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信天翁號魚雷艇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信天翁號魚雷艇
1923級的右立面和平面圖
歷史
德國
船名 信天翁號
艦名出處 信天翁
建造方 威廉港國家海軍造船廠
船廠編號 105
鋪設龍骨 1925年10月5日
下水日期 1926年7月15日
完工日期 1927年5月15日
結局 1940年4月10日在霍滕附近的北海擱淺損毀
技術數據(竣工時)
船級 1923級魚雷艇
排水量
  • 標準:938噸
  • 滿載:1,310噸
船長 87.7米
型寬 8.25米
吃水 3.65米
動力輸出 23,000匹軸馬力(17,000千瓦特)
動力來源 雙軸,兩台蒸汽輪機
船速 33(61公里每小時;38英里每小時)
續航力 1,800海里以17節
乘員 120
武器裝備

信天翁號(德語:Albatros)是德國國家海軍戰爭海軍於1920年代中期建造的六艘猛禽級(亦稱1923級)魚雷艇的4號艇。它自1925年10月5日開始在威廉港國家海軍造船廠鋪設龍骨,1926年7月15日下水,至1927年5月15日交付使用英語Ship commissioning,主要擔任魚雷艇部隊的領艦。該艇曾在1930年代末的西班牙內戰期間多次執行不干預巡邏任務英語Non-intervention in the Spanish Civil War,期間當西班牙共和國空軍英語Spanish Republican Air Force飛機於1937年的空襲導致德國水兵遇難後,它還參與了對阿爾梅里亞的報復性炮擊。二戰爆發之初,信天翁號先是協助布設雷區並進行破交巡邏德語Handelskrieg,然後參加了1940年4月德國入侵挪威的「威悉演習行動」。當該艇遇到並擊毀一艘挪威巡邏艇時,打響了戰役的第一槍。它在接下來的霍滕港灣海戰英語Battle of Horten Harbour中受損,最終擱淺損毀。

設計及裝備

[編輯]

猛禽級魚雷艇水線長全長分別為85.7米和87.7米,有8.25米的舷寬以及平均3.65米吃水深度[1]設計排水量為924噸,滿載時則可達1,290噸。[2]信天翁號由兩台希肖英語Schichau-Werke齒輪傳動蒸汽輪機提供動力,各負責驅動一副直徑為2.5米的三葉螺旋槳過熱蒸汽則由三台燃油水管鍋爐英語Water-tube boiler供應,這使得它在23,000匹軸馬力(17,000千瓦特)額定功率下的設計航速為33(61公里每小時)。[3]該艇最多可貯存321噸燃料油,理論上能夠以17節(31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的巡航3,600海里(6,700公里)。[4]但實踐證明,同等速度下的有效航程僅為1,800海里(3,300公里)。艇只的標準船員編制英語Ship's company為4名軍官和116名水兵。[2]

竣工時,猛禽級艇裝備有三門105毫米45倍徑英語10.5 cm SK L/45 naval gun艇用高射炮德語Utof作為主炮,一門位於艇艏前部,兩門位於艇艉後部;其中艇艉的兩門以背負式布局安裝在開放式炮架上,另一門則受到炮擋英語Gun shield保護。[5]它們還在兩座水面三聯裝掛架上安裝有六具旋轉式500毫米魚雷發射管,並可攜帶多達30枚水雷[1]1931年後,這些魚雷發射管被533毫米管取代,並增加了一對20毫米30式高射炮[2][4]至少有部分同級艇配備有深水炸彈,但缺乏細節。[6]

建造及服役

[編輯]

信天翁號是與其姊妹艇海雕號獅鷲號一同自1925年10月5日起在威廉港國家海軍造船廠鋪設龍骨建造序列英語Yard number為105。[3]這是繼1871年的信天翁號炮艦和1907年的信天翁號布雷巡洋艦之後,第三艘以大型海鳥「信天翁」命名的德國軍艦。它於1926年7月15日下水,至1927年5月15日交付使用英語Ship commissioning[7]完成調試後,信天翁號成為第4魚雷艇半區艦隊(4. Torpedoboots-Halbflottille)的領艦,該部隊受後來的海軍元帥、當時的海軍少校卡爾·鄧尼茨指揮,陣中成員還包括同級的隼號英語German torpedo boat Falke、獅鷲號和海鷗號[8]

