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伊爾號驅逐艦
博伊爾 USS Boyle (DD-600) | |
---|---|
概觀 | |
艦種 | 驅逐艦 |
艦名出處 | 托馬斯·博伊爾 |
艦級 | 本森級驅逐艦 |
製造廠 | 福爾河造船廠 |
動工 | 1941年12月31日 |
下水 | 1942年6月15日 |
服役 | 1942年8月15日 |
退役 | 1946年3月29日 |
結局 | 1973年5月作為靶艦擊沉 |
除籍 | 1971年6月1日 |
榮譽及獎項 | 4枚戰鬥之星 |
技術數據 | |
標準排水量 | 1,620噸 |
滿載排水量 | 2,474噸 |
全長 | 348英尺2英寸(106.12公尺) |
全寬 | 36英尺1英寸(11.00公尺) |
吃水 | 11英尺9英寸(3.58公尺) |
鍋爐 | 4座巴布科克威爾科克斯鍋爐 |
動力 | 2座伯利恆鋼鐵蒸汽渦輪發動機,2軸推進 |
功率 | 50,000匹軸馬力(37,000千瓦特) |
最高速度 | 37.5節(69.5公里每小時) |
續航距離 | 6,500海里(12,000公里) @ 12節(22公里每小時) |
乘員 | 平時:208人 戰時:276人 |
射控裝置 | Mark 37火控系統 |
偵搜系統 | SC雷達 |
武器裝備 | 服役時: 4座單裝5英寸38倍徑主炮 1座四聯裝28毫米75倍徑高射機炮 5座單裝厄利孔20毫米機炮 1座五聯裝21英寸魚雷發射管 2條深水炸彈發射軌 6座深水炸彈投射器(K炮) 1943年: 4座單裝5英寸38倍徑主炮 2座雙聯裝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 7座單裝厄利孔20毫米機炮 1座五聯裝21英寸魚雷發射管 2條深水炸彈發射軌 6座深水炸彈投射器(K炮) 1945年: 4座單裝5英寸38倍徑主炮 2座雙聯裝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 2座四聯裝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 7座單裝厄利孔20毫米機炮 2條深水炸彈發射軌 6座深水炸彈投射器(K炮) 來源:[1][2] |
博伊爾號驅逐艦(英語:USS Boyle,舷號:DD-600),是美國海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一艘本森級驅逐艦,其艦名取自1812年戰爭中的著名私掠船船長托馬斯·博伊爾[3]。博伊爾號服役生涯平淡,戰爭中的大部分時間其都在大西洋與地中海執行護航與巡邏任務,火炬行動、西西里島戰役及龍騎兵行動期間,她也參與了部分前線支援任務。
博伊爾號驅逐艦由博伊爾船長的曾孫女瑪格麗特·A·格拉斯科克女士冠名,於1941年12月31日在馬薩諸塞州昆西的福爾河造船廠鋪設龍骨,後於1942年6月15日下水,8月15日,該艦正式服役,交由E·S·卡普少校指揮[3][4]。
設計與裝備
[編輯]早期本森級驅逐艦的船體與辛姆斯級驅逐艦相似,但尺寸的提升使得該艦可額外負載50至60噸。為避免局部受損導致全艦癱瘓,本森級配備了兩套鍋爐與煙囪系統,為該級明顯特徵。由於2,100噸新型驅逐艦弗萊徹級產量不及預期,隨着戰爭的臨近,本森級於1940年12月再次投產,博伊爾號即屬於該批覆產艦船。該艦建造時解決了部分早期班森級驅逐艦反映出的問題,拆除了後魚雷發射管和3號主炮塔並裝備了1座四聯裝28毫米75倍徑高射機炮。隨着戰爭的進行,該艦防空火力也獲得了提升,四聯裝28毫米高射機炮被替換為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厄利孔20毫米機炮數量也有所增加。1945年,隨着日本水上艦隊威脅的降低和神風特攻隊攻擊的增加,被調往太平洋的博伊爾號拆除了其魚雷發射管並增設2座四聯裝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極大提高了其防空能力[1][2][5]。
服役歷史
[編輯]1942年10月25日,博伊爾號加入美國大西洋艦隊,自弗吉尼亞州諾福克出發跟隨第34特混艦隊前往北非支援盟軍在當地的行動。11月8日至11日,她參與了在法屬摩洛哥費德哈拉的登陸行動,期間還於10日在卡薩布蘭卡外海與維希法國護衛艦短暫交火。30日,博伊爾號啟程返回美國,隨後開始在美國東岸至加勒比海航線巡邏直至次年2月[3]。
1943年2月至1944年4月4日間,博伊爾號共完成了9次護航任務,其中6次前往北非,3次前往愛爾蘭,期間她僅在西西里島戰役開始後於1943年7月9日至15日間短暫前往前線,擔任斯科格利蒂登陸戰的引導艦。護航任務結束後,博伊爾號於1944年4月回到紐約並在其外海巡邏。5月至6月,她又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灣巡邏並參與了盟軍於5月13日至18日在福爾米亞和安齊奧的炮擊行動。龍騎兵行動開始後,博伊爾號於8月15日至9月1日間參與了相關任務,最終於9月14日啟程返回紐約[3]。
在波士頓停留一段時間後,博伊爾號於1944年12月21日回到地中海,此後直至1945年4月22日,她都在該海域執行火力支援與護航任務。5月1日,她再次啟程返回美國東岸,隨後於23日出發前往太平洋,最終於6月12日抵達加利福尼亞州聖迭戈。6月25日至7月17日,博伊爾號在聖迭戈至珍珠港航線巡邏。此後,她繼續駛往西太平洋並於8月1日參與了威克島的轟炸任務,8月5日,她順利抵達塞班島。8月12日,博伊爾號駛抵沖繩,此後直至月底她都在該海域巡邏[3]。
9月1日,博伊爾號駛離沖繩前往東京並於11日順利抵達,此後一段時間,她都在日本與中國沿海執行任務。11月1日,博伊爾號啟程返回美國本土,12月8日,她抵達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並駐留該地直至次年3月29日退役[3]。
退役後的博伊爾號一直被封存在查爾斯頓,1958年2月5日,她被轉移至大西洋後備艦隊波士頓編隊,此後又被編入費城編隊。1967年7月27日,她最終被轉入奧蘭治編隊。1971年6月1日,博伊爾號從美國海軍除籍,1973年5月,她被作為靶艦擊沉[4]。
榮譽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Friedman, Norman. US Destroyers: An 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y Revised Edition.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4: 97–104. ISBN 1-55750-442-3 (英語).
- ^ 2.0 2.1 Benson and Gleaves-class armament in World War II. Destroyer History Foundation. [2023-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8) (英語).
- ^ 3.0 3.1 3.2 3.3 3.4 3.5 3.6 美國海軍軍艦辭典. DD-600. DANFS Online. [2023-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10) (英語).
- ^ 4.0 4.1 Raymond A. Mann. Boyle (DD-600). 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2005-12-14 [2023-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8) (英語).
- ^ Benson and Gleaves Classes. Destroyer History Foundation. [2023-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7)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