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壓縮餅乾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壓縮餅乾
一塊在博物館展示的壓縮餅乾
別稱Hard tack, pilot bread, ship's biscuit, shipbiscuit, sea biscuit, sea bread, dog biscuit, tooth dullers, sheet iron, worm castles, molar breakers
類型餅乾
主要成分麵粉,

壓縮餅乾hardtack)是餅乾的一種,一般由麵粉食鹽製作。壓縮餅乾質地堅硬,造價低廉,保質期長。在其他易腐爛食物短缺的情況下,如長途航海、陸上遷徙和軍事行動中,其被用於維持生計。從17世紀到20世紀初,壓縮餅乾和鹹豬肉一同作為許多陸軍和海軍的標準口糧。

歷史

[編輯]

穀物烘焙技術和穀粉的發明大大提升了食物來源的穩定性。古埃及海員用一種高粱脆餅作食糧,古羅馬人則是吃一種叫bucellatum的餅乾。當英國國王理查一世參加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189–1192)時,他的軍隊食用的是「棉布餅」(biskit of muslin),一種用大麥、豆粉、黑麥做成的粗糧餅乾。[1]更精緻的「船長餅」(captain's biscuit)用的是精糧麵粉。早期的醫生認為大部分健康問題都是消化所致,所以每天吃一塊餅乾有益健康。

由於餅乾在暴露於潮濕等天氣情況時會變得更軟、更好吃,當時的烘焙師都把餅乾儘可能做硬,以延長保存時間。[2]這樣的硬餅乾如果保持乾燥,可以存放多年。長期航海用的壓縮餅乾需要烘焙四次,比一般的餅乾多兩次,並在出發前六個月準備好。[3]這樣做出的壓縮餅乾更乾、更堅硬,如果密封、運輸得當,可以承受溫度變化和嚴苛環境。[4]

未濕潤的壓縮餅乾被形容為「密實到幾乎可以擋住火槍子彈」,無法食用。食用者一般是通過沾滷水咖啡等液體軟化餅乾,或者乾脆加水放進小鍋烹飪。1588年,英國皇家海軍的每日食糧配給是一磅壓縮餅乾,配一加侖小啤酒英語small beer(老式低醇啤酒)。[4]1667年,塞繆爾·皮普斯首創了種類多樣、營養均衡的海員食糧。

碾碎或敲碎的壓縮餅乾粉是新英格蘭巧達濃湯(18世紀後期)的傳統增稠劑。[5]

1801年,約西亞·本特在米爾頓創辦了一家食品公司,專門出售「水餅乾英語Water biscuit」,一種只用麵粉和水做成,在起航於波士頓港的長期航海也不會腐敗的壓縮餅乾。這些餅乾同時也在1849年加利福尼亞淘金潮淘金者中廣泛地成為一種食物來源,被裝在拖車隊英語wagon train里持續幾個月跋涉。本特的壓縮餅乾也用於南北戰爭。戰後,G. H. 本特公司英語G. H. Bent Company轉業專門把這些舊餅乾賣給南北戰爭重演愛好者,直到2016年以後。[6]

南北戰爭(1861–1865)時期,雙方使用的是邊長三英寸(7.5 cm)的壓縮餅乾。[7][8]當時的士兵普遍認為軍糧很難吃,甚至拿史蒂芬·福斯特的《艱難時刻不再來臨》改編了一首《壓縮餅乾不再來臨英語Hard Tack Come Again No More》。歌曲將壓縮餅乾描述為「陳舊還生蟲」,讓不少人「肚子痛」。這些壓縮餅乾有些是從1846–1848年的美墨戰爭開始存儲的。

由於儲存英語food storage不當的壓縮餅乾經常生,士兵一般會將其掰碎放進咖啡。這樣不但能軟化餅乾,更會讓蟲子(主要是象鼻蟲幼體)浮起。士兵會挑走蟲子,把剩下的內容吃掉。[9]有些人則是選擇用槍托把餅乾碾碎,然後加水。如果正好有鍋,生成的糊糊可以做成一個餅;沒有鍋就直接放在炭火上烤。士兵還會把壓縮餅乾和黃糖、熱水(有時還有威士忌)混在一起,當作甜品吃,美其名曰「布丁」。[10]

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的皇家壓縮餅乾於漢普郡戈斯波特皇家克拉倫斯食品廠英語Royal Clarence Yard使用機器製造,其上印有女王的標記,以及烘培時使用的烤爐的編號。當機器被引入到生產流程中時,麵團被充分混合,並被壓成約兩碼長、一碼寬的面片,然後再被衝壓成約60塊六邊形餅乾。六邊形形狀的餅乾能節省材料和時間成本,且較傳統的圓形餅乾更易包裝。[11] 壓縮餅乾一直是皇家海軍水手的飲食重要組成部分,直到罐裝食品的引進:1814年,肉罐頭首次上市;1847年,罐裝醃製牛肉正式成為皇家海軍軍糧。[1]

1898年美西戰爭期間,一些軍用壓縮乾糧被印上了「銘記緬因號」(Remember the Maine)的字樣[12]。緬因號戰艦的爆炸是美西戰爭的導火索。

參考

[編輯]
  1. ^ 1.0 1.1 Ship's Biscuits – Royal Navy hardtack. Royal Navy Museum. [2010-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31). 
  2. ^ VFOOD6260 - VAT Food - HMRC internal manual - GOV.UK. www.gov.uk. [2018-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0) (英語). 
  3. ^ History of Science: Cyclopædia, or, An universal dictionary of arts and sciences. 2008-04-08 [2018-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08). 
  4. ^ 4.0 4.1 Hard to Swallow – A Brief History of Hardtack and Ship's Biscuit. 11 July 2014 [2022-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3). 
  5. ^ John Thorne and Matt Lewis Thorne, Serious Pig: An American Cook in Search of His Roots.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1996. pp.163–166.
  6. ^ Two centuries of biscuit baking at Bent's in Milton. [2022-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6). 
  7. ^ Civil War Recipe: Hardtack (1861). The American Table. 26 June 2013 [2017-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3) (美國英語). 
  8. ^ Volo, D. D.; Volo, J. M. Daily Life in Civil War America需要免費註冊. Daily Life Series. Greenwood Press. 1998: 127 [October 6, 2017]. ISBN 978-0-313-30516-0. 
  9. ^ Hardtack. Kenanderson.net. [2010-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3). 
  10. ^ Hardtack Is Easy to Make, Hard to Eat. The Washington Post. December 12, 2004 [November 24,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3). 
  11. ^ The National Cyclopaedia of Useful Knowledge Vol III (1847), London, Charles Knight, p.354.
  12. ^ Spanish American Hardtack. BexleyHistory.org. [2012-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6).