1929年春,信天翁號從威廉港出發參加前往西班牙水域的艦隊巡航,卻在出港處與海鷗號相撞。經過必要的維修,兩艇於四天後重新跟隨部隊航行。1931年,第4魚雷艇半區艦隊與輕巡洋艦柯尼斯堡號出席了拉脫維亞海軍英語Latvian Naval Forces利鮑舉行的成立10周年慶祝活動。次年7月,時任偵察部隊總司令德語Befehlshaber der Aufklärungsstreitkräfte的海軍少將康拉德·阿爾布雷希特德語Conrad Albrecht搭乘柯尼斯堡號,又率信天翁號及其姊妹艇出訪斯德哥爾摩,代表德國出席瑞典親王古斯塔夫·阿道夫與德國公主西比拉的婚禮慶典。信天翁號於1932年12月7日停運,由獅鷲號頂替擔任第4半區艦隊的領艦。[8]

1933年10月5日,信天翁號在後來的騎士鐵十字勳章獲得者、海軍上尉維爾納·哈特曼英語Werner Hartmann的指揮下重新投運,並取代在一戰前建造的老舊魚雷艇T-151號德語V 151,加入駐斯維訥明德的第2魚雷艇半區艦隊。1934年,該艇跟隨半區艦隊於7月13日至17日訪問當時仍屬於芬蘭的維堡,是這年唯一出訪的外國港口。同年10月1日,第2半區艦隊改制為第2魚雷艇區艦隊,由信天翁號擔任領艦,陣中成員則還包括姊妹艇海雕號以及猛獸級德語Raubtier-Klasse猞猁號英語German torpedo boat Luchs豹號德語Leopard (Schiff, 1929)[8]

西班牙內戰

[編輯]

從1936年7月至1937年10月,信天翁號在西班牙內戰期間曾四度被派往當地海域執行所謂的「不干預巡邏英語Non-intervention in the Spanish Civil War」任務,目的是防止人員和物資落入參戰方手中。第一次是1936年7月28日至8月27日,第2區艦隊的四艘魚雷艇護送輕巡洋艦科隆號裝甲艦德國號舍爾將軍號一起前往西班牙北部海岸,分別停靠交戰雙方的港口,將德國和其他難民被疏散到法國。這些軍艦不僅接收難民,還為德國政府租用來撤離德國人的許多商船提供保護。[8]信天翁號的第二次部署是同年9月28日至11月29日跟隨第2區艦隊在當地海域實施觀察,惟其姊妹艇海雕號於11月離開加的斯擱淺,不得不由信天翁號護送回國接受維修。[9]

1937年5月和6月,該艇在第三次部署中前往西班牙東岸附近、即不干預委員會指定的區域外游弋,並使用巴利阿里群島作為補給區。5月24日,西班牙共和軍英語Spanish Republican Air Force的飛機襲擊了帕爾馬的市鎮和港口,迫使德國號轉往伊維薩島,但信天翁號的艇長仍選擇留在港口。至當天稍晚的後續襲擊中,數枚炸彈落在該艇附近,它才駛向伊維薩島與裝甲艦會合。五天後,德國號再次遇襲,造成數十名水兵罹難。作為報復,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命令舍爾將軍號炮擊由共和軍控制的城市阿爾梅里亞。5月31日,該艦在第2區艦隊的四艘魚雷艇的伴隨下,襲擊了共和軍的岸基炮台、海軍建築和港口內的船隻,造成19人死亡。[10]信天翁號於6月24日被海鷗號接替,繼而從費羅爾出發護送輕巡洋艦科隆號萊比錫號返回德國。[8]

