙 705年

評價[编辑]

對於這段時期治績一直深富爭議。否定武則天的人認為武則天當政時期,唐朝的政治出現了全面的倒退,若非唐中宗復位,武則天幾乎篡奪大唐皇室,他們把唐朝前期歷史的發展比作是馬蹄形,說武則天統治時期處於「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之間的低谷[3]。肯定武則天的人則認為武則天當政時期是唐王朝發展的重要階段,如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王雙懷。比较原始史料,可以认为武则天当政时期所发生的种种政治斗争并未祸及一般平民,始终是一场统治阶层内部的权力争斗,因而保证了唐王朝的生产和社会发展。

亦有人認為,武周的發展能承接貞觀的強盛,為其後的开元盛世建立強大而又穩固的基礎,實在功不可沒。武周政權採用唐朝的一貫手法統治,實質只是短暫改朝換名,而她死前唐朝的國號得以恢復,對唐朝的及後發展利多於弊。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1. ^ 《武則天贖罪金簡銘》:大周國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嶽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岁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
  2. ^ 《舊唐書·馮審傳》:入為國子祭酒。國子監有《孔子碑》,睿宗篆額,加「大周」兩字,蓋武后時篆也。審請琢去偽號,复「大唐」字,從之。
  3. ^ 熊德基〈武則天的真面目〉,刊《社會科學戰線》1978年創刊號。魏良弢〈論武則天〉,刊《新疆大學學報》 1979年第1、2期。

来源[编辑]

前朝
中国朝代 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