信天翁號的最後一次西班牙部署是在1937年7月30日至10月7日。當第2區艦隊於1937年秋末解散時,該艇曾一度充當為第3和第5驅逐支艦隊的訓練艇,直至1938年2月16日停運。它於同年7月1日重新啟用,被編入第6魚雷艇區艦隊服役。四個月後,信天翁號又換編至第5魚雷艇區艦隊,與其姊妹艇獅鷲號、海鷗號、神鷲號和隼號共同作戰。至1939年戰爭爆發時,該部隊便是由五艘猛禽級魚雷艇組成,並以獅鷲號為領艦,而同級的海雕號則隸屬於第6區艦隊。[8]

第二次世界大戰

[編輯]
4月8日至9日夜間的奧斯陸峽灣作戰地圖,顯示了德國人在不同時間的進展及移動

二戰初期,信天翁號參與了1939年9月3日前往北海執行的首個行動,在荷蘭海岸附近布設雷區,旨在阻止英國皇家海軍進入德意志灣。10月3日至5日,它又連同三艘驅逐艦以及姊妹艇獅鷲號和隼號,前往卡特加特海峽斯卡格拉克海峽開展破交巡邏德語Handelskrieg任務,期間共繳獲四艘商船。[11][12]

在1940年4月「威悉演習行動」的挪威戰役中,該艇被編入海軍少將奧斯卡·庫梅茲(旗艦為重巡洋艦布呂歇爾號)麾下的第五集群,任務是攻占奧斯陸。信天翁號搭載了約100名來自第163步兵師的士兵,是布呂歇爾號穿越卡特加特海峽進入奧斯陸峽灣的護航艦艇之一。4月8日,在經過丹麥斯卡恩時,英國潛艇特里同號英語HMS Triton (N15)發射魚雷襲擊了該集群的巡洋艦,但未能命中。信天翁發現了魚雷的軌跡,並對潛艇實施深水炸彈攻擊,但同樣無功而返。當天深夜,集群在濃霧中遇到了挪威巡邏艇極點三號英語HNoMS Pol III。在鳴槍示警後,極點三號意識到信天翁號不會掉頭離開且將違反挪威的中立原則,於是便發射了照明彈以告知挪威岸基炮台,並撞向信天翁號的側面。從信天翁號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極點三號上的火炮是有人操縱的,挪威人打算戰鬥。儘管庫梅茨明確下令只有在遭到攻擊時才能開火,但時任魚雷艇艇長的西格弗里德·施特雷洛英語Siegfried Strelow上尉依然率先開火,用至少兩枚105毫米炮的炮彈擊中極點三號,並用機槍實施掃射,從而打響了戰役的第一槍。挪威船員試圖乘坐僅存的一艘完好小艇棄船,但小艇傾覆,他們被帶上了信天翁號。後者船員則點燃了巡邏艇,然後棄船而去,獨自駛向大霧瀰漫的奧斯陸峽灣。該艇繼而能夠從其姊妹艇神鷲號上獲得定位,並跟隨它前往位於霍滕卡爾約翰斯弗恩英語Karljohansvern海軍基地。途中,信天翁號被輕武裝的挪威掃雷艦奧特拉號英語HNoMS Otra (1939)發現,該艦於4月9日04:03用無線電報告後離開。[13]

負責占領卡爾約翰漢斯弗恩的德國部隊原定於4月9日黎明行動,但由於挪威人已經收到警報告,作為部隊指揮官的神鷲號艇長遂決定直接襲擊該港口。大約140名士兵被轉移到小型機動掃雷艦英語R boatR-17號和R-21號艇上,前者於04:35高速通過港灣入口時處於領先位置,信天翁號緊隨其後,而神鷲號則正在將其艇上的部隊轉移到另一艘船。十分鐘後,挪威布雷艦奧拉夫·特里格瓦松號英語HNoMS Olav Tryggvason與R-17號交戰並使其起火,但它在此之前便已卸下了部隊。布雷艦僅向R-21號開了幾槍,然後就駛向港灣的一座島嶼後方。大約這個時候,信天翁號正接近港灣入口並與奧拉夫·特里格瓦松號交火,但沒有造成傷害。施特雷洛只有一門火炮可以對付布雷艦,於是也退至一座外圍島嶼後方,開始盲目地炮擊港灣。布雷艦偶爾被彈片擊中,但它在06:30發射的一枚炮彈命中了魚雷艇,造成2人死亡,另有2名水兵負傷。信天翁號不久後撤退[註 1],登陸上岸的德軍則於07:35威逼挪威人投降。[15]

當天上午晚些時候,信天翁號和神鷲號奉命在索恩英語Son, Norway卸下部隊,然後在R-21號的增援下,負責保衛泰厄英語Teie的潛艇基地。4月10日早晨,信天翁號和神鷲號遭到博勒爾訥英語Bolærne島上的岸基炮台攻擊,被迫掉頭離開。不久後,信天翁號在護送商船庫里蒂巴號(SS Curityba)的同時,也在勞伊島書面挪威語Rauer讓人員上岸;施特雷洛決定沿該島的東側駛去,以避開博勒爾訥島上炮台的進一步注意。但他不知道的是,幾周前海冰便已經將吉倫淺灘的標誌捲走,信天翁號以20節(37公里每小時)的速度撞過去。撞擊撕破了至少一個燃料艙,並擊穿渦輪機和鍋爐艙英語Fire room。艇身向左舷嚴重傾斜,艇艉朝天。它很快便失去所有的電力,並引發了幾場大火和數次小規模爆炸;信天翁號被宣布為全損英語Total loss。其船員被哨艇英語VorpostenbootV-707「阿圖爾·東克爾」號救起,後來在挪威投降後被分配至奧拉夫·特里格瓦松號。這艘布雷艦最初被重命名為信天翁二號,進而更名為麗蠅號。[16][17]

注釋

[編輯]
  1. ^ 海軍歷史學家文森特·奧哈拉英語Vincent P. O'Hara表示,該艇的前炮在發射了8枚彈藥後便出現了故障,但另一海軍歷史學家蓋爾·哈爾則並未提及這一點。[14]

引用

[編輯]
  1. ^ 1.0 1.1 Sieche,第237頁.
  2. ^ 2.0 2.1 2.2 Whitley 1991,第202頁.
  3. ^ 3.0 3.1 Whitley 2000,第57頁.
  4. ^ 4.0 4.1 Gröner,第191頁.
  5. ^ Whitley 1991,第45頁.
  6. ^ Haarr 2009,第377頁.
  7. ^ Gröner,第192頁.
  8. ^ 8.0 8.1 8.2 8.3 8.4 8.5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86頁.
  9. ^ Whitley 1991,第79頁.
  10. ^ Haarr 2013,第32–33頁.
  11. ^ Rohwer,第2, 6頁.
  12. ^ Whitley 1991,第84頁.
  13. ^ Haarr 2009,第83–84, 119–123, 129頁.
  14. ^ O'Hara,第28頁.
  15. ^ Haarr 2009,第147–151頁.
  16. ^ Haarr 2009,第153, 155, 163, 380頁.
  17. ^ Friedman,第458頁.

參考資料

[編輯]
  • Campbell, John. 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II.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978-0-87021-459-2. 
  • Friedman, Norman. 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One: Guns, Torpedoes, Mines and ASW Weapons of All Nations; An Illustrated Directory. Barnsley, UK: Seaforth Publishing. 2011. ISBN 978-1-84832-100-7.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1: Major Surface Warships.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0-87021-790-9. 
  • Haarr, Geirr H. The Gathering Storm: The Naval War in Northern Europe September 1939 – April 1940.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13. ISBN 978-1-59114-331-4. 
  • Haarr, Geirr H. The German Invasion of Norway, April 1940需要免費註冊.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9. ISBN 978-1-59114-310-9.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1.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978-3-7822-0237-4. 
  • O'Hara, Vincent. The German Fleet at War, 1939–1945.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4. ISBN 1-59114-651-8. 
  • Rohwer, Jürgen. Chronology of the War at Sea 1939–1945: The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Two Third Revised.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5. ISBN 1-59114-119-2. 
  • Sieche. Germany. Chesneau, Roger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22–1946.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80. ISBN 0-85177-146-7. 
  • Whitley, M. J. Destroyers of World War Two: A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London: Cassell & Co. 2000. ISBN 1-85409-521-8. 
  • Whitley, M. J. German Destroyers of World War Two.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1. ISBN 1-55750-